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江红 金人 东北人 今天

《满江红》里的金人指的是今天的东北人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7 03:29:04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栏目主持丨庞晔

海报丨VESKATER

漫画丨晶晶&庞晔 排版丨二水

支持|白话日报&濛仔&小艳&郭祥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而这种精神力量是以儒家为主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才是推进民族文化的有生力量。

该书奠定了钱穆史学大家的地位,2010年该书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但也因《国史大纲》成书于八十余年前,所呈现的历史观有其时代局限性。近百年来,各类史实研究也多有进展。本篇读书分享中所涉及的史实和观点基于《国史大纲》原书,与史学界最新成果或有出入,还请读者朋友多多指正讨论。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希望你能从本期“我对你有问题”对《国史大纲》这一经典著作的分享中汲取一点前行的力量。

分享人——教育工作者老秦对本书提出了七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01

《满江红》里的金人指的是今天的东北人吗?

答:秦始皇统一六国,造成此下两千年中国疆域的大轮廓;原本各诸侯国人民“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成为中国的民族基础。这两方面,唐宋元明清有显著不同:

宋在建国时便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屏障,北方辽国,西面西夏。“辽国直是一个汉族分化的国家,但却是本部中国的强敌”,北宋最终只能结檀渊之盟。继辽而起的是金,金灭辽,灭北宋,形成金、南宋、西夏分据局面。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始终只有半壁中国。

今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热映后有一个有趣的话题:金人是今天的东北人吗?确切地说,不是。宋朝的金人来源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是少数民族,而今天的东北人绝大部分是汉族人。宋朝几百年之后的清朝,也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建立,同样不是今天以汉族为主的东北人。不得不说,女真族确实厉害。

展开全文

与宋的“版图最小”相比,元是“版图最大”的。即便不算横跨欧亚的“四大汗国”,也是如此。

北宋疆域地图(图源网络)

元和蒙古帝国疆域地图(图源网络)

再看民族的差别。唐、宋、明,均是“汉人建立中央政权,统治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中国”,蒙古入主中国,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整个落于异族政权的统治,他们只注重武装移殖和财富占领,自秦汉以来的传统文治政权意识,始终未被元接受,皇帝大多不习汉文,官吏不通文墨。他们划分优劣明显的四类人:第一类蒙古人,又称国人;第二类色目人,即西域各部族;第三类汉人,即原被辽和金统治的中国人;第四类南人,即原被南宋统治的中国人。这是对汉人的歧视和高压。

满清政权起源于东北的女真族。自从安史之乱以来,东北与中国本部永为隔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仅三十年,便以小的异族部落推翻诺大的腐朽明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狭义部族政权的再次建立,和元一样,对汉人高压:文字狱、剃发令,让汉人屈服于异族文化。这激起了社会间普遍又深刻的民族反抗意识,如太平天国运动,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席卷十六省,几乎使清朝灭亡。

朱元璋抗元檄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是清末同盟会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元朝和清朝,均是“异族(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建立中央政权,统治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中国”,两朝也都是在汉人的反抗下,退让出他们的统治。

#02

古代中国是“封建”的吗?

答:周武王灭商后,把商朝遗民封在殷这个地方,便是宋国。其它如鲁国、燕国、齐国等,都是开国功臣和宗亲受封而成的诸侯国——姜子牙便是齐国开国之君。这是西周第一期封建,也是《封神榜》的创作原型。西周第二年,武王驾崩,殷商势力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重新封定各诸侯国,将殷商顽民分割在各国。周天子居于东都洛邑,联络各诸侯国。这是西周第二次封建,就此封建大业完成。这是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的大事。

第一个特点是作为共主的周天子给各诸侯国君“分一个国家”,允许他政令自治和世袭。各诸侯国君对周天子的义务,是尊王;是纳贡、行祭礼;以及“以藩屏周”,也就是作为藩篱、屏障,在军事上保护西周王朝。

第二个特点是封建政体立基于宗法,也就是祖宗之法。在宗庙里祭祀辈分的亲疏以及供奉的谱牒,就是政治名分的象征。在大型祭祀之前,天子和诸侯国君先会猎;天子行祭礼,诸侯国君要助祭;祭礼结束后,有宴享,表示家族间的联络。祭祀有歌颂、祈祷、盟誓,形成神圣的礼文。这些宗庙礼法就是封建宗法的基础。

