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禄山之乱 安禄山

安禄山之乱具体过程?名将哥舒翰为何惨败于安禄山叛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4-14 09:23:09 浏览1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安禄山之乱具体过程

安禄山秘密开始做着叛乱的各种准备。他不断地扩充兵力,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8000人加以特别的训练,组成“壮士营”,作为发动叛乱的骨干力量。他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将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等为谋士,让他们为自己效力卖命、出谋划策。他畜养了几万匹战马,收集、打造了大量的兵器、弓箭,还用心腹胡将32人取代了不服他指挥的汉族将领。各种叛乱准备都在悄悄进行,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起兵叛乱。这时,奸相李林甫死了。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接任宰相。杨国忠没本事,是个流氓,只是仗着杨贵妃得宠,才混上了宰相的交椅。因此,安禄山很瞧不起杨国忠,不买他的账;杨国忠也看不惯安禄山,不时在唐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甚至还多次说安禄山要拥兵造反。但是唐玄宗对安禄山信任得很,根本不相信杨国忠的话,还批评杨国忠,叫他当宰相要能够容人。天宝十四年(755年)十月,安禄山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决定发动叛乱。他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然后把将士召集起来宣布道:“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大多觉得很突然,但既然是圣上旨意,谁又敢不从呢!第二天,安禄山便领着15万叛军,从范阳出发。河北平原上顿时烟尘滚滚,鼓声喧天。从天宝年间以来,唐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军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准备,缺乏战斗能力,再加上那一带本来就是安禄山直接管辖的范围,因此,一见到安禄山叛军的气势,沿路的文臣武将都吓得惊慌失措,有的开城迎接叛军,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坐以待毙,被叛军擒杀。叛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占领了黄河以北24郡的大片土地。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唐玄宗一开始还不相信,以为是有人造谣。不久,叛军逞凶陷城的警报接二连三地送到他面前,他才不得不相信。唐玄宗召集百官大臣商议对策。满朝文武都慌了神,惊吓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杨国忠洋洋自得地说:“怎么样,我早就说过安禄山要造反,被我说准了吧。不过没关系,皇上不必担心,安禄山的将士是不会跟他走的。我保证,用不了十天,安禄山的人头就会被人砍了送来。”唐玄宗见杨国忠说得那么肯定,心里稍微安定一些。可是,叛军仍在长驱直进,不久就渡过了黄河,攻克了洛阳。安禄山进了洛阳城,就迫不及待地自封为“大燕皇帝”,年号圣武。这时,离他范阳起兵,才不过三个月时间。

名将哥舒翰为何惨败于安禄山叛军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哥舒翰身体不好造成潼关守军内部矛盾严重,内部政治斗争因素造成的出兵时机不对,哥舒翰个人指挥失误。

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天下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控制在十大节度使手里。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河西节度使(兵力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剑南节度使(30900人)、朔方节度使(64700)、安西节度使(24000人)、北庭节度使(2万人)、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15400人)。

其中平卢节度使与范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与陇右节度使,两者经常兼镇(一人担任两个军镇的节度使),是全天下最重要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大的两个重兵集团。平卢、范阳被合称为东统,河西陇右被合称为西统。安禄山长期统领范阳平卢、哥舒翰长期统领河西陇右,当时被视为两个实力相当的军事集团首领。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安禄山)

天宝年间,各军镇已经有了自成体系的倾向,门户之见非常严重,不是和本镇关系密切的人当节度使很难完全掌握局面。连曾经兼任四镇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时也遇到了严重问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不是本镇出身,威望远不如在其出身的河东和朔方。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地位,不仅来自于其长期担任两镇节度使,同时也因为二人都是从本镇一路升上来的,是本镇根基深厚。安禄山能长期担任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除了唐玄宗过于崇信外,安禄山是本镇出身的节度使能稳定掌控军镇也有不小关系。安禄山叛乱前,哥舒翰因病在长安修养。

安禄山起兵叛乱时,同时兼任河东节度使,但对河东镇仅能控制一部分兵力,基本盘还是范阳和平卢。安禄山起兵造反前,派人劫持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杨光翙,使河东镇自己不能控制的大部分军力暂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造反后,内地长期和平人不习战,更无有战斗力的军队,进军非常快。边镇军队短期内来不及入援,唐朝廷临时仓促招募了十几万新军,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统领,自然毫无悬念的被击败,潼关以东包括东都洛阳短时间内被安禄山占领。

战线在潼关一带暂时稳定下来,边军陆续入援。剑南镇因为天宝年间征南诏,损失惨重,实力没有恢复。安西、北庭兵力有限并且太过于遥远,入援的主要是河西、陇右、朔方三镇。朔方军主力从山西入援,先稳定了山西局势,后从山西入河北,给安禄山后路造成很大威胁。

