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在历史上曾是一个蛮荒之地,古代的许多大臣都曾被贬谪到这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当年获罪被贬到这里时,发现这里原来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意思是说海南风光是他平生所见的最美,即使死在这里也不后悔,对海南岛的风光予以很高的评价。
海南生活着黎族、苗族、壮族、回族等36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习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岛的社会风貌显得多姿多彩。
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海南岛有没有原著民?谁是海南岛的第一代移民?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海南这块岛屿上生息繁衍,过着原始生活。最早进入海南的被认为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黎族。
百越族公认为黎族的祖先,其主要分布地域是现在的广西、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高雷地区。泛海而来的黎族先人先后在岛上定居,成为海南最早的人口群落。于是,从大陆南下移居而来的黎人,自然在历代的考古过程中,成为海南岛第一代移民。
就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支系一样,黎族也根据其分布有五大支系:侾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加茂黎。本地黎,就是习惯上被认为是海南最古老居民的一支,有人便把他们称为海南的原著民。
黎族船型屋
原著民是否土生土长?从生活习俗、喜用并善用的渡海工具、居住的船形屋和方言考证,本地黎与大陆越人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反映出他们之间密切的亲缘关系。于是,一个有关原著民也是跨海南下,在岛上择地而居的结论得出了。在黎族中,无论哪一支系最先进入海南,均经历了史前时期人类移民初到本岛四处活动,寻找理想立足点,并最终择地定居,再不断扩大活动范围的过程。艰难的创业之后,他们的所在地就成了继续招来移民,进一步开发海南岛的基地。
展开全文
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司徒尚纪博士在对海南岛黎族语言进行比较时曾指出:此地少数民族语言与广西壮族以及西南一些地区民族语言皆有同类构词法,语法也多倒装句,即形容词和副词不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前而倒放其后。
黎族姑娘
“有一个女子来过”,却说成“有女子一个来过”。这种用法至今仍流行在当地岛民日常生活用语之中。 语言是一个民族演化变迁留下的最好最直接的证据,也是海南黎族与广西壮族两地先民同属一个支系在语言上留下的痕迹。可见,史前时期,海南岛的移民有着从古壮族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被称为“临高壮语”的临高话特殊而又有别于海南其他语言的原因。
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先躯,来自大陆或可能来自南洋群岛的先人,陆续登上这块岛屿的南北海岸,沿各大河流上溯岛内各地,留下了活动地域广泛的各类遗址。每个遗址其实是一个血缘氏族的居地,相当于历史时期的一个村峒。一般黎族一个村峒约40人,则估算出史前时期的海南居民已不下万人。
黎锦文化
海南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然而,黎族作为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民,他们依靠自己智慧和与大自然长期和谐相处中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造就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黎锦、黎药、自制陶、独木器等,黎族在海南岛居住生活的几千年历程中,同样也有自己的类文字载体:刻木记事和刻画记忆,这虽不是像汉字或是其他有文字的民族一样,通过字字组合表达一个具体意思,但黎族的刻木和刻画,是一个融合了黎族生活记事、婚恋、信仰等含义的特殊文字符号,从远古至今天黎族所使用的一个个器件中,折射出黎族“文字”变化的历程。
制作黎锦
据考古资料记载,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采用过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的方法。《庄子》说在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时代,人们靠结绳来记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契”即是刻木记事。在海南岛上,黎族,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刻木记事时代的详尽社会生活图景。
聚居在我国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使用刻木记事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籍《隋书·地理志下》记载:岭南二十余郡俚人,“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宋代苏东坡子苏过在其《斜川集·论海南黎事书》中则明确记有:黎人“无文书符契之用,刻木结绳而已”。清《崖州志》卷十三载,“黎人赊借,刻竹为契,刳两执之。”关于黎族结绳尚未发现见更详细的记述,但刻木为契的记事情形则多有所见。黎族刻木契约的原材料多是木片或竹片,竹契的长度一般根据交易物品的价值高低而定。价值小者用短竹,价值大者用长竹,短者则如手指般的长度。“黎人贸易称贷,截竹约一指长,每千钱刻一痕,剥开各执一”,由此可见,黎族刻木文化,具有历史渊源可以考据。
在先民们的努力下,海南岛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在中国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