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
正在参加
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的
开封市火电中学副校长
王磊
悄悄请了假
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床上
等待进行一场生命的接力
自3月3日开始,王磊就开始了为期5天的动员剂连续注射。3月8日上午,在注射完最后一支动员剂后,经过5个小时的分离机运转,王磊顺利完成了1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成为开封市第37例,河南省第12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1997年踏入教师工作岗位以来,王磊一直耕耘在教学一线,从体育教师到政教主任再到副校长,26年来,以校为家的王磊深受学生喜爱,而他也特别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直率开朗、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是学校师生对他的一致评价。
1999年,王磊从看到一份写着“一滴血可以挽救一个生命”的宣传资料开始,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当时觉得自己身为教师,理应做点奉献,做个榜样。”王磊说。第一次献血后不久,他关注了解了更多献血知识的王磊申请成为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者,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自2016年以来,他坚持每年献血,从无间断。
2019年,王磊了解到献血时可以多留存10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将来有可能为血液病患者提供帮助。他毫不犹豫,将血样留在中华骨髓库,自愿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为挽救血液病患者播下希望的“种子”。
展开全文
时隔3年,就连王磊自己也没想到——十万分之一的几率发生了!
2022年11月,王磊接到河南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时,他特别激动:“当初加入时我想着,如果配型成功就能救人一命,其他的根本没有多想。现在真的成功了,我更没有什么可顾虑的,毫不犹豫选择捐献,能有机会挽救生命,对我来说是幸运的。”
尤其是得知对方是一位8岁的孩子时,王磊更觉责任重大。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身担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现在一个幼小的生命正面临威胁,我只想救他一命,给他一个重生的机会。”
不巧的是,在王磊准备前往采集医院做捐献前的准备时,腰部肌肉拉伤,酸痛难忍,但这没有动摇王磊捐献的决心。
“这些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对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捐献。”王磊说,“身为父母,我能感受到患者父母对孩子的爱;身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次帮助这位小患者,是我的幸运,我真心希望他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开心快乐地长大。”
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极低,从初配成功到体检和深入的配型监测,每一次成功配对,都是生命的奇迹。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从此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如此小概率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王磊坚信这是一种“缘分”。
“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重症血液疾病的最有效手段,和无偿献血一样安全、科学且无损健康。”一同参与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的开封学员代表得知后,专程看望了王磊,在交流中,王磊一边捋起袖子一边不由自主地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做起了宣传。
除了救人,从未想过其他。王磊正用一种伟大的方式进行生命的接力,用教育人的初心使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黄发强、贾元格
来源 | 教育时报、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记者 程振华。(声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向伟大的教育人致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