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加大。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022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预计达到1.2万亿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余晓晖介绍,工业互联网带动传统工业体系变革的作用逐步显现,推动建立高效开放研发体系与服务形态,打造智能敏捷生产制造和企业组织方式,加速推动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同时,工业互联网驱动供应链组织形态从“链式”向“网状”转变,助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此外,工业互联网在引领技术产业换道超车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余晓晖表示,“5G+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时间敏感网络等融合创新,为我国工业网络、自动化、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等创新突破开辟了新空间。
目前,工业互联网已进入到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将在带动传统工业体系变革、引领技术产业换道超车、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等方面持续释放价值。
不过,余晓晖认为,进一步发挥工业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企业在工业机理、工艺流程、模型方法等知识积累总体仍较薄弱,工业软件、控制系统、高端传感等存在短板。二是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范围与深度不一,还需要通过实践解决标准化方案与个性化需求矛盾,规模化释放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三是我国在工业互联网、5G等领域发展全球并跑、部分领跑,许多方面无先例可循,加之工业互联网本身具有跨界融合属性,相应制度、标准和安全体系不仅需要超前布局,还要加大跨部门、跨系统协同力度,凝聚更强合力。
下一步,如何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余晓晖建议,一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力度。加大网络、标识、平台、安全一体化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夯实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基础设施能力。加速5G虚拟专网、混合专网等部署,开展5G独立专网建设试点,拓展“5G+工业互联网”支撑能力。扩大标识解析体系节点规模和覆盖范围,探索“星火·链网”新型体系建设。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保障体系。
展开全文
二是全面推进各个行业的规模化深度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各行业应用的同时,加快向矿山、能源、医疗、交通、物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质量追溯、节能减排等领域融合推广。加快工业互联网与传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融合应用。推进5G全链接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等与各工业园区深度结合,开展“工业互联网+园区”,推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
三是加快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短板和卡脖子领域的科技攻关支持,持续突破自主可控技术与产品,探索将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纳入“首台套”支持体系。发挥工业互联网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的优势,加快平台、标识解析在重点产业链普及应用,打造网络化智能化供应链体系,提升全链条韧性安全水平和社会化生产协同自治能力,助力破解中小企业订单、资金和供应链等难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是继续强化工业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保障力度。坚定工业互联网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有机融入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予以支持。健全工业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统筹支持力度,引导带动全社会参与工业互联网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联动工作机制,强化跨领域、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 DRC代表委员访谈④丨全国人大代表侯永志:百年大变局下加快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问政2023⑤丨寻找防风险治本之策
●时报时评·两会观察丨用好产业政策确保发展稳健安全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