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秋古诗六首:中秋明月光,万里见明时
不得不说,中秋节前后秋月之美。
比如我所在的高楼,有一间窗户,正向东。坐看金色的月亮从正东方升起,时在黄昏的六点多。
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中旬,以太阳历划分是在白露和秋分左右。此时昼夜渐渐趋向均衡。也就是白天和黑夜差不多长,也就是北半球看到的太阳和月亮,往往角度最高,可以看到月亮是从正东方升起。而此时秋空明净爽朗,能见度好,可以领略最皎洁的月色和最美的天心月圆。
暑热散去,人们身心回落一种舒适,而此时的秋月升起,仿佛美妙的音符,划过心弦。秋月能够激起自然巨大的潮汐,同样,你若略微安静,即能感受那种细微震荡血脉心灵的畅意。那是月亮带给你身体的多巴胺。
古人没有现代璀璨成生活日常的电力用品。敬畏天光,爱惜天光,到现在汲取天光转化成能量是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现在广泛运用的太阳能。古人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是自然采光。白天的阳光,晚上的月光星光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看到的月色,领略到的月色,比今人多许多。
仲秋时节,还是气温刚刚从高走低,逐渐凉爽的时段,人们在户外的时间多,他们自然比我们更懂得秋月之好,秋月之美。那田间干活的农民,可以披星戴月去视察他的领地,那些作物在月光清露下成长成熟,妇女爱惜油灯,就着窗户的明月光织布,孩子们则在这样的月光下玩耍,听着古老的传说,生出梦想的翅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可有天梯和翅膀飞到月亮上去?
八月十五,自古就是大节。这古到什么时候呢?
先秦就有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成为月亮神,汉朝有嫦娥后羿是夫妻,嫦娥偷药成为月神。
汉朝向来重视道家神话,以汉武帝和汉朝皇帝的虔诚和奢侈,不会错过一年最美的秋月,必有隆重的祭祀。这种祭祀当然和秋分祭月,是异曲同工。秋分祭月是强调皇帝天地日月之子的权威,而八月十五的祭祀,则应更重视个人的长生。比如这些贵族会喝当时在北方罕见的桂花酒,那产自南方的秋天的桂花,据说有着让人愉悦长生的作用。
民间,至少魏晋时代,八月十五,就是美好的节日。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北魏 · 温子升《捣衣诗 》
这首北魏时代的秋诗,第一次出现中秋字样。
展开全文
长安城中的秋夜渐渐长了起来,女子们在石头上捣着黄色的染料。
那是一年一度制作秋冬的衣裳。那捣着布匹衣裳的声音,在夜风中传递。
七月的七夕节,她们捣着衣裳,看见天上的银河,想着牛郎织女的分别和相会。
八月中秋,她们在明月下捣着衣裳,思念远方。
只是爱人所在的边塞,大雁不飞,女子只能后半夜,望着遥远的星辰。
虽然中秋节是在宋朝官方定名的一个节日