简而言之,封建政体建立在“天下是一家”的基础上:如姬姓、姜姓。

但几百年后,“天下一家”渐行渐远,周天子这个王逐渐有名无实,而被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甚至是蛮族的楚庄王取代。到了晋国三个大夫共同杀掉其国君而请示立为新国(魏、赵、韩)时,周天子竟然无可奈何。这便是三家分晋,是战国的开端。春秋至战国是中国史上变动最激烈的时期,封建政体逐渐瓦解:

第一,宗法封建小国被不断兼并,形成战国七雄,新军国划分郡县,派守令管辖,守令不世袭。原本封建小国自治、世袭逐渐被取代。

第二,西周之初各国之间的宗亲关系,已极为疏远,封建制度的宗法逐渐消失。

第三,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诸侯国并立,和平共处”,而是不断杀伐吞并。

因此,至迟在战国时期,封建政体已经名存实亡。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行使中央集权和全国郡县制,宣告封建政体的彻底结束。

西周封建政体/封建制度(图源网络)

#03

古代中国一直是君主专制吗?

答:从汉朝、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来看,一言以蔽之:“有丞相即非独裁、非专制。”

刘邦是农民出身,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政府的初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它转变为“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吸纳全社会的优秀分子,这标志着王室和政府渐次分开,是中国政治史的一大进步。因为由士人治理的政府,究竟要比王室和军人更加可靠,而士人政府的首脑便是宰相(丞相)。

南北朝时,拓跋氏的北魏认识到“文治是时代潮流”,效仿西汉,招五经博士三千人,为王室和政府效力,造成北魏在北方的统一。这是少数民族的王室不专制,建立文治政府的范例。之后的北齐王室虽然是著名的禽兽王朝,但因政府中儒学名士的治理,还能够“主昏于上,政清于下”,《齐律》也成为接下来隋唐两朝政府法律和行政的范本。

唐朝王室与相权的相辅相成、相互独立更进一步,唐朝的宰相是“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定旨出命,门下省审查驳正,最后颁给尚书省,尚书省将命令下达给“六部”施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相权节制君权,政府节制王室,是中国史上精密又宏大的政府组织。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图源网络)

宋朝废除三省六部制,宰相和枢密院并称为“两府”,“文事任宰相,武事任疏密”。又将财务权归属于“三司”,也不在宰相范围。宰相虽然没了实权,但宋朝施行谏官制度,“谏官正人主,御史纠百僚”,即谏官给皇帝建言献策。谏官又是宰相的下属,这使得宋朝的王室和政府依然是相辅相成、互相节制的。

明朝完全不同。明太祖封建诸子,诛杀功臣,还立下祖训:我朝各皇帝均不得设立宰相;大臣中有奏请设立的,处以极刑。于是自秦汉以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宰相,自此废除,成为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这是明太祖一人私意,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严刑对待士大夫,廷杖羞辱,滥刑滥杀,有史以来未见;重用宦官和权臣,又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作为皇帝的私法庭。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恶化。正如黄梨洲(宗羲)一针见血之论:

“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相始。”

明朝的君主独裁制度(图源网络)

#04

两千年前的百花齐放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答:春秋至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变化的时代,思想文化也百花齐放,后世称先秦诸子。

开先的儒家。孔子指出“人类社会种种结合的最高原理”——仁;并提出“比起出世,更应入世”。孔子修订诗书礼乐、周易,创作春秋——这些就是六经,儒家经典。他广收弟子,身为最成功的教育家之一,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因此广布传播和代代流传,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基石。

孔子讲学(图源网络)

继儒家而起的是墨家。墨子提倡非礼、非乐,节用、节葬;主张兼爱,要“视人之父若其父”,全人类过一种平等生活,以大禹治水的劳苦为典范。儒家是良心教,墨家是苦行教, 良心和苦行,都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儒墨两家都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儒家是温和的右派;墨家是激烈的左派。以后各学派,全逃不出儒墨两家的范畴。

战国末期,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在上者无为而治,在下者归耕。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礼治和新人伦观来重定社会秩序。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彻底主张贵族阶级的私利。他们以孔、墨为渊源,发展至与政治、社会更为紧密,为秦汉政府开先:

秦朝以商鞅、韩非子为师,成也法家,亡也法家——因恣意奴役平民而被推翻。

战火蹂躏的中华大地渴望平静,因此汉初的指导思想变为道家,在上无为而治,在下与民休息,便是“文景之治”。但无为而治也是“因循”,汉初的政府制度、法律一切依照秦朝,于是逐渐有残暴的“酷吏”出现。“无为”或“酷刑”的政府,还需要更加进步。

