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杯决赛,闺女和我一起全程看完了,包括点球大战和最终的颁奖仪式。走完所有的过程,关上电视,上床睡觉时已近凌晨3点。
小姑娘很兴奋,在她这个年龄是很贪睡的,联想到,清晨8点还要上课,她的坚持和毅力,使我意识到其中包含着真正的兴趣,对足球和世界杯的热爱。转念一想,我这个父亲是不是不称职,任其熬夜而不顾,会不会耽误孩子呢?
但我觉得值。
毕竟,世界杯四年才能看一次。而球王加冕,一辈子可能也只能看到一次。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她有点信仰。就如同古人云,人可以没钱没势,甚至不必博学多闻,但必须有癖。所谓有癖,通俗点解释,就是有其人生的信仰。不计得失和利益,只是挂在心上。
中国人很缺这个。我们挂在心上的总是利益纠葛,不仅俗,有时还引起道德的缺憾。
02
我是个狂热的球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熏染之余,过去闺女也偶尔陪我看看球。看着看着困了,就自顾睡去了。对她而言,看球只是一时的念头,目的性不明确,有些凑热闹的感觉。
但在这个世界杯期间,她完整地观看完很多场。懂球的人看屏幕上的22个人跑来跑去,感觉乐趣无穷,对球盲而言,这是很费解的,那个皮球有什么可追的,一场比赛有时候居然进不了一个球,真扫兴。
女性不看球是有其道理的,我坚决支持。我没想到小家伙如此一心一意,她小小的脑袋里藏着什么目的呢?我捉摸不透,但很欣喜。
我们亮父亮女组合还发明了个庆祝仪式,分为四步:①击掌;②击手背;③碰拳;④撞大拇指。整套动作迅速而有力。每次看到精彩的镜头,就会不经意间相互庆祝。
展开全文
这套庆祝动作,阿根廷和法国的决赛中上演了三次,尤其是梅西在加时赛的那个进球后,最为迅速有力。至于点球大战——这种残酷的现实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冲击力太大了,小家伙几乎是捂着脸看完的,无暇庆祝。
闺女3D打印的梅西球衣
她真的在乎阿根廷的输赢。好在点球大战的结局,对于我们父女二人是美好的。梅西众望所归,在即将退役的年龄圆了自己的世界杯之梦,也不负孩子作为他的球迷整夜守着电视机,心急如焚地期盼和等待。
别的不说,至少这场决赛,对她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有帮助的。
足球比赛也让孩子懂得,成功的路上没有一帆风顺,总要走过千山万水才能见彩虹。别说她这个孩子,她老父亲的心脏,面对决赛的波诡云谲峰回路转也几欲脱缰。这哪是决赛,这简直就是来自体外的心脏起搏器在撞击我们的灵魂。
03
足球是团队运动,看球也是团队运动。
在家里看球,最缺的是群情激愤的氛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无论令人扼腕的遗憾,或者痛快淋漓的进球,在血脉喷张的一瞬间,情绪竟不能与他人同染,那份荷戟独彷徨的落寞是无以言表的。
往届世界杯,呼朋唤友一起看球的场面,在这届世界杯是看不到的,因为北京正值特殊时刻,许多人躺在家里默默地咳嗽,吐着鲜花和美玉,等待着一声温柔的问候。
虽然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看球一起喝酒,但亮父亮女就是个强大的氛围组。我以为我欢呼的嗓门已经够大了,没想到闺女的更大;我以为我跳的已经够高了,没想到闺女跳的更高。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受她老父亲的耳濡目染,这届世界杯,闺女已经变成了阿根廷球迷、梅西球迷。
在之前的这个夏天,她也成了勇士球迷、库里球迷。
04
我的一些欧洲朋友,成为某个俱乐部的球迷,大多都是受父亲或者爷爷影响。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是某个俱乐部球迷的情况,在欧洲很常见,尤其是英国。中国的职业足球历史短暂,从家庭角度尚未形成西方几代人的球迷传统,或许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就有了。
这种从小培养的球迷,已成一种信仰。不管球队是在顶级联赛,还是在低级别联赛,信仰不受成绩影响;不管球队有没有坏小子,有没有糟糕的主教练,吐槽过之后,并不影响继续热爱……
有一些阿根廷球迷卖房子卖车去卡塔尔看世界杯决赛,上了热搜之后,国内的球迷很不理解。在中国人看来,这种损失未免太大,不如反过来把球票换成房子和粮食可靠。这大概源于我们的生活缺乏安全感,总生活在朝不保夕,居安思危的意识中而无法超拔。其实,我们还是缺乏信仰。
为了自己的热爱,疯狂一次,又如何?人生苦短,何必为难自己。
05
我是从1990年世界杯开始看球的,是在我二哥刘继兴的引导下开始的,也算家庭传承。这是今年世界杯期间他的一条朋友圈:
我不是非要闺女也变成一个狂热的球迷,我只是单纯的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信仰。当然,得是积极向上的信仰。
06
阿根廷夺冠后,闺女提了两个愿望:①希望能有一件梅西的球衣;②想去阿根廷看看。
我都答应了。球衣好满足,但得等等,要等阿根廷把第三颗星印上去;至于第二个愿望,希望在下届世界杯之前能够成行吧。
最后,我想把上届世界杯期间我送给梅西的一句话,也送给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