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 大黄 祖辉的

浙大黄祖辉的53载“三农”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7 10:55:09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黄祖辉

2022年夏天,70岁的黄祖辉前往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开展调研。对他而言,这趟从东到西,需要赶飞机、坐大巴,辗转十几个小时,跨越2600公里的出差并不陌生。自从2013年受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顾问后,整整10年,每年他都要跑一趟景东。讲课培训、决策咨询,想尽办法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

黄祖辉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获得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竺可桢奖。除了这些,黄祖辉还有个身份,正是因为这个身份,他与“三农”的情缘就此开始。

从大上海到北大荒

黄祖辉出生于上海,和很多城里孩子一样,小时候没去过农村下过田地。人生的轨迹在17岁那年画了一道弧线,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他去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成了黑龙江北安县引龙河国营农场的职工。

赶牛车、下大田……此后3000多个日日夜夜,黄祖辉在广袤无垠的“北大荒”挥洒青春汗水。同时,他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自己的出路,还有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

展开全文

1977年恢复高考,黄祖辉抓住机会考上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己的人生算是有了出路,可是中国发展的“压舱石”产业、广大的农民兄弟们该怎么办?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这个青年心上生了根。

扎根农村9年,让黄祖辉对现实问题有了更多思考,比如,“即使农场职工没日没夜地干,大多数国营农场也依然亏本,其中的症结何在?”大一那年,黄祖辉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三农”论文——他和几位知青同学一起撰写的《应重视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

黄祖辉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成果归因于自己扎根农村的真实经历。“与其说是我们学了一点理论知识后,对当时国营农场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的一些看法,不如说是我们在黑龙江农场9年知青生活的感悟。”

初生牛犊不怕虎,黄祖辉和同学们把文稿寄给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想请他指点。没想到于光远很重视这篇文章,经他推荐,论文最终发表在了权威刊物《经济研究》上。

至此,知青迈入学堂,成为“专业三农人”,黄祖辉开启了44年与“三农”绑定的学术生涯。

“顶天立地做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983年,黄祖辉考上了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后合并入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师从赵明强先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其间远渡重洋,在瑞典农业大学有过一年“洋插队”的经历,攻读新制度经济学。

扎实的理论学习、丰富的田野调查和多边的国际合作让黄祖辉对于“三农”问题的洞察和思考愈发深入。在他看来,一个学者的价值,在于敏锐地察觉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千年“皇粮国税”,一朝终成历史。最早在两会上提出“暂停征收农业税”建议的学者就是黄祖辉。2002年的浙江省两会上,黄祖辉和徐立幼、陶勤南等浙江大学教授提出了取消农业税的提案。黄祖辉这样阐述他的观点:农业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税不仅对农民是一种负担,而且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不能再“损不足而补有余”。

不过由于税制改革的权限限制,当时浙江省只能实行农业税的暂停征收。2003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提案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赞同,农业税费制度改革得以实现。

至今,黄祖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多部,先后向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供“三农”研究决策咨询报告和提案百余件,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批示,为国家政策设计作出了突出贡献。

搭建助农平台,培养助农人才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黄祖辉认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农经学科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聚八方英才汇八方合力。

在黄祖辉的努力下,1999年“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卡特”)这个以农经学科为核心,同时组合经济、管理、法学、农学等相关学科力量而组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在浙大落户。2006年,在“卡特”中心的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为“卡特”的掌门人,黄祖辉执掌浙大农经学科20多年。在他看来,中国的农经学科是一个与国家“三农”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是一个包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色学科。在农经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他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多学科优势,创新学科发展体制机制,倾力打造浙大农经学科平台、团队和“卡特”这一浙大农经学科的品牌,吸引各路才俊加盟。

被誉为中国农业品牌“拓荒者”的浙江大学教授胡晓云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国内很少有学者做农业品牌的研究。胡晓云加盟“卡特”之后,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把传媒技术和农业经济融合起来,用品牌唤醒沉睡的资源,威宁苹果、尼勒克蜂蜜、奉节脐橙、平泉香菇……一个个贫困地区的区域公用品牌,在“卡特”手里成熟,成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梁。

“以基地为平台,以‘卡特’为品牌,以项目为纽带,以学术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黄祖辉带领“卡特”建立了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品牌、农村电商3个研究中心,汇聚了几十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分别解决组织化、品牌化、电商化等中国“三农”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农业品牌、拓展营销渠道,推进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

打造国家“三农”研究高端平台和智库,面向国家“三农”重大问题和重大战略,组织团队开展攻关研究,也是长期以来黄祖辉研究“三农”问题的特点和亮点。

大平台谋划大项目,大项目吸引大团队。如此的良性循环,受益的不仅仅是“卡特”本身。浙大的农经学科和“三农”研究借由“卡特”建立在了一个层次更高、力量更强和包容开放的研究平台基础上。

培养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忙于科研的同时,黄祖辉悉心培养年轻一代的“三农”学者。至今,他门下的各类学生有200多人,其中博士生已经超过百人,而且毕业后大多活跃在“三农”研究领域。截至目前,已有10位毕业学生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曾师从黄祖辉,他记得读博期间,黄祖辉曾对他们说过,“要顶天立地做研究”。在黄祖辉的带领下,学生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立足在无数份问卷调查和数不胜数的农村走访中。

2022年5月,黄祖辉有了一个新身份——竺可桢奖得主,这是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知道自己得奖后,他说:“很吃惊,没想到。”平静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地说:“以后要更加努力呀!”

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三农”问题这么多年,千帆过尽仍对“三农”事业充满热爱,也许就是这位“三农”教授此刻最大的满足。

吴雅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