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下 北京 央视 西方 那些

被央视曝光的神秘家族,曾建下半个北京:西方那些都是我们玩剩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7 12:31:04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提起中国知名的建筑地标,大家都会想到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

但若问起这些景观是谁设计的,恐怕很少人能准确说出个一二三来。

前几天,央视刚播完的一部纪录片,就深入介绍了这些知名地标背后的建筑师家族。

所有观众看完都“感慨万千”地打下高分。

遗憾的是,由于宣传不足、题材小众,这部零差评片子却被埋没在了无数爽片里。

但是“样式雷”这个名字,不该被尘封于历史,或仅流传于小圈子。

它只缺一个引子,就能继续惊艳无数人。

展开全文

不知道在看各位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古建随手一拍都特别好看?

几年前,王菲通过《国家宝藏》了解过“样式雷”之后,找到了答案:

“原来不是因为自己的摄影技术高超,而是因为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被完美设计出来的场景里。”

这个无人知晓却居功至伟的“样式雷”,指的就是清代御用建筑师世家雷氏8代人。

事实上,中国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这一家人的影子。

除了之前说过的故宫、颐和园、天坛之外,雷氏8代人参与设计的知名建筑,还包括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集南方园林之秀和北方园林之雄的承德避暑山庄、

清朝规模最大的王府恭王府、西苑三海,以及清代皇陵等等。

大到城市规划设计,小到某处门板上的花样,都有“样式雷”的烙印。

而之所以叫“样式”,是因为清朝内务府专门负责皇家建筑设计的机构就叫“样式房”,相当于今天的国家设计院。

雷家因为手工艺和建筑技艺高超,一共有8代人干过皇家工程。

其中7代人被选为样式房的掌案,也就是国家设计院里的总设计师。

掌案一职本来不是世袭,却愣是被他们做成了世袭,实在是因为这一家代代都出牛人。

第一代雷发达,64岁当“北漂”。

因为听说康熙要修建皇家宫苑,他觉得自己能干,就拖家带口从南京来到了北京。

在参加故宫三大殿营建时,他凭借精湛的木作手艺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的认可。

最重要的是,目光长远的老爷子还把儿子送进了国子监读书,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才有了最牛的一代“样式雷”——雷金玉。

雷金玉读书好,木作技艺也佳。

考公,二十多岁就成功了,转岗后,也很快脱颖而出。

他第一次参与皇家工程时,还只是一名普通工匠。

没想到碰上康熙亲临畅春园某殿的上梁典礼,而榫卯偏偏就在那时候无法合拢。

眼看着大老板要发飙了,雷金玉拎着斧头就爬上去把梁上好,也因此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多久,这个智勇双全的年轻人就当上了国家设计院的总设计师,还多挣了个七品官,把编制也拿到手了。

雷金玉的名号,从此享誉京城。他也频频参与皇家大大小小的建筑工程,其中就包括修建圆明园。

因为活好,一生经历过两代帝王的他,既得康熙记挂,也受雍正喜欢。

70岁那年,他还得到了雍正送的太子弘历亲笔字作贺寿礼。

而在他之后的雷氏传人,则都要感谢一位女士——张氏。

因为如果没有她,或许便不会有后来的“样式雷”。

由于雷金玉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他去世之后,无人继承他的手艺,四个成年的儿子带着万贯家财回了南京。

在“样式雷”即将断代之际,雷金玉的妻子张氏带着才出生三个月的孩子,选择了留在工匠辈出的京城。

这位刚强的母亲,在工部大人面前据理力争,为孩子争取到了“成年后入职国家设计院”的机会。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她不仅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还让他读书学艺,最后成功当上了总设计师。

受到母亲的影响,这一代“样式雷”把教子大业当做了自己的人生重心。

他教出来的三个儿子,也把建筑师“雷氏”的名声推向了第二个巅峰。

兄弟仨人陪着南巡的乾隆建了许多行宫,包括园林史上的里程碑——承德避暑山庄,还开启了雷氏家族“承包”建陵寝的业务。

到了第六、七代两父子时,除了担任皇家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们还为许多王公贵胄设计府邸、园林、陵寝。

重修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也是这时候。

“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确实不惨半点假话。

而既然提到古建,又说到样式雷,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曾享誉世界,又被付之一炬的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第五代“样式雷”的女儿女婿一家,就是在抗敌过程中牺牲的。

57岁的“样式雷”雷景修,则冒着极大的风险,抢救出了圆明园里没遭劫难的设计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皇家建筑的图纸及烫样,也就是对后世研究中国古建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样式雷图档”。

图档所承载的东西,珍贵程度不亚于那些蜚声海外的实体景观。

因为正是这些资料终于让世界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是有设计的。

要知道在图档流传到民间,被学者朱启钤先生发现前,由于缺乏史料证据,国内屹立千百年的古建筑,都被认为是能工巧匠们凭经验修建起来的。

世界建筑学界就认为,中国建筑虽然发源很早,但是一直没什么长进,对世界建筑基本没影响。

体现在现代建筑教育里,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失语症”。

样式雷图档的重现,不仅彻底否定了这种观点,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水平有多超前。

比如现在设计需要用到的三维立体地形模型,在西方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

但是样式雷图纸证明了早在清代,我们的二维地形图就有同等效果。

还有室内设计讲究的流动空间,在西方起源于二十世纪前期。

主张这种“新”概念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还成为了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但其实在清朝时,样式雷就用在了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的设计中。

我们古代室内空间的划分不仅不呆板,各种用作格挡的屏风、博古架,既实用又多样且美观。

而自现代以来,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巧妙的构思创意与丰富的设计资源,都随着各种古建修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恭王府,就是以几张样式雷图档为依据,辅以各种文书资料修复而成的样貌。

还有“数字圆明园”展览,也是研究团队基于大量的样式雷图档还原出来的景观。

当年在清华美院展览时,他们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当我们提到圆明园的时候,您会想到什么?”

观展前,大多数观众的印象都是“1860大劫难”“遗址废墟”;

观展后,评价大变,都集中于“万园之园”和“宏伟震撼”。

那些设计,哪怕历经百年仍那么生动迷人。遗憾的是,我们过去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古建筑的过去就像是一个宝藏,它总能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感到骄傲、亲切和想念。

这大概就是纪录片《样式雷》想表达的初衷。

他呈现了一个白手起家,又由盛转衰的建筑师家族:

为皇帝服务的“样式雷”于清朝兴盛而起,最后也随朝廷的覆灭,消失于历史长河。

但是,废墟里还有种子在奋力发芽。

有许多人都在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留存下来,传承下去,等待种子的新生。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看、去了解和感受,不负工匠、学者们代代相传的苦心。

图片来源/ 网络

撰文、编辑/ 木糸口

责任编辑/ 王子&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