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你们怎么搞的,是不是把电报译错了?”
一个新四军将领拿着一份电报冲进译电室,他脸色阴沉得吓人,将电报“啪”的一下摔在桌上,上面的文件哗啦啦掉一地。
这一幕,发生在1941年11月底。
这位新四军将领,是六师师长谭震林。
谭震林的年龄比粟裕还大5岁,性格沉稳、温和,很少见他发脾气。
因此看到这一幕,满屋的人都被吓呆了,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一个年龄大一点的译电员急忙拿过那份电报,重新翻译一遍,用很低的声音对谭震林说:“师长,电文没错。”
谭震林
谭震林听罢,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他的脸色更加难看,尽管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两行泪水还是控制不住夺眶而出。
谭震林1926年就入党了,比徐向前、贺龙、粟裕的党龄都长,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什么样的场面没有见过,什么样的战斗没有经历过?
那么,这份电文内容是什么?让久经沙场的谭震林如此悲伤?
让谭震林痛不欲生的,是刚刚发生在塘马的一场惨烈的突围战。
塘马是个只有百十户的村庄,坐落在长江三角洲的溧阳县西北约20公里处的丘陵上。
说到塘马,就不能不说茅山根据地,它是陈毅带领新四军在1938年创立的。
1940年7月,陈毅率新四军主力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坚持茅山地区抗日斗争的重任就落在新四军六师16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同志的肩上。
展开全文
罗忠毅湖北襄阳人,生于1907年,原来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名普通士兵,1931年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
他是个军事天才,短短3年的时间,就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担任了闽西南游击队第1纵队司令员。
红军长征时,罗忠毅已经担任闽西南军分区司令员。
廖海涛,1909出生,福建上杭人,长期做思想政治工作,红军长征时担任闽西南红军第七支队政委。
南方三年游击战时期的红军
经过几年的建设,茅山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我苏南机关、后方医院、被服厂、修理厂、教导队以及刚刚前来参加集训的部队一共800余名战士和千余名非战斗人员,都住在以塘马村为中心的19个村庄,总面积大约有20平方公里。
11月28日凌晨,根据地的军民在梦乡中被一阵密集的枪炮声惊醒,日伪军向我根据地中心塘马发动了突袭。
日伪军来势汹汹,有步兵、骑兵、炮兵,还有坦克兵(坦克50多辆),总兵力3000余人。
16旅有3个团,其中47、48团两个营驻在溧水一带,鞭长莫及。
能投入战斗的,只有48团2营和旅部特务连,总兵力不到400人。
听到枪声,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亲自到塘马村西头,爬上祠堂屋顶用望远镜向四周观察。
他们发现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都是敌人,只有正东方向是个空挡。
二人立即决定部队在空挡两边堵住敌人,由一名旅首长掩护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人员转移。
可是让谁来带领大家转移?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争执的初衷是,面对8倍于自己的敌人,留下来凶多吉少。
他们俩都想留下来,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因为相对来说留下来掩护的人更加危险。
两人互不相让,争执不下,陷入僵局。
此刻,战斗激烈进行,延长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刻不容缓,怎么办?
廖海涛
廖海涛忽然想起一件事,对罗忠毅说:“老罗啊,你走吧,柳肇珍……”
1941年初,罗忠毅与丹北做民运工作的柳肇珍结为伉俪。
婚后不满半年,柳肇珍在掩护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志转移时,不幸中弹牺牲。
廖海涛的意思是,罗忠毅刚刚遭遇不幸,应该先走。
没曾想,这反而点燃了罗忠毅心中的怒火,让他更加坚定要留下来:“我要留下来多杀日军,为我爱人报仇,你走吧!”
