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青龙节、农事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自此“龙抬头”也是春天农耕开始之时。起龙船、拜龙、剃龙头......各地相关的风俗活动多样,但不论哪种方式,都寄托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美好愿望。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国学风水讲究“龙脉”......
搜狐文化以“寻龙”为主线,串联内蒙古、北京、陕西、河南、新疆各地,在中国地图上画出一条“中国龙”,展现各地区节日习俗,塑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开启一场“寻龙之旅”。
从玉猪龙追溯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
“风吹草低见牛羊”,印象中,内蒙古草原的主宰者应该是牛羊马,其实不然,这片地最早的“业主”是恐龙,被誉为是亚洲最大的一只恐龙,而且它的发现地点就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这个生活在6,000多万年前的大型恐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一位牧民发现后,如今陈列在内蒙古博物院恐龙展厅,并且根据发现地命名为“查干诺尔龙”。经过古生物学家的修复和装甲,查干诺尔龙高度达到12米,相当于四层楼的一个高度,头顶到他的尾巴有26米长,骨骼化石完整度完整度基本上高达90%左右。巨大的体型无愧于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展开全文
此外,内蒙古博物院还藏有一种龙。茫茫内蒙古孕育悠悠历史文化,红山文化作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出土的玉器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其中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碧玉龙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之相对应的黄玉龙、玉猪龙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精致小巧的玉猪龙呈弯曲的造型,背后钻有一孔,鼻子出现多条褶皱,俨然一副猪的形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而且雕刻最为精美的玉龙,内蒙古也被称最早中国龙腾飞和发源的地方。经历漫长的时间发展,龙在随着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演变过程当中,最终又增添了其他的部分,演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反映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多元汇聚。
九龙壁——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形象的集合
全国现存唯一一座双面九龙壁就藏于北京的北海公园,精美的九龙壁始建于1756年,距今已经有二百六十七年的历史,单面9条龙,正反两面共18条龙。同时,这座九龙壁上正脊、羌脊、瓦当、斗拱之间都有龙的图案,共有635条龙。精美的九龙壁是由琉璃瓦烧制的这样的一座建筑,共使用424块琉璃砖,琉璃的制作工艺在当时也是尤为珍贵。北海公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在古代的时候,天子也是说自己是真龙天子,九龙壁代表了皇家的权威的象征。
九龙壁壁高5.9米,长度25.5米,厚1.6米,壁正中间是一坐龙,呈正面形象,其他周围的这八条龙都是侧面形象,龙的身体采用高浮雕雕刻手法,然后再在高浮雕外贴上琉璃砖,工艺水平之高。各条龙状态各异,栩栩如生、刚劲有力、温文尔雅,造型也不尽相同,动静不一。与红山文化“C”型龙不同的是,九龙壁的龙脚似鹿、头似牛、眼似虾、鳞似鱼、爪似凤、须似人等,通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不断吸收外界的因素,最终形成了一个目前所呈现的龙的图案,九龙壁是一个龙文化集中体现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一个形象的集合。
陕历博鎏金铁心铜龙成“最频出国游”文物
当寻“龙”的脚步走进古城西安,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将大有“龙”在。藏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文物鎏金铁心铜龙具有明显的这个飞龙造型,并且在文博圈十分“出圈”,一些国外的这个外展,他就一定会被选中。此“龙”出土于1975年西安市南郊草场坡,表面鎏金、内含铁锌、通体铜制。其龙身弯曲呈s型,头高昂带有三个结叉的长角,后身紧贴着头顶,大嘴张开露出尖锐的牙齿,长舌在口内卷曲上翘,舌尖顶上颚,炯炯的有神的双目圆睁,前肢蹬直,前爪弯曲用力抓地,整体呈现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形象,隐藏着这种力量带来的美。在它的下腹,后肢与细长的尾巴飘然未落,背上带有两朵祥云仿佛正在从天而降。在唐代金属铸造工艺品中,鎏金铁心铜龙制作工艺也是极为少见的。铁柱内心铁上包铜,铜上再鎏金,如此使用使造型更加的坚韧舒展,整条铜龙形体流畅、极富动感。鎏金铁心铜龙可以说是唐代龙形象的代表之作,充分表现出了唐代的龙林立窘劲、神采飞扬的风格特征,堪称此类造型中的精品之作。
和鎏金铁心铜龙截然不同,接下来寻到的是一条秦代的青铜重器“青铜龙”,说起这件青铜龙的“出道”经历,也是很有戏剧性。1993年,在一次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行动中,发现了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剑,共8块,重达92.5公斤。
经过文物修复专家的反复研究、仔细拼对后,盘曲缠绕的双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龙体呢是分柱焊接成型,令人叹为观止。最终证实这件青铜龙是战国时期秦国或者秦代的文物。
如此巨大而神秘的青铜器物,其用途是什么呢?有专家推测,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之后,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著编钟之于宫廷中高三丈。而这件青铜器物很有可能是一个巨型的乐器的底座,在秦文化中有追求浩大气势的传统,秦统一六国后,这种传统被发挥到了极致,这件青铜龙或许就是大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
在“龙乡”印证千年前龙元素的诞生
我们一直在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龙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古代是否真的有真龙出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跟随郑州博物馆的讲解员,寻龙之旅走进了一个被称为“龙乡”的地方——濮阳,或许可以揭开答案。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的溪水坡遗址当中发现了一堆用古代的蚌壳堆塑出的一个龙的形象,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和鉴定发现,这是距今大约6,5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这样的一个产物。在溪水坡遗址发现以后,也是印证了在千年前就有龙的元素诞生。之后在2002年,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个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此物的发现,可以说找到了最能够代表中国龙图腾最根本的一个源头。
中华大地的每一座博物馆,很容易看到和龙有关的元素。郑州博物馆陶瓷艺术展厅,陈列一件唐代的白釉双龙柄瓷尊,从一些细节部分可以看出,这件瓷尊从肩部隐身出来的两个龙头,并探入到这个瓶口当中,好似这两个龙正在喝着这个瓶子琼浆。造型端庄典雅,整体颜色匀称,浑然天成。
活灵活现的龙,来自手艺人的精益求精
除了在博物馆各文物古迹上布满“龙”的身影,在新疆工艺美术大师、葫芦壁画雕刻非遗传承人、中国葫芦壁画雕刻第一人马江红老师的带领下,将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找一找藏在葫芦里的龙,而且这条“龙”就隐藏在马老师的家里。马老师在葫芦上雕刻龙,源于龙具有吉祥的寓意,预示着幸福美满。在故宫博物馆待过一年学习修复字画的马老师,见过传统文化中形形色色的龙的造型,也为葫芦上进行创作提供了很优质的素材。
葫芦上雕刻最主要的就是打磨的一个过程,龙的舌苔、毛须、鳞片等都需要一点一点的打磨呈现效果。同时在触摸的感受上用手顺着摸和倒着摸的手感完全不一样,并且在一步步打磨达到鲜明立体感的效果,通过细致入微的手法让龙的雕刻图案也“有血有肉”。传统图案在马老师的手中呈现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葫芦上,鲜活而又惊艳。马老师曾说过“在创作过程中,时常沉浸创作中,不知室外是白天还是黑夜。”也希望通过葫芦壁画雕刻可以看到更多鲜活的艺术。
不同省区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区域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二月二”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龙”。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吉祥安康的愿望,每一条龙都承载着中华文明遗迹的传承和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寻龙之旅”也为美好的一年开启好龙头。
综合搜狐文化直播回放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K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