河西、陇右军则集结到关中,然后去防守潼关。当潼关大军汇集了河西、陇右军主力之后,前方统帅的选择就很有限了。从经历、资历、威望各方面因素考虑,最稳妥最合适的人选除河西陇右本地出身长期统军的哥舒翰外很难寻找了。虽然哥舒翰这时候有病在家不能理事,朝廷也不得不启用哥舒翰统领大军。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哥舒翰)

唯一可以代替哥舒翰的另一个选择,朝廷更加不可能选择,这个人叫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的便宜堂兄(安禄山的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在河西陇右系统任职数十年,担任过河西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时担任朔方节度使,不久被免职,由郭子仪接替朔方节度使。

朝廷为求稳妥不得不让有病在身的哥舒翰统领潼关守军,也可以看出此时军事体制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即使没有安禄山的造反,也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大的军事改革才能避免严重危机的地步。

事后看,如果大唐朝廷选择其它资历威望不合适的人选,虽然冒险点,会面临指挥不畅可能会遭遇惨重失败,但也不会比选择哥舒翰更糟糕,但历史没有如果。

哥舒翰担任主帅后,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统帅责任,手下分为两派互不服气内斗激烈,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潼关守军同时还有封常清、高仙芝招募的新军残余,新军和河西陇右边军同样矛盾重重。河西、陇右军处在对抗强大的吐蕃帝国前线,长期与吐蕃作战,兵力战斗力不弱于范阳平卢,但特殊的形势严重了影响了战斗力。

同时,哥舒翰自己也涉入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可能个人也有政治野心),引起了后方朝廷与前方军事统帅的相互拆台。哥舒翰有下属劝其留一部分兵力守潼关率大军回长安诛杀杨国忠清君侧,哥舒翰有点心动,还没有发动这个谋划就泄露到杨国忠那里。杨国忠非常惊惧,招募了一只万余人的新军求自保。哥舒翰则上书要求这支调这支新军守潼关,唐玄宗答应后,哥舒翰则很快将杀掉其首领,清洗杨国忠的人。自此哥舒翰与杨国忠矛盾更深,哥舒翰不敢真去清君侧,也对重重得罪了杨国忠很不安,更加速了身体状况的恶化,完全不能履行统帅职责,潼关大军内部更加混乱。

杨国忠惧怕哥舒翰继续谋划清君侧,不断劝说唐玄宗让哥舒翰早日主动出潼关与叛军作战。唐玄宗一方面被杨国忠眩惑,另一方面也对哥舒翰手握朝廷能掌握的大部分军队长期在离长安不远的潼关有疑虑,同时此时叛军的情况看起来也不利,就不断的派人催促哥舒翰快点出兵。

这一系列事件中,哥舒翰表现出了极度低劣的政治手段。主动的清君侧是造反的代名词,哥舒翰看起来又不像真有和安禄山一样野心的样子,况且身体条件也不允许。去控制杨国忠惊惧之下组织的小规模新军,更是无任何好处只有坏处的糊涂做法,哥舒翰真想要清君侧,这只新军无任何威胁,杨国忠想对哥舒翰不利,这只新军也没啥作用。哥舒翰这么做,除了深度得罪杨国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更严重破坏了前方大军与后方朝廷的相互信任。

杨国忠同样没有宰相的担当,在国家危难之际却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局至上,为私利而坏国事。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杨国忠)

唐玄宗李隆基同样丧失了作为一个优秀君主的能力,判断力出了严重问题,不能处理好臣下关系。主动干涉前方统帅的作战方略,引发了严重后果。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李隆基)

哥舒翰出兵前,安禄山处境相当不好。潼关前线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朔方军进入河北和河北占领区的人民起义,叛军控制不了河北很多地方,洛阳与范阳的道路一度断绝,安禄山本人都一度都就是绝望了。如果潼关前线继续对峙,安禄山的处境会相当困难。

但即使潼关大军内部问题严重影响战斗力,大军与后方朝廷相互猜忌,都不至于导致哥舒翰在灵宝之战的惨败。种种不利因素,可能会导致作战不利,连续打几个败仗,损失很大,或者在与叛军主力进行的大决战中大败。而不是历史上哥舒翰的近20万大军被叛军两三万人的少量兵力打的基本全军覆灭。

哥舒翰本人指挥失当才是惨败的最重要直接原因。哥舒翰被安禄山部将崔乾佑指挥的少量兵力诱敌,进入了山间的不利地形,叛军乘机利用有利地形从高处攻击唐军,又纵火焚烧草车制造烟雾,让唐军陷入混乱,最后精锐骑兵从后方夹击,唐军彻底崩溃。战场位于黄河边上,无数官军被赶入黄河丧命。杜甫后来有诗:“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哥舒翰的低劣指挥,同样与恶劣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有关,一个完全履行不了职责的将军掌握着唐帝国最重要的大军,最终造成了悲剧。

灵宝之战后,安禄山叛军很快贡献潼关,紧接着占据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

河西、陇右军大部覆灭后,唐朝廷能掌握的最重要的一只军队,就是主力基本完好的朔方军。郭子仪再造唐室的地位,来自于他是此时的朔方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