廖海涛见这招不灵,反而弄巧成拙,他心有不甘。
于是他灵机一动,让通信员小刘拿出一块银圆,用手捂住,对罗忠毅说:
“你猜正反面吧,如果你猜中了留下,不然就走人。”
罗忠毅说:“我猜是正面朝上。”
小刘把手张开,果然是正面向上。
“廖政委,你快走!”罗忠毅催促说。
谁知道廖海涛说:“你们作弊了,不算!”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廖海涛只好说:“时间不多了,我们都留下吧,曾经并肩作战,死了也一起做伴。”
罗忠毅无奈,只好答应。
就这样,他们决定同时留下,让16旅参谋长王胜,以及组织科长王直率领旅部机关和地方党政机关等非战斗人员撤离。
接到命令,王胜和王直含泪告别两位首长,带领上述人员一边作战一边向东突围。
罗、廖首长立即指挥旅特务连和48团二营转移到塘马东南之王家庄,同3000名日军展开血战,掩护机关转移。
在战史上,突围中负责掩护的大都是基层军官,而罗忠毅和廖海涛作为险境中的最高首长,却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跟战士并肩作战,实在罕见。
罗忠毅、廖海涛
战士们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个个斗志昂扬,爆发出惊人战斗力,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消灭几百名敌人。
这让日军指挥官非常纳闷:新四军怎么这么强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少人?
中午时分,罗忠毅说话了:“廖政委,你快带战士们突围吧,我留下顶着。”
“罗旅长,你走,我留下!”廖海涛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
于是,又一轮争执开始了。
争执的结果跟第一次一样,两人依旧各不相让,只好再次达成妥协,都留下阻击敌人。
因为突围出去的同志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小,行军速度缓慢,多拖敌人一会,突围的人就多一分安全。
日军指挥官看到新四军抵抗顽强,弄不清我军到底有多少人,就指挥炮兵开炮猛轰。
炮弹不停地爆炸,把一个个土坎夷为平地,到处都是弹坑。
大炮一停,敌人的步兵发起了冲锋,子弹像雨点一样扫射过来。
估摸着机关和旅部的同志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廖海涛和罗忠毅决定边打边撤。
就在这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罗忠毅的头部。
他摇晃了两下,眼看就要倒下。
“旅长!”警卫员惊叫一声扑上前去,扶住了他。
可是罗忠毅一句话也没说,就停止了呼吸。
廖海涛一见怒目喷火,一边端着手中的机枪向蜂拥而来的敌人扫射,一边大声吆喝警卫员:“背着罗旅长撤退,我掩护!”
这时候,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廖海涛的腹部中弹。
这位英雄的新四军将领,也壮烈牺牲。
400余名英勇的新四军战士,和8倍于自己的日伪军血战一天,除了130名战士突出重围,其余全部牺牲。
这次突围战非常悲壮,也非常惨烈,也出乎意料。
谭震林
因此谭震林闻讯后觉得难以置信,怀疑译电员把电文译错了。
如何说出乎意料?原因有两个。
一是罗忠毅和廖海涛作为部队首长,本来应该率先突围的,但是他们在生死关头全部留下,最后双双牺牲,出乎谭震林意料。
二是新四军在伪军高层有卧底,当月曾两次得到了日军要袭击茅山根据地的情报,都即使转移,化险为夷。为何这次遭遇重大损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1月7日,新四军就收到了日军要袭击根据地的情报。
11月5日48团从锡南来到溧阳塘马地区,参加7日举行的十月革命纪念日庆祝活动。
旅部临时在戴巷祠堂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纪念大会,晚上演出文艺节目《文件》。
节目正到高潮的时候,情报员慌慌张张来了,说日军要袭击茅山根据地。
罗忠毅立即下令中止演出,组织旅部及文艺演出团的演员等人连夜转移至溧水白马桥地区。
但出人意料,日军并没有出动。
过了两天,旅部又返回到塘马。
情报是确切的,可日军为何没有出动?确实让人费解。
几天之后,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日军第二次扬言要对我根据地进行袭击,我军再次转移,日军依旧按兵不动。
让人费解的是,十多天之后,日军再次突袭,我军却没有得到情报。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日军之前是故意释放烟幕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故意迷惑我军,麻痹我新四军高层,达到突袭效果。
虽然如此,集结数千人,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我军在伪军中安插有眼线,之前小股日军一出动,情报很快传递过来,日军常常扑空。
为何这次大规模行动,我军事前反而一点消息都没有获知?
