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无例外!消费者被坑与反被坑的斗争史
老话讲“年关难过”,不过对有些做生意的朋友来说,有一天甚至比“年关”还难熬。
假如运气不错,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这一天,未来一年还能有些安生日子;可万一倒了所谓的“大霉”——在这天出事,不光生意做不成,说不定还有吃牢饭的风险。
这个商家特享的“年关”是哪天,想必您心里也有数了。没错,正是今天!也就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您想过这么个问题没有?谁这么天才想出要设立这个节日?以前没有3·15的时候,消费者想维权该咋办?
只为利益 皇帝都敢骗
3·15的大名叫“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既然是“国际”,听着肯定就是近几十年的新玩意,而且肯定还是从国外引进的“洋货”。
不过,这个节日的名头在中国虽说不算历史悠久,但是为消费者维权的活儿,咱老祖宗可没少干。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古代也有不少。
要说最好骗的消费者,您肯定想不到是谁。谁这么倒霉呢?正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什么?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蒙骗皇帝?
诶,您还真别说,这活虽说风险高,架不住它利润也高啊!一旦骗成了,什么钱啊权啊肯定是不用愁了。于是,总有刁民想害朕……哦不,是总有高手来向皇帝推销。
比如汉代就有这么一位汉文帝专用的“特级造假大师兼黄金推销员”——新垣平。这位新老哥是搞风水的,那个年头没人认识科学是老几,人人都是玄学爱好者,新垣平正好专业对口。
展开全文
他编了一通花团锦簇的话,说咱们首都东北方有神气,把汉文帝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给新垣平加官进爵发奖金,这一波空手套白狼是多少推销员心目中的榜样啊。
从平头老百姓一跃成为人生赢家,新垣平也没满足。他找人做了个玉杯,刻上“人主延寿”四个字,祝愿陛下千秋万岁,又说传说中的周鼎要在汾阴出现,请皇帝去建祠庙。
结果嘚瑟过头成了别人的眼中钉,连他的造假助理——也就是那个给玉杯上刻字的工匠都被逮住了。皇帝这才回了神,敢情自己是被骗咯,于是新垣平“喜提”灭三族大礼包。
或许您想说,换个相信科学的人,不就能避免被骗了?您可别小瞧古人造假的手艺,什么东西越赚钱、假货就越多。比方说宋朝流行点茶,茶叶绝对是发家致富的行业,能人奇士就各显身手了。
常见的造假手段是给劣质茶叶添点香料调出好茶的味道;要不就在散茶里掺点枯草、在茶粉里掺杂米粉什么的。
当时人们喜欢茶砖,有些黑心商家做茶砖时就在外面用一层好茶叶,里边再包上劣质茶,这样的“好事”也不能落下皇帝那一份,有人竟敢偷偷对皇家贡茶下手,把质量一般的茶叶和贡茶掺在一起,做成进贡的茶砖送到宋徽宗手里。
要说徽宗他老人家虽说皇帝做得不怎么样,在喝茶上还是很权威的,当然一眼就看穿这把戏了。
如果说推销神秘主义和做点儿假茶叶还是为了搞点钱花,那做假药可就不光谋财、更是害命了。
经典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有个单元就专门讲了这假药的门道。剧情说的是:康熙下县城微服私访查假药,一路上熟读医书的他刚到地方就被骗了,买了足足五十斤假药:
,时长 06:04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片段
为了赚钱,连别人的命也能牺牲,反正没死到自己身上呗。不光三七有问题,后头还有什么用黄牛角代替犀牛角、用猪胆代替熊胆、用猪皮冻代替驴皮阿胶、用疯人果代替桂圆等等,就是一条完整的假药产业链!
电视剧虽说是虚构的,可做假药却是真的。剧里最后当然是惩恶扬善的老一套大结局,但在日常生活里,平头老百姓买到假药耽搁了治病,该找谁讨公道呢?
