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安静娴 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安静娴(1929—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制药专家,她毕生致力于化学合成制药研究,被誉为我国医药界创新发明的“领军人物” “中国头孢第一人”。
20世纪60年代
提出并组织实施磺胺嘧啶重大技术路线的改进,使其得以顺利工业化。
小知识:
(磺胺嘧啶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临床主要用于流脑,也常制成水溶性的钠盐,用作注射针剂。)
20世纪70年代
展开全文
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主持研究发明的抗疟疾新药脑疟佳、全化学合成黄连素均为世界首创。
20世纪80年代
组织和主持头孢类药物、脑血管用药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 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头孢他啶、头孢氨苄的成功开发,填补了国内企业头孢类抗生素的生产空白。
20世纪90年代
1993年开始创新药物尝试,开始创新药物尝试,自行设计合成一系列结构确凿的化合物,部分药效优于对照物,为企业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力量
弃医学药开启药学强国研发路
1929年,安静娴出生在大连一个殷实的家庭。起初父母给女儿取名叫安馥芳,是希望这个女孩的人生永远像花儿一样馥郁芬芳。安氏家族对教育很是重视,开明的父亲还给安静娴请了家庭教师,安静娴这个名字,就是她的启蒙老师给改的。
安静娴所处年代,女孩子能从小学一直上到大学并非易事,安静娴虽然完整而系统地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教育,其过程却艰辛无比。和师承梁思成、一生致力田野考古的哥哥不同,安静娴从小痴迷数理化,这也让她在刚刚有懵懂志向时,将自己未来的职业指向医生。
做医生的念头,伴随她升入高中,用安静娴自己的话说,“我最早的时候是想学医的,等我到高中时候,还是在为学医做准备”。高二那年她却做出了“弃医学药”的决定。
安静娴的高中是在北京上的。一天,她去药房买药,看见陈列的都是进口药,即便对家境殷实的安静娴来说,药价也十分昂贵。安静娴又特意去了几家大药房,国产药很少见到,几乎都是进口药。药房所见,让安静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没有自己的药,即使将来成为医生,知道病因也没办法医治病患,很多中国老百姓会因为买不起进口药而等死”。
安静娴所处环境让她可以接触到很多有学识、有见地的人,用现在的话讲,她决定先在自己圈子里探究探究。一番调研下来,她发现无论是自己相熟的,还是朋友的朋友,圈中当时有为数不少的医生,却没有一个是搞药的。于是安静娴做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当医生的初衷,立志学药,并决定报考北京大学”。
1947年,安静娴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中国从此少了一名医生,却出了一位制药研发的大家。
从进入东北制药起,56个春秋,她身边的景象不断变化,心中的梦想灿烂依旧。与梦想相随的是,从最初的磺胺嘧啶新工艺路线,到抗疟新药脑疟佳的研发成功;从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到全合成黄连素及新药长春西汀,不断填补着国内空白,她的一生,乐在药中。
1983年6月,安静娴(左二)在东北制药 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安静娴就这样开启了药学强国的研发之路,将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她”力量
研究合成磺胺嘧啶新工艺路线
进入制药企业偏离了安静娴最初的职业规划,“我挺想去科研单位的,去做纯科研研究”。
因为这个想法,安静娴想在实习结束后便离开。多年后,安静娴提及这段插曲时笑道:“起码有半年,我还老在那想,要是有机会我想走了。”“工厂里整年到头就生产几个品种,同样品种转来转去,我觉得没意思。”安静娴不愿留下的原因并不复杂。
一个工人由于生产线发生爆炸而意外死亡,让安静娴留在了东北制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医少药。东北制药生产的磺胺嘧啶,是当时治疗一般感染的广谱抗菌药,也是医治脑炎的首选药,供不应求。
这个生产线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已经算是很先进了,但因技术所限,当时的工艺路线反应周期长、原料消耗多、污染严重,环保条件极差,难于扩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同时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动不动就爆炸。车间的一个工人因为岗位爆炸意外死亡,这件事对安静娴触动很大,她意识到,改进老的工艺路线势在必行。
这个想法不仅让安静娴留了下来,磺胺嘧啶合成新路线的研发也成了她的第一个研发成果。
安静娴把发现磺胺嘧啶新路线形容为“后面有个东西追着似的,非得让你快点走不可。这个过程当然辛苦,可辛苦之余也有乐趣。就是解决完一个困难,大伙还没高兴完呢,第二个困难又来了,再想办法解决。我就觉得既紧张还又挺高兴的”。
可以想见,过程绝非安静娴轻描淡写般简单,仅摸索安全条件反应一项,安静娴在试验中经历了几次爆炸,她自己都记不清了。
安静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了一条磺胺嘧啶新路线。为摸索出安全反应条件,她每天都早来晚走,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多次的摸索实验。一次,实验刚开始不久,只听“轰”的一声,爆炸发生了,现场的设备被烟火熏得面目全非,震碎的玻璃片散落一地,有的被崩出十几米远。面对眼前的景象,她丝毫没有退缩,而是理理散乱的头发,再一次投入实验中。
在多次冒着爆炸危险反复总结经验教训后,安静娴率先在国内研究合成磺胺嘧啶工艺新路线。
新路线上马后,比老路线减少操作人员115名,节约厂房1500平方米,节约设备94台,原料消耗下降76%。该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那一年,安静娴刚过而立之年。
“她”力量
以身试险做毒性试验,
研制出中国抗疟药“脑疟佳”
“谷于黄,病倒床,闷头摆子似虎狼”,这是20世纪60年代西南地区百姓对疟疾的形容。
有关疟疾凶险,曾经参加过安静娴科研项目的陈明山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概在1977年,我国驻喀麦隆大使得了恶性疟疾,发高烧,尿都是黑色的了,给他用氯喹,没有效果。穷尽办法之后,有人突然提到,沈阳东北制药总厂的安静娴不是研发了一种抗疟新药“脑疟佳”吗?是否可以一试?
