引言
说到马六甲,在去之前我只知道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地理与历史课本里,那里有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太平洋和印度洋间航运要道。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六次在马六甲停留,也被我们称为海上生命线。
去马来西亚玩的时候,之所以去马六甲,一是因为想看看课本里的马六甲海峡,二是因为离吉隆坡近,过来也方便。
这篇前半部分介绍马六甲的景点,后半部分会和大家聊一聊大马华人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马六甲景点介绍
马六甲古城
景点观光基本上都集中在古城,住宿也是推荐在老城,一般到马六甲一日游的游客大概上午10点过后才会抵达马六甲 ,如果能清晨在马六甲老城区走上一走,人少又清净,看看当地人的生活,绝对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道路两侧五彩斑斓的房子,有典型的南洋特色,也有近现代中式的建筑,有些斑驳的墙壁又透露出一丝丝年代感。
展开全文
走在这里会让你有时间和空间穿越的错觉,这里的街景像极了中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样子。映入眼帘的汉字,街上挂着的大红灯笼,福建会馆、 海南会馆、 永春会馆,还有各种庙宇,无一不让你产生错觉,但飘着的马来西亚国旗又提醒着你这里是马来西亚 。
荷兰红屋
圣保罗山教堂
圣保罗山教堂建在圣保罗山顶,从荷兰红屋一直往上走没几分钟就是,这是1521年由葡萄牙人修建的天主教堂,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后,将教堂变成城堡做防御工事用。
现在的教堂只剩下四周的墙壁,墙上都是弹孔和历史的痕迹。
在教堂附近拍到的一只猫,很是悠哉。
水上清真寺
之前看照片的时候就被种了草,虽然马来各种清真寺,但是水上的这个还是蛮稀奇,而且拍出来也很大片的感觉。
水上清真寺,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浮动的建筑,日落时分和夜幕降临时候是最美的,能否看到最美的夕阳要看天气,我那天很遗憾没有看到。
另一边就是茫茫大海,而这里就是马六甲海峡了。
如果天气原因拍不到日落也没关系,还有好看的夜景可以拍,天黑之后清真寺的外围会亮起彩灯,同样美不胜收。
如果说独行这么久以来比较害怕的时候,这次应该算一次,水上清真寺相对偏僻,为了拍夜景在这边多停留了一段时间,下午时候这边的人还是很多的,到了晚上游客明显少多了,留下看夜景的印度人居多,我心里真是慌的一批,人群里有个华人面孔的小哥,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我就一直跟着他。再后来一场暴雨过后人呼啦一下全没了,目光所及能看到的人不超过三个。。拍好了照片赶紧用grab叫车,好在司机是个华人。
水上清真寺到鸡场街附近还是很远的,不建议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去,可以打grab,回程也可以打到。看日落6点左右,拍夜景需要7点以后。
鸡场街夜市
是一个华人聚集的地区,相当于马六甲的唐人街,在这条街上开有许多古董店、咖啡厅、餐馆以及土特产店。街道两边基本都是两层的古式房子,极富韵味。
白天的时候,会有三轮车载着游客穿梭在鸡场街附近,三轮车无论是造型还是外放的音乐都十分夸张,甚至还会有我们的“神曲”。
每到周五周六周日的晚上,鸡场街会有夜市,所以建议在这几天来马六甲,体验会更丰富。
狭窄的老街两边摆满各式各样的摊子,店家满是华人面孔,游客熙熙攘攘,异常热闹。夜市里有很多特色的小吃,像咖喱鱼蛋、锅贴、酸梅汤、鸡饭粒、肉骨茶、炒河粉、各种串串、各种果汁等。
图:老年华人演唱现场
在去马来之前,我对马来华人知之甚少,只是在网上看说马来华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不友好,但是去了之后发现并没有,当地华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尤其是马六甲,部分华人甚至不称中国为中国,而是称大陆,还有一个阿姨问我,国内近几年发展的不错吧,她的用词是国内,而非中国,在异国他乡听到这样的称呼还是很感动的。
在写这篇之前,我还专门去看了一部纪录片,叫《下南洋》,该片由马来、大陆、香港三方联合出品,全面的展示了南洋华人的发展历程。
接下来就浅谈一下马来华人/南洋华人这个群体的历史与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马来西亚华人简介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方言的分布
•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的态度
关于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在马来刚建国的时候,占全国人口比例的40%,而现在大概占比23%。虽然他们的国家是马来西亚,但是他们却并不喜欢被称为马来人,(马来人是另外一个民族)而是自称大马华人,在经济上是马来的主导,但是在政治和教育上却一直受着不公平的对待。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后代。这个迁移活动被称为“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一起被称为中国近代的三次人口大迁移。
●中国人下南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上面我们说,主要是明清民国,其实早在唐末黄巢起义、以及南宋灭亡时,被波及到的地区人们就开始向南漂洋过海,郑和下西洋之后的贸易经商,明末抗清失败之后的明军和难民。
