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宗宪后人 后人 嘉靖

嘉靖抗倭,胡宗宪和戚继光谁的功劳大为什么后人只记戚继光!而忽略胡宗宪!?相比明朝其他帝王宠信宦官,万历时期为何没有宦官之乱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4-03 08:29:23 浏览57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嘉靖抗倭,胡宗宪和戚继光谁的功劳大为什么后人只记戚继光!而忽略胡宗宪!

用今天的话说,胡宗宪是抗倭总司令,掌握着整个东南沿海所有的军政大权。戚继光是胡宗宪手底下的一员武将,换句话说,胡宗宪是戚继光的上司。如果从功劳来说,抗倭的功劳,胡宗宪一个人能占8成,剩下两成给其他的在抗倭这件事上的人分。戚继光只能从武将的功劳里,分到一份,而且戚继光还不能分到大头,因为戚继光还不是胡宗宪手下最能打的。至于历史,因为胡宗宪想抗倭,必须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当时严嵩和严世藩把持朝政,胡宗宪为得到朝廷支持,给闫世番送礼,结果严嵩倒台后,账本被徐阶找出来,胡宗宪被列为严党,另外,胡宗宪平倭之后,掌握着东南沿海所有军队的军权,朝廷不放心,所以胡宗宪的历史功绩被严重降低了。功高震主,赏无可赏,只能狡兔死,走狗烹。

相比明朝其他帝王宠信宦官,万历时期为何没有宦官之乱

万历朝皇帝罢朝几十年,作为皇帝身边最亲密的宦官,却没能一手遮天,其中的原因,除了万历皇帝自己的把控得当,也缺少不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制定的制度。

宦官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大特色,在很多王朝都有过辉煌时候,而不喜宦官的人们则将宦官权势过大的时期称之为"宦官之乱",其中最嚣张的要数唐朝中后期的宦官,甚至行废立帝王之事,可见权柄之盛。

而明朝的太监,也有正德时期的刘瑾和张永,天启时期的魏忠贤这种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但是这些太监则全都对皇上是死心塌地的忠诚。而万历朝更是在罢朝几十年的基础上,宦官仍是本本分分做着不出格的事情。

最根本的原因——明朝开国所制定的制度。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此皇权达到历代之巅峰,但是内阁的慢慢崛起,又将皇权的权力有一点给压制住的倾向,因为内阁甚至有着驳斥皇帝圣旨的权力,而为了制约内阁的存在,因此有了后来的东厂、西厂等一系列的特务机构。

而这些太监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是皇权的天然延伸,由于他们没有子孙、亲属这些盘根错杂的关系,反而能够死心塌地地站在皇帝这一边。

同时宦官也有很大的牵制,他们干涉不了军权。卫所制度所导致的屯兵屯田,兵和低级军官都是世袭制度,而将领都是临时调动,兵、将根本不能长期接触,兵权被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宦官丝毫不敢有逾越之举。

万历的个人能力也是保证宦官不作乱的一大原因,万历真正主政是张居正死后,也就是万历十年之后,而在这之前,张居正和宦官可以说是相互利用相互制衡,当时最大的大太监冯保,因为照顾万历皇帝成年,所以一直被万历皇帝称为"大伴",当时张居正能够权倾朝野,冯保在其中可以说是出了力气。

但是由于文人的名声,张居正也同时制约着冯保的行为,否则张居正一代名相的声名就可能变成阉党拍档的臭名了。

因为早期在李太后,张居正,冯保三人的制约下,万历皇帝有着一个并不快乐的同年,在万历掌权后,不仅仅是清算了张居正,连这个被他称为"大伴"的冯保也是难逃一劫,自此万历对宦官已经有了很大的戒心,虽说后期的万历罢朝28年,但是他给予宦官的权势始终还是很有限的,涉及国家大事,他罢朝不罢政,必须都要自己亲自朱批,才能允许内阁予以实施。

其实不仅仅是万历朝,整个明朝的历史上,都没有发生类似于唐朝这种宦官乱政的情况,而这不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就优于唐朝,而实实在在是因为朱元璋从开国那一刻起,就搞好了制度设计,将这个国家的根本、也就是兵权牢牢把控在了皇室手中,宦官只不过是皇帝脚下没有牙的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