严打盗版 低配保护法上线
黑心商家太嚣张,但也不是没人能治得住这帮人,古代有不少低配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早在几千年前,《礼记》中就说:日常用的那些锅碗瓢盆、车辆、布匹什么的,凡是不合规格、质量不过关的,一律不准卖。这其实就是古人的市场准入制度。
唐朝的规定更加细致,还专门区别了“行滥”和“短狭”。“行滥”就是指质量不合格,“短狭”就是缺斤少两,顶风作案的一经发现就大打六十棍。
为了杜绝市场上的黑心秤,唐朝还规定商户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定期检验,检验合格后会颁发合格证,只有经过年检的度量衡器才能使用,不然就等着挨七十棍吧。
度量衡
您想偷偷收买管事的行个方便?对不住,故意纵容商户造假的市场管理者与制假售假者同罪,由于工作疏忽放松监管的也要处以杖刑,只是可以在原刑罚标准上“减十杖”。一句话:不怕疼的尽管来!
再有,唐朝法律还规定,购买商品后3天内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可以要求退货,卖家要是不同意还能向官府举报,官府一经查实,不仅判卖家退货,还会处罚卖家。您看看,“七天无理由退货”也不是今天的电商专属。
在众多商品中,食品安全可是大问题,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肉如果腐烂变质了就赶紧烧了,别想着便宜处理再挽救俩钱。要是没及时销毁过期食品还被人发现了,对不住,卖肉的连着管事的一块挨罚去。
刻着《二年律令》的竹简
宋代还严厉打击贩卖假肉的奸商,颁布了宋代版的《食品安全法》,还借鉴唐人智慧定期检查商家的称,发现问题的统统棍棒伺候。
前边咱提过假药,古人其实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战国时期,魏国人李悝主持修订了一部《法经》,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打假的法律,其中就规定不能卖假药,必须按照大夫开的方子配药卖药,敢卖假药的一被发现就得挨打,已经造成人员伤亡的就流放去吧。
不过,分辨药材的真假可是个技术活,当时又没有高科技实验室,这时,就轮到打假大师就出场了:他们编订专业书目、制定统一的药材标准,告诉消费者擦亮双眼防止上当受骗。
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就编了一本《本草经集注》,这是一本绝佳的辨别假药工具书。后来新药材不断增加,唐朝官方聘请专家重新编了一部《新修本草》,记载了850种药物,这部中国古代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成了辨别假药的利器。
消费者觉醒 3·15走进中国
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也不是国人的发明创造,西方国家也比比皆是:19世纪末,在欧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企业为了多赚钱搞出各种骚操作,买到的食品、药品往往是假货。
大伙都觉得这种行为不能姑息,可个人力量有限,光凭几个消费者就想干倒大公司,这不是痴人说梦嘛?咱得团结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
于是,在1898年,全世界第一个消费者组织在美国成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消费者利益这个概念也慢慢传开了,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反映消费者诉求的组织。1960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宣告成立。
之后,消费者运动更加活跃,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消费者组织,消费者运动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那消费者权益日为什么是3月15号呢?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了。
1962年3月15日,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了总统特别咨询文,主题就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他首次提出了消费者4项权利,也就是:安全消费的权利、消费时被告知基本事实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和呼吁的权利。
后来,这4项权利和国际消费者协会确定的另外4项权利一起,成为全世界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8条准则。
就这么着,1983年设立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时候,就定在了3月15日。
至于3·15来中国的年头,确实不怎么长。1978年,中国外交部接到一份国际组织的会议通知,要求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主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
