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桥 后周 改朝换代 兵变 反扑

陈桥兵变,一次和平的改朝换代,后周为何没有丝毫反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7 13:12:02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们都知道,宋朝是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建立的。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这个典故又叫黄袍加身。大致过程是赵匡胤大将率部到榆寮到陈桥煽动将士发动兵变。后来,赵匡胤率军回到开封,胁迫周恭帝即位,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兵变创造了不流血成功的奇迹。这时候,我们就得想一想,为什么这次兵变篡位这么顺利,而后周又不是没有力气。我们为什么不反击?

对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是为什么赵匡胤走得那么顺利,二是为什么后周没有反扑,而是直接给赵匡胤让路。

首先,这次兵变,赵匡胤早有预谋。兵变之初,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突然传来辽国和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在位的傅太后没有意见。她听说这件事,不知所措,不知所措,最后向宰相范植请教。范直推荐只有赵匡胤才能解危,赵匡胤却恳求少将少将,不能打仗。范植只好将最高兵权授予赵匡胤,赋予赵匡胤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

赵匡胤即位后,辽兵自行撤退。再加上现成的黄袍准备,禅诏提前草拟,再加上赵匡胤母亲的话:“我儿素来有大志,今日果然如此。”种种事件表明,赵匡胤这次兵变显然是蓄谋已久。

二是从严治军,得民心。兵变之际,赵匡胤多次“严令军士勿令抢劫”,要求兵变入城严明纪律,秋季不得犯罪,深得人心。对于一个想要篡位的人来说,人心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这对于后来的夺权和平解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昔日夺权时开封城内并没有出现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此得到了原周朝臣的支持。也让一些不服从赵匡胤的势力慢慢妥协。

三是未雨绸缪,以防后患。在赵匡胤率军进入汴梁之前,城内的反抗势力就已经被歼灭了。进城之后,自然当上了皇帝。不过此时,仍有不少外藩不服气,不少人蠢蠢欲动,比如柴荣的心腹承德节度使郭冲,还有柴荣的国主天雄军节度使傅延庆.如果郭崇和傅延庆起来造反,很有可能其他诸侯也会效仿,赵匡胤就很难坐稳皇位了。

展开全文

不过,赵匡胤早有安排。在他“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他已经派出两支大军驻守在郭冲和傅彦清的眼皮子底下,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郭冲和傅延庆见了这位名师,只好投降赵匡胤。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赵匡胤伟大的政治眼光,为他的上位之路扫清了一切障碍。

四是人脉广,与多位官员关系密切。赵匡胤掌握后周军事大权后,形成了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强大权力集团。傅太后的父亲傅彦卿手握大权,手下兵马众多。为了安抚傅彦清,不得不和傅太后交好。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迎娶了傅太后的妹妹傅延庆的小女儿,赵匡胤亲自牵线。因此,孝富太后算是赵匡胤的亲戚。此外,禁军守都的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启等人都是赵匡胤的老伙计。只有近卫军马步军副军长韩通仓皇欲率部抵抗。所以,赵匡胤进京可以说是平如地图。

看看侯舟,情况恰恰相反。赵匡胤的兵变出乎后周统治者的意料。他们把兵权放在赵匡胤身上,希望抵御辽国入侵,但带来的却是比辽国入侵更可怕的后果。

同时,当时的后周统治也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导致赵匡胤不流血地夺取了皇位。

子皇继位,无政见。显德六年(959年)6月30日,周世宗柴荣驾崩,柴宗勋即位,时年7岁。傅太后幕后听政,范植、王普主持军事和国家事务。柴荣在位期间,特别重用赵匡胤,权势极大。小皇帝继位后,依然重用赵匡胤。此时的赵匡胤担任宫前巡抚(禁卫军最高长官),兼任松州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春正月初二,郑州、定州通报北汉、辽国联军南下攻打后州,声势浩大,并请求派兵援助。后周傅太后、宰相范植、王普等权臣,在不明情况的情况下,命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此时的开封城空无一人,没有重兵驻守。但赵匡胤手握大量兵权,这无疑让他的兵变更加顺利。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兵变对后周根本没有抵抗力。赵匡胤谋反夺权是蓄谋已久,势在必行,为此早有准备。但是,后周不信任赵匡胤,授予他很大的兵权。所以,兵变之时,自然不可能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