有关部门批准后,给大使服用了脑疟佳,当天烧就退了,后经持续治疗,大使痊愈。
大使痊愈了,但在这个药的研发过程中,安静娴和其他科研人员是通过亲自试药,得出药品的安全性的。脑疟佳研发是国家“523”项目的一个成果,安静娴是项目负责人。
当时,许多地区的疟原虫对常用的抗疟药奎宁和氯喹产生了抗药性,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的任务落在了安静娴身上。1967年,国家组织了新型抗疟药攻关协作网,安静娴任项目负责人。在她的组织、指导和参与下,通过大量的定向合成和广筛,从5800多个化合物中找出了在鼠疟模型上显示良好抗疟效果的新药——“脑疟佳”。
可是,正当人们为此感到欣喜时,却发现按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中间体有剧毒,它的毒性有可能在人体内潜伏10年、20年,发作后将使人终身残疾,甚至还有研制者死亡的报道。
外柔内刚的安静娴没有被吓倒,她决定以身试药。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科研人员纷纷加入其中。
“做毒性试验的时候,是在医生指导下做的,安静娴带头,我们都试服300毫克,根据我们的体重,300毫克是安全的,但当时确实是冒着风险。”陈明山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在陈明山看来,项目组成员之所以敢试药,是因为对安静娴的信任,“她工作非常严谨,试服怎么做交代得非常细致,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应急预案,大家虽然担着风险,但心里多少都有点底。她把这个队伍组织得非常好”。
经过分析总结“以身试药”的各项指标,安静娴逐渐摸清了化合物的毒性,最终确定了安全可控的合成方法。经过反复试验,课题组成功地拿到了成品 “脑疟佳”。
通过大量临床考查证明,它是一个高效、速效、无抗药性的抗疟新药,疗效超过了美国王牌“氯喹”,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抗疟王牌”。该项目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完成脑疟佳研发的时候,安静娴已过不惑之年。
“她”力量
年过半百研制出头孢三代,
被誉为“中国头孢第一人”
一般情况下,药品都会有一个化学学名,但对老百姓来说,药品化学名是很艰涩难懂的。不过也有例外,这就是头孢,老百姓对这两个字很熟悉。百姓熟知,一方面源于它是广谱抗菌药物,用途广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头孢第三代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填补了国际与国内的空白,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用药便利。
填补空白的人,就是安静娴。
头孢菌素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由于该类产品疗效好、毒副作用小,作为青霉素的换代产品已在国外临床中使用并备受青睐。 20世纪80年代初,安静娴带头组织了头孢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
安静娴(右一)和同事讨论 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翻阅当时的研发记录,里面太多化学分子式、实验数据,对外行人来说犹如“天书”,在这些“天书”中,头孢系列产品一个个问世,“头孢产品的研制成功,在国内均属首创,头孢产品部分替代了进口头孢药品,促进了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提高了我国临床用药水平……”这段直白的文字概括了它的作用和价值。
“头孢产品可以说为人类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陈明山看来,安静娴研发头孢系列产品的贡献不仅限于填补了空白,还救活了困境中的制药企业,“一些药厂就靠这个起死回生”。
1997年,被誉为“中国头孢第一人”的安静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化学制药企业第一个工程院女院士。那一年,她68岁,年近古稀,仍坚守在东北制药研发一线。
“她”力量
淡泊名利、忘我奉献,
中国化学制药人的榜样
工作中的安静娴,创新钻研、一丝不苟;生活中的安静娴,则像她的名字一样,淡泊名利、安于清贫。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安静娴就成了“荣誉专业户”,但她视名利如浮云。她把更多的时间省下来,一门心思用于科研。
安静娴把自己的生活简化到了最低限度。在不到4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她一住就是20多年。那件古铜色灯芯绒布料的列宁装,是20世纪50年代的“时尚”,她却一直穿到了90年代;那副老式镜框的近视眼镜,她一直戴了30多年……在东北制药人眼里,“没见过她换过发型,永远是齐耳短发,永远是那身款式不变的衣服,鼻梁上永远挂着那副厚厚的老式眼镜,身上透露着老知识分子的浓浓气息”。
她拮据吗?当然不,她有着高工工资,虽然她从不领每月13000元的院士补贴;她不通时尚吗?家中开过绸缎庄,想必她对衣料的考究不会陌生。
这位不懂生活的人,精通五门外语,缓解助手紧张情绪的方法是为大家随手勾勒出漫画……
作为东北制药终身员工,安静娴直到79岁高龄才离开工作岗位。终生未婚的她把自己56载春秋奉献给了祖国的制药事业。
如今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东北制药正紧跟行业趋势,在立足仿制药开发的同时兼顾创新药发展,时刻践行“为国制药”的使命,为国家制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摘自:
《百篇药学故事献礼建党百年》
中国药学会 编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年2月出版
大美科学
往期精选
热文
她妙手仁心,用试管缔造新生
丨更多
热文
她没有子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
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