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了
“美妆”消费大促活动来袭
催热“她经济”
为了不让大家盲目“剁手”
这份“美妆”Tips请收好
3.8
防晒
问
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晒化妆品?
为了全面防护
要选择产品标签标识
有SPF值和PA等级或广谱防晒的产品
具体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防晒化妆品
可参考下表
展开全文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阅
使用防晒化妆品时要注意涂抹用量
例如面部,一般的防晒化妆品大概需要取约一元硬币大小的量才能满足要求;如果防晒产品质地比较稀薄,取的量还要多于一元硬币大小。
使用防晒化妆品时,要注意使用顺序,在基础护肤后使用防晒产品,然后再使用彩妆;并且为使防晒剂能够充分接触皮肤产生作用,需注意应在出门前15~30分钟涂抹。
如果长时间在日光下暴露的话,建议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补涂,保证持续的防晒效果。
3.8
祛斑美白
问
如何理性认识和使用
祛斑美白类化妆品?
市场上祛斑美白类化妆品数量种类繁多
根据产品的作用机理
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01
化学美白类化妆品
指通过减轻或减缓皮肤色素沉着,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
02
仅具物理遮盖类化妆品
指通过物理遮盖形式达到美白增白的效果,但并不能改变皮肤的本来面貌。
祛斑美白类化妆品作为 特殊化妆品
须经国家药监局注册后方可上市
这类产品的批准文号格式:国产产品为“国妆特字+四位年份数+本年度注册产品顺序数”,进口产品为“国妆特进字+四位年份数+本年度注册产品顺序数”。
国家药监局2019年发布了 “化妆品监管”APP,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可以在该APP上查询并核对产品的注册备案信息与产品标识的信息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产品来源、质量存疑。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祛斑美白类化妆品时要选择正规销售渠道,并查看产品是否标识了规范的批准文号;凡宣称速效美白或使用后立竿见影地产生祛斑美白效果的化妆品,涉嫌非法添加激素、重金属等禁用物质,需引起高度警惕。
“化妆品监管”APP使用方法
01
安装好软件后,在手机桌面上,点击打开化妆品监管APP。
02
能看到软件的顶部右边有个扫一扫图标,点击该图标。
03
在弹出的扫码界面,扫一扫化妆品的条形码。
04
条形码扫码成功后,即能看到化妆品的详情信息。
此外,还可以搜索化妆品,在首页界面,点击顶部的搜索,输入化妆品的名称。
在搜索列表中,能看到搜索到的化妆品信息。
3.8
“刷酸”美容
问
“刷酸”美容自己在家就能做?
问
什么是“刷酸”?
“刷酸”其实是一种化学换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
“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 “酸”并不是化妆品。
目前,“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种类很多,有些“酸”是不能用于化妆品的。为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刷酸”时“酸”的浓度一般相对较高。
以“刷酸祛痘”为例: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
在化妆品中也可以添加某些“酸”,例如:果酸、水杨酸等,但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化妆品中α-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的含量不得超过6.0%,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0%。可见,化妆品中“酸”的允许使用浓度相对较低,是远远达不到临床治疗刷酸时的浓度!
3.8
面膜
问
警惕面膜消费陷阱
问
很受欢迎的“械字号面膜”是什么?
“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通常标识的产品注册证编号为“x械注准”或者“x械备”等),或者被冠以“医学护肤品”的妆字号面膜等。这些产品被宣称比普通面膜标准高、功效强、更安全、更适合消费者使用。但真的如此吗?
所谓“械字号面膜”,其实是 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 因此,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规定,化妆品不得宣称具有医疗作用,其标识不得标注夸大功能、虚假宣传等内容。
一些面膜类化妆品,将产品宣称为“医学护肤品”“药妆”产品等,属于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 均是违法行为。
来源:厦门市场监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推荐阅读
标星+置顶厦门晚报
一秒找到晚报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