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最近喜得贵子,就是有些小小的“瑕疵”,小宝宝左手有6根手指。小李妻子终日以泪洗面,自责是不是自己怀孕时不注意才导致宝宝异于常人,以后宝宝长大了会不会被人歧视。小李看到妻子这样,安慰“娃这样六根手指没啥,以后弹琴方便了。现在医学发达,肯定能治的!”,但其实和妻子一样,对于孩子的六指,忧心忡忡……什么时候做手术?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手术能做些什么呢?
其实,先天性手畸形在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中的属于相对比较常见的。资料显示,每年我国约有100万新生儿出现先天性畸形,发生率约在10‰- 20‰,发病率逐年增长,其中先天性手畸形,国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生儿发生率约为1‰,国外统计数据显示,成活新生婴儿中可发现1.7‰-2.5‰例手畸形患儿。
先天性多指畸形(polydactyly)又叫做复指,是指在正常手指以外,多了一个手指,可以是手指的指骨、单纯软组织成分或掌骨等的赘生,是临床上手部最为常见的先天畸形。先天性多指畸形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遗传因素(隔代遗传)和环境因素(药物、吸烟、饮酒、毒品、放射、病毒等)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先天性多指畸形流行病学特点:①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②单侧多于双侧,双手发病率约占10%;③右手多于左手;④桡侧多指>尺侧多指>中央多指;⑤拇指多指发病率约占发病率总数的90%以上。小儿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thumb polydactyly)表现为拇指孪生,或拇指桡侧或尺侧多指,国际手外科学会将它划入“孪生畸形”或“多指畸形”项目。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约为0.18%,在亚洲,拇指多指畸形在先天性手部畸形中发病率最高,我国发病率为1.008‰~1.018‰。目前拇指多指畸形的临床分型主要采用Wassel分型标准,按照患儿拇指的外形和其骨骼分裂程度分为7型,其中IV型最多,约占47%,VII型占23%,II型占15%。
展开全文
手是人类重要的组成器官,其使用频繁,结构精细,功能强大,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主导精细化动作起到重要作用。拇指功能约占手部功能的40%以上,正常的拇指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至关重要,同时拇指多指畸形严重影响患儿手部外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形美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拇指多指畸形的矫正意愿强烈,望尽早帮助患儿改善手部外观及发挥手指的正常功能。有研究表明,多指畸形逐渐随年龄增加会导致拇指活动障碍,也造成幼儿心理自卑感,应早期确诊后给予手术治疗。拇指多指畸形矫正术不仅要重建手部结构,恢复满意的拇指外观,还要保证术后良好的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发挥手指的正常功能。根据患者不同的Wassel分型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法,给予有效的拇指指骨及关节矫形、纠正力线,重建肌腱屈伸及拇指的对掌功能等,同时注重整形美容缝合,确保治疗效果。
患儿家长对手术时机都十分关心,大多数先天肢体畸形的最佳治疗时间为1岁左右。除了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的照护及术后的手部固定、保护和康复也十分重要。患儿由于其年龄的特性外,术后伤口疼痛、恐惧、包扎束缚等原因,常常剧烈哭闹、躁动,患手如果没有给予妥善保护,容易发生外敷料脱落、污染及碰撞渗血等情况,后果严重的可致手术失败。
家长照护的重要性
婴幼儿常由于无语言表达及自主能力,手术护理需监护人共同完成,家属在患儿救治、康复中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婴幼儿手部手术术前照护的注意点
1.患儿年龄小,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陌生,家长应做好引导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及资料收集,避免患儿哭闹。
2.如实告知医护人员患儿过敏史、疾病史等基本情况,便于医护人员更好的为患儿制定治疗方案。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若患儿有呼吸道疾病,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需暂停手术,以免发生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
4.术前患儿需进行皮肤准备,预防术后感染。修剪指甲、清洗术区皮肤、浸泡患肢,如患肢有破损、感染,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术前规律饮食,避免过度进补,防止腹胀、腹泻。
婴幼儿手部术后患肢危险有哪些?
1.患者年龄:手术患儿为0-2岁,尚无自理能力。
2.患者特点:
①自主意识差,生性好动,配合度低
②吸吮期——外敷料弄湿
③玩玩具——敲击、碰撞渗血
3. 家庭因素:
①看护者照护不利,未能尽到看管职责
②家长专业知识缺乏,不懂如何看护患儿
4. 外界因素(不可抗拒因素):
①旁人碰撞患儿手术部位
②水类物品倒翻溅至外敷料
婴幼儿手部术后患肢保护怎么做?
1. 患儿手部术后患肢保护十分重要,请您务必按照护士指导内容积极配合。
2. 请将患儿的患肢适度抬高制动,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3. 请您保持患儿患肢外敷料干燥、清洁,患肢勿碰撞。
4. 请密切观察患儿患肢外露指端血运,如指端颜色暗紫或发白,异常肿胀,请立即与医生联系。
5. 如您发现患儿外敷料污染、脱落,伤口渗血,请不要紧张,及时与医生联系。
6. 患儿拆线一般为术后10-14天,如有克氏针固定(一般为3-6周)。在此期间,请您坚持做好患儿肢的保护。
作者:杨佳菲 韩冬
原文刊于《家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