汉朝初年文帝、景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图源网络)

汉武帝重用名儒董仲舒大兴儒术。他们注意到 “朝廷只讲法令,社会只讲钱财,风俗只会逐步败坏”,提出发扬礼乐教化来美化风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通经致用。从秦朝的法家到汉初的道家,再到汉武一朝的积极转变,终于造成了有文化、有教育的士人政府的形成。这不仅成就了大汉王朝,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进步。礼乐和教化论源于战国晚年荀子;五经博士依据孔子儒家经典,“累世经学”和“累世公卿”的世族大家多则绵延几百年,也就是门第,在之后乱世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汉武一朝独尊儒术(图源网络)

东汉末年到魏晋,中国再度陷入动乱,北方被分为五胡十六国。此时,有志建立王朝的胡族政权与北方门第合作,效仿西汉,施行文治。这便是五胡的“汉化”——五胡云扰,北方儒统未断。等到北朝时期,汉化深浓,文化昌盛,北方统一长达150年。这一时期的门第可总结为:

“如黑夜中灯炬闪耀,绵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成中国再度统一和复兴的中流砥柱。”

最著名的如苏绰“六条诏书”,其一是治心——仁义、孝弟、忠信、礼让、廉平、俭约;其二是敦教化,习六经,官吏旦理公务,晚就讲习。这两项的核心内容,都是儒家经典。

已在北朝扎根酝酿的儒统,在中国再度统一后得到更优渥的生长土壤,造成盛唐对于政府和社会更坚实、恢宏的建设,究其渊源,便是先秦一脉相承的学术思想。

#05

古代王朝兴衰更迭的铁律是什么?

答:大唐之盛始于贞观。唐太宗是中国史上杰出的君主,既是乱世英雄,也是治世明君。他将刺史的名字和为官善恶之迹写在屏风上,坐卧观之;他让五品以上官员极言得失,反映民间疾苦,他纳谏如流。满朝文武贤臣也是指不胜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群臣一心、一齐努力的精神,古今罕见,成就了后世望之兴叹的贞观之治。

再从政府组织和代表性政治制度(贡举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来看。

三省六部制是独立于王室而代表天下、宏大又精密的政府机构。唐朝宰相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定旨出命,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尚书省下辖六部,六部又分成二十四司,分理各项事务,“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贡举制是政权向社会开放,消除阶级,德才兼备者无论出身都可以公开竞选和参政。同时,按年考试也大大促进了民众对政治的热情和爱国心,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艺和学术发展。

“论轻徭薄赋,中国史上首推唐代的租庸调制”。举例来说,“租”是每户每年向朝廷上交二石米,相当于收成的四十分之一。孟子在战国时提出的“王者之政”,尚有十分之一。租庸调制背后的重要精神是“不尽取之于民”,让农民安居乐业。

唐朝租庸调制(图源网络)

府兵制是“全兵皆农”,没有战事时“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士兵自行耕种,自食其力,也让政府免去了养兵耗费,更是对兵制和军队建设的长远打算:士兵有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军队就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唐朝府兵制(图源网络)

制度以“仁”和“兼爱”作为精神支撑;社会优秀分子又在三省六部的政府组织中贡献价值。 “事实胜于雄辩,盛唐的伟大,已在这些事实上表现出来。”

但当制度背后的精神逐渐懈弛,制度也随即走向瓦解。从几个要点来看:

• 租庸调制需要“每年一造帐,三年一造籍”,有赖于认真勤勉的吏治精神。武后乱国以来,吏治逐渐败坏,同时农民为避免徭役,逃亡渐多,租庸调制失去施行基础。到了中唐,改为便于施行的两税制,只能为政府征收,不能关注农民疾苦。

• 府兵制废弃。起初,府兵将领均选良将,武后时多以外戚和无能之辈担任;起初,唐太宗常与府兵宿卫共同习射。和平既久后,府兵为人所贱;起初,府兵有奖赏,如果战死,追赠官职和抚恤。之后则连战死也无人过问。府兵制原本是“没有战事则回家耕地”,之后变成“征战不息”、“戍边不归”。

• 政权解放的不加节制。有资格的八、九人竞选一个官位,而为了获取资格的人又十倍于此。原本公平地选官,变为为人选官和贪污腐败;原本宏大精密的政府组织逐渐变为机构重叠臃肿,官员无为,坐食俸禄。唐初的吏治精神荡然无存。

