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雅 末日 预言 神话 2012

《2012》玛雅预言与末日神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7 06:37: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菠萝蜜

引子:如果末日来临了,就好好告别吧。

影片《2012》是罗兰·艾默里奇耗资两亿制作的一部灾难电影,影片利用技术手段全景式的展现了在世界各地爆发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洪水等巨大的自然灾害,人类生存的城市空间瞬间毁灭,每个人都在极限逃生,影片中的逃生场景的处理类似于游戏中的虚拟画面,主人公随时面临无路可走的危险状态,影像以极具真实的灾难场面营造沉浸式的末日体验。

在影片中,当意识到灾难即将发生时,以杰克逊和尤里为主要的影像叙事对象的逃生历程一波三折,惊险刺激的求生经历正如影片本身跌宕起伏;而与二者为代表的求生者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是玛雅人查理和中国藏传佛教的喇嘛,前者以疯癫的姿态在山顶高呼,迎接巨大的地震,很快和废墟融为一体,后者以极其安静的姿态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远方呼啸而来的洪水即将冲破层层阻隔将建筑夷为平地,喇嘛最后一次敲钟,随即淹没在洪水中。

展开全文

在杰克逊这个人物身上,可充分体现美式文化下的个人主义,影片以略带传奇色彩的影像画面塑造了一个以一己之力拯救众人的光辉形象,一扫杰克逊此前的“油腻”气质,杰克逊在正常社会中,是一个充满危机的中年男性,工作方面,作为一名作家,书籍售出不到五百本;生活方面,被自己的儿子讨厌;但是在灾难发生时,他却逆袭成拯救者,在整个逃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方舟内的一通操作堪称奇迹,一洗此前的所有不愉快,正如他所言,他们会有自己的新家,他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相比尤里的结局,杰克逊的结局很美好,由此可窥见导演的倾向,在灾难中,人类会得到救赎,但是被救赎的往往是在符合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下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在《后天》中是如此的,在《2012》中亦是如此,《后天》中活下来的麦克一家和《2012》中的杰克逊一家,他们都有相似的特征,个人主义优先,同时希望以微薄之力拯救他人于水火之中。如果说《2012》相比于《后天》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可能是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虽然在考验人性,但是最终通过了考验,而没有通过的,将是灾难的牺牲者。同时以直观的对立冲突解构了精英主义,在极端环境下,活着成为第一要务,基于此,彻底消解了传统的阶级对立。

其次是以查理和藏族喇嘛为主的放弃求生的举动,前者以癫狂的精神状态播报预警这场灾难的发生,在灾难来临时,又以欢呼雀跃的姿态待在原地等待死亡的降临,玛雅人查理的举动与其说是放弃活着的希望,不如说是对灾难的另类回应,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幻想,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类的行为付出代价,这高呼中,夹杂着些许对于预言成真的激动兴奋之情,在这复杂的状态中,做好迎接灾难的准备。相比而言,藏族喇嘛的等待更像是智者的选择,喇嘛最后一次敲响大钟发出雄浑的声音,这个钟声更像是对所有人敲响的警钟,影片中的人物听不到,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听得到,意味深长的钟声敲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如果认为这场灾难不过是一次地壳运动或一次小规模的海啸,那等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可能就来不及了。

导演总是在影片最后给予人类活下去的希望,人类以各种方式得到救赎和原谅,可是人类真的应该被原谅吗?导演的乐观态度无疑是一根“定海神针”,使人们相信人类不会灭绝、人类文明会得以保存等观点。确实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甚至无法确定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些危言耸听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呼喊也只是某些别有用心者的阴谋,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社会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的失衡是一种危险的迹象,没有人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大自然会以何种力量反扑人类社会,可以确定的是,到那时,我们能做的很少。

正因如此,如果不能行动起来,不如选择好好的告别,其实人生而就带着一张死亡判决书,那生命的意义何在?或许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类似问题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艰难且忙碌的一生。比起影片中导演创造的生还机会,或许“母亲拥吻自己的孩子,父亲乞求女儿的原谅”更能引发大众的思考和共鸣,对于一个悲观主义者会更容易接受“无人生还”最终结局,如果灾难真的来临了,就好好的告别吧。

一影一话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书字可抵愁

终南影话电影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