清末时东南亚的西方殖民者对劳工需求极大,大批的契约劳工俗称“猪仔”运往南洋,此时是华人下南洋的第一个高峰期。
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为了改善生活和躲避战乱,是下南洋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动荡的中国近代,或因王朝震荡躲避战乱,或因生存艰难,或因贸易往来,或因寻求更好的生活更理想的社会家园,部分沿海地区人纷纷选择下南洋,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下南洋才渐渐停止。
●一百多年前,危难之际 南洋华人的挺身而出
尽管近代以来国家贫困动荡,对南洋华人从未有过帮助,但在辛亥革命到抗战期间,南洋华人还是心系祖国,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辛亥革命期间,广州黄花岗起义72名牺牲者中,有29名是南洋华侨。抗日战争期间,筹款捐物资、归国从军,捐赠之数更是达到五十亿元之多。
图:一百多名菲律宾华人青年归国从军
还有在滇缅公路作出巨大贡献的南侨机工群体
图:南侨机工群体
图: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图: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
不仅仅是马来华人,还包含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南洋华人,无法想象一百年前,是怎样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愿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而这个国家,在他们去往南洋后从未为他们提供过荫庇,在此之前他们其中有的人甚至都从未踏足过中国。
马六甲华人对郑和的特殊情感
图:纪念郑和下西洋613周年
马六甲最早由马来人兴建,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并把马六甲作为货物中转站。明朝中叶,南洋部分城市就已经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华人社会。
六百多年后的今天,马六甲鸡场街入口处还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613周年纪念的字样(我是2018年去的),上面还分别放了马来和中国的国旗。
图:马来西亚诗巫中心小学
图:马来西亚诗巫中心小学
马来西亚使用的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
大家知道台湾和香港使用的都是繁体字,拼音的方式也和我们不同,他们是仓颉输入法,但有一天我和认识的一个马来华人小伙伴聊天的时候忽然发现他使用的是简体字,便十分好奇,问他为什么用的是简体字,他也被我问的一脸懵,说自己从小学的就是简体字,但父辈用的是繁体字。
但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字及拼音是60年代才发布的,而马来的华人多都是49年之前过去的,用的应该都是繁体字、仓颉拼音。翻了资料才解了我的困惑,原来马来华人的简体字也算是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大概总结了三个原因:
1.随着改革开放中马建交。
3.还可能受了新加坡七八十年代采用简体字的影响。
马来华人的方言分布是怎样的?
关于马来华人的方言分布,以吉隆坡为核心的中马流行广东话,以新山为中心的南马流行福建话,潮州话,以槟城为代表的北马流行闽南话、福州话,东马砂劳越讲福州话。此外,客家话、海南话也在全马各地都有人说,只是地域划分没那么明显。
大马华人对中国是什么态度?
在知乎看了不少马来华人关于类似问题的回答,感觉总结起来大概就是:祖籍中国,祖国大马,中国是根,大马是家。
现在的马来华人对民族和国籍国家还是分得很清楚的。在历史和不同政体的影响下,他们已经不是中国人,他们就是马来西亚人,但是他们的民族是Chinese。
马六甲实用信息
1.如何从吉隆坡去马六甲
方法一:从机场直接到马六甲:机场一层的巴士中心就有大巴到马六甲。
方法二:从市区到马六甲:从市区先坐地铁或者打车到Bandar Tasik Selatan(简称TBS)汽车站,这里有去往马六甲的大巴。
图:吉隆坡TBS汽车站
TBS有很多巴士公司的车都到马六甲,巴士公司不同车会稍有不同,个人觉得选最近的一班即可,不必太过纠结巴士公司。从马六甲汽车站到古城可以打grab。
方法三:提前在旅游平台预定马六甲一日游,车会去酒店接送,当天去当天回,如果不打算在那里住一晚的话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个人还是比较推荐自由行在马六甲住一晚。
2.如何办理马来西亚签证?
马来的签证分为三种:eNTRI、eVISA、贴纸签,这里放一张图,方便大家看的更清楚。
整体来说,eNTRI是最方便快捷也是最便宜的,但是有部分限制,比如:
1.需要是直飞前往马来,或者是中转固定几个国家,并且从指定的9个国际机场入境,且不能去往第三国。
2.需要3个月内没有办理过eNTRI。
具体请见下图~
我当时办理的就是eNTRI ,179元,4天出签,炒鸡方便,适合国内直飞、出行时间较近、3个月内没有去过马来的人。但就是单独的一张纸,如果想要集章的就需要办理贴纸签了哦。
马六甲美食
图:马六甲古城鸡饭粒
鸡饭粒就是把米饭打散加上少许鸡汁调味,再团成团。他家鸡饭粒、白切鸡是特色。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