接到这份通知的中国政府有点懵:消费者是啥?消费者组织是什么东西?这种会议该由哪个部委出人?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直到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第二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才正式成立。
1986年3月15日,中消协第一次维护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终于在东风市场开展。从此,3·15在中国正式成了消费者权益的代名词。
晚会传百家 打假在行动
虽说有了消费者权益日,可真正让老百姓认识3·15的,还得是央视的3·15晚会。
1991年3月15日,主持人敬一丹出现在了一台晚会的电视屏幕上,一个为消费者声张正义的节目出现了。
最开始,这个3·15晚会只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编导们的一时热情:咱做个新节目看看效果。晚会采用直播形式——这在当时可是新颖得很,当时还准备了10部热线电话,专供各位消费者反映问题。
没成想假货太多,10部电话都不够用,打不进电话的观众甚至直接把问题商品搬到了直播现场门口要求曝光,这样的盛况可是谁都没想到的。
第二年晚会上,国务院十个政府部委的部长接受现场采访,表明了政府支持人民、保护人民利益的决心。
节目里还穿插了一个例子,是敬一丹远赴安徽采访因使用劣质热水器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案子。受害者亲属声泪俱下的控诉深深地震撼了观众,以至于安徽省有关部门领导在收看晚会的过程中就作出了行政制裁的决定。当主持人在现场晚会临近结束时宣布这一消息后,全场掌声雷动。
在那个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还没诞生的年代,央视的3·15晚会就是人们心中的孙悟空,凭着一双火眼金睛和一根金箍棒,上诉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下打制假售假的奸商。
一家报纸甚至这样评论:“老百姓最爱看的是春节晚会,老百姓最想看的是3·15晚会。”而3·15晚会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称赞。
1995年3月8日,一个北京女孩和家人在餐厅吃火锅,火锅下面燃烧着的卡式炉突然爆炸,一个花季女孩瞬间被毁容。她的父亲流着泪呼喊:“求求那些制造这些东西的人,别去害更多的人了。”
第二年,央视3·15晚会报道了女孩的悲惨遭遇,次年,女孩获赔 27 万元。这次节目之前,人们还争论人身受到伤害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到底应不应该获得精神赔偿,节目后就再没人反对“精神赔偿”了。
1998年,3·15晚会把目光转向农村,点了云南一家黑心工厂的大名,因为他们生产的青饲料切碎机设计不合理,竟然相继斩断了两千多个农民的手指或手掌;还彻底曝光了当时特别流行的传销活动,政府在当年4月21日终于明令禁止传销。
现如今,您如果在商场要是被怀疑偷了东西想搜您的身,估计您肯定不会同意,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有拒绝的意识。但二十多年前可不是这样。
1997年,河南鹤壁六名初中女孩在超市买东西时,因为被怀疑偷了化妆品而被当众搜查,后来又被带到治安室脱衣搜查。1998年,在上海屈臣氏超市,一个女生被两次强行脱衣检查。1999 年的最后一天,在东莞爱家超市,一位怀孕七个月的女性因被怀疑偷东西而被超市防损部领班用菜刀剁去了四根手指。这样的事在当时简直屡见不鲜。
2000年的3·15晚会,主持人白岩松义正言辞地斥责了超市的搜身行为。他让更多人知道:超市没有权力强行对消费者进行搜身。从此以后,超市搜身的恶行越来越少。
2002年,3·15晚会曝光了震惊全国的株洲市假药中毒案,一家正规药厂竟然打着合法的批准文号,生产一种名为梅花K的假药。国家药监局紧急通知,全国范围内暂停销售使用该药。
除了国内企业,3·15对跨国公司也毫不手软,外国货在这儿可没有特殊待遇。
2007年曝光了诺基亚手机键盘脱落问题,诺基亚公司急忙连发两次声明。2010年曝光惠普两款笔记本电脑大规模黑屏故障,惠普公司立即回应将延长这些笔记本的保修服务,一年后惠普的服务网点翻番。
2013年曝光了苹果手机售后“内外有别,双重标准”,为此,苹果总公司CEO做出了苹果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公开道歉。
央视3·15晚会声势浩大,各级政府部门也特别重视,有时这边晚会还没结束,那边处罚整改的命令就已经下去了。而对心里有鬼的企业来说,这一天且得战战兢兢的,生怕有点风吹草动。
除了央视,各城市甚至各家媒体也有自己的3·15专栏报道,他们的影响力虽说比不上央视晚会,但也给当地老百姓解决了不少身边的问题。
这么多年过去,3·15晚会就像江湖召集令,召唤起社会各界对消费者权益的关心。
然而,2009年央视3·15晚会前,总导演却说希望3·15晚会能取消。您别误会,这可不是大导演嫌太累了想撂挑子。他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未来3·15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取消3·15晚会。希望未来3·15这一天不再是个投诉日,不再是个打黑日,而是消费者的节日,消费者因自己的节日而快乐,3·15晚会变成真正的狂欢晚会。”
不过,目前看来,3·15晚会仍然是曝光假冒伪劣产品的主要场合之一,维权的消费者仍然期待着3·15,只能希望这位导演的心愿在未来能够实现吧。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