一般来说,日军出动都是一二百人,这次规模出动数千人,还包括伪军,规模空前。
在针对新四军的“扫荡”中,日伪出动三千人的规模非常罕见,如果不是事先得到准确情报,他们是不会出动的。
那么,他们是如何得知16旅旅部确切位置的?
更为诡异的是,1941年2月,罗忠毅力率16旅到达宜兴和桥还不到一周,就遭到日军袭击。
而且日军直接扑向旅部所在地西施塘,目标如此精确,让人细思极恐。
据48团政治处主任张鏖的回忆,罗忠毅亲口对他说,新四军在伪军里安插有卧底,是单线联系。
日军突袭塘马新四军旅部,这个卧底为何没有向罗忠毅传递消息?
有一种可能是,日军获知了他的身份,但没有逮捕他,之前故意散发假消息,麻痹新四军。
最后的行动中,日军隐瞒了他或者控制了他,以至于新四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个卧底是谁,他后来遭遇如何,其他人不得而知。
在随着罗忠毅的牺牲,这一切永远成为秘密。
如果我军内线暴露,会导致情报失灵,可以解释日军突袭我军事前一无所知的情况。
可是旅部信息到底是谁泄露的?
11月之内,敌人突袭三次,前两次因为我军及时转移,日军才扑空。
那么,是谁把我军两次转移的消息泄露出去的?又是谁把我军第三次的确切信息告诉日军的?
有一种可能是,新四军内部或者新四军驻地的群众中出了奸细,得知我军转移,日军才没有出击。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
16旅遭遇重创,谭震林痛心疾首。
痛定思痛,他开始总结教训,寻找原因。
这一查,果然发现端倪,问题很可能出在48团原政委罗福佑身上。
他是江西人,是一名老红军。
罗福佑很早就参加革命,全家被敌人杀害,跟敌人有血海深仇。
他在新四军中曾担任过独立二团的政治处主任,很善于做思想工作。
因此,在48团成立时,罗福佑众望所归,被委任为四十八政委。
罗福佑在独立二团时不受约束,每月有十几元的津贴,日子过得很滋润。
但是新四军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师级干部每月津贴才5元钱。
到了48团后,罗福佑很不习惯,产生了不满情绪。
再加上他在政治上又歧视排斥地方干部,引起了许多干部的强烈不满。
如此一来,罗福佑感到混不下去,想把队伍拉出去,就多次谎报军情,说日军要到48团所在地苏西、锡南清乡。
六师领导谭震林非常信任他,同意48团转移到茅山。
到了茅山,罗福佑天高任鸟飞,开始随心所欲,生活随便,还带着姘妇招摇过市。
11月5日到48团达塘马地区后,48团政治处主任张鏖向罗、廖汇报了罗福佑的情况。
罗、廖极为愤怒,撤销了罗福佑团政委之职。
但他们并没有将罗福佑一棍子打死,对其进行了治病救人式的批评,还打算把他送到军部学习。
不料罗福佑不思悔改,反而在11月25日深夜带着巨款,向北潜逃,被土匪击伤,落入土匪手中。
土匪慑于新四军威名,将其送到新四军茅山保安司令部,最后送到16旅。
罗福佑的出逃是不是叛逃,难以确定,但是我军对于逃兵处罚极为严厉,按照投敌罪处置,都要枪毙的。
红军时期,朱德的警卫员潘文开出走,被红军包围后自尽。
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营长叶道志,在1938年带枪打算逃往延安,被叶挺抓获后枪毙……
然而罗忠毅和廖海涛心生恻隐之心,毕竟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他并没有对罗福佑实施严惩,只是将其软禁。
在日军包围旅部之后,罗忠毅也没有放下罗福佑,让他随旅部转移,后来此人受伤而死。
为什么说很可能出在罗福佑身上?
因为他携带巨款潜逃,肯定不会是去寻找江北新四军,很可能是打算投敌。
所以存在一种可能,是罗福佑或者他的亲信将旅部的驻地告诉了日军。
当然,因为罗福佑已死,这不能下定论。
无论真相如何,罗忠毅和廖海涛对战友宽大包容,在危急关头不避生死,展现出了高尚的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他们虽死犹荣,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