但这些如遇大有为的君主,依然可以挽救。唐玄宗初年锐意进取,成就开元盛世,但他晚节不保,使唐朝一落千丈,再无重现辉煌的可能。

#06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答:宋朝在治平无事的百年之后,腐败和堕落滋生,一种“自觉精神”在士大夫之间萌出,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范仲淹同时的胡瑗,在道院苦读十年终成大学者。模范宰相和模范教师,引导了时代的精神文化力量,王安石、司马光、二程、张载、周敦颐、苏轼等被后世称为名家大师的人物也悉数登场,共同推动了北宋新思想、新精神的蓬勃发展,即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学术思想百花齐放。

他们高唱“华夷之防”和拥戴中央——这是至高而有力的民族与爱国口号,前者是唐朝祸患的根源,后者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通病。

他们重新抬出孔子,尊儒学、尊六经,提倡用明白质朴的古文来代替当时轻薄浮夸的文体——这是他们认为当世人应该接受的高贵教育。

范仲淹和王安石相继主持的变法改革均失败。当时能“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毕竟远少于升官谋富的人,他们觉悟到 “时事所以艰难,风俗所以轻薄,病原在于讲学不明”。于是这一辈名家大师们从“进而为政”转为“退而为师”,将他们所提倡的思想、精神,通过民间讲学向社会渗透,传播,达到开发民智、陶育人才、改进政治的效用。

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宋元明清的取士标准;胡瑗、二程,以及之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为代表的讲学,成为当时的“秀才教”,有识之士云集师门之下,代替了宋、明政府绝大部分时间不能主导的官方教育。 使中国历史接下来一千年民族文化精神存续的,正是这一辈讲学大师所开创的民间公共教育事业。

北宋民间讲学(图源网络)

蒙古人入主的百年间,民间书院遍立,学术和教育不辍,等到明太祖崛起,草野学士群集新朝,各展所蕴,“一时其盛,何止数十百人”,造成明初的昌盛。

如映射至当前时代,可以说:如果教育“有术而无道”,没有崇高的、合理的理想作为读书求学的指导,则教育所培养的都是功利、自私甚至有害的人;如果教育只教会人安身立命、升官发财,社会风俗将日趋腐化。

#07

历史上有哪些贻害千年的人物或事件?

答:贻害千年的事件必由所处的时代洪流造成。以安史之乱、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为例。

• 安史之乱

晚年的唐玄宗对外族宽大为怀,让他们担任镇守边疆的节度使,统领地方军政大权。安禄山便是其中之一,他统兵十八万,这胡人集团,是唐朝政府自身的养虎为患,到了唐朝衰微,便起兵造反。安史之乱蔓延大河南北近十年,盛唐的光辉因此陨灭。安史余孽以及讨平安史之乱的将领全部拥兵割地,造成此后的“藩镇之祸”,进一步成为黑暗的五代十国。这一长达近三百年的连锁反应,给后世中国造成诸多重大影响:

一是中国东北部和中央的关系永为隔绝,此后从东北崛起的辽、金,成为宋朝的大敌,使得中国不能统一。经历元、明近四百年后,又是东北崛起的女真族,建立狭义的异族统治政权,使近代中国走向衰败。

二是中国的西北部残破不堪,文化骤然衰退。长安作为周、秦、汉、唐极盛时期的首脑,象征中国文化的最高点,自此以后永不能恢复。同时,河西一带沦为异域,文化和经济直到近世也不能复苏。

三是黄河北岸的广大中原地区,割据首领都是行伍出身,无文化、无教育,“生年二十,不知古之有周公、孔子,而拜安、史为二圣”。原本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原,文化急剧倒退,直退到一个后世历史上不关重要的位置。

•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之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换取武力扶持,建立后晋,当上皇帝。但他只是“儿皇帝”,要向辽称“父皇帝”。自此这一区域长期受异族的统治,长达四百二十年。

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北方的天然国防线,全部失却后,黄河北岸,几乎没有任何屏障。宋在建国之初,便陷于北方大敌(辽国)的压逼形态之下,宋朝对外的“积弱不振”,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既无法在与辽、金的对峙中取得优势,更是无法抵抗蒙古的铁蹄。宋朝对外的积弱不振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重大分界,此前,是中国慑服外族,此后则是大部分时间慑服于外族。倘若宋初能拥有燕云十六州,统一北方,形势将全然不同。

燕云十六州(图源网络)

一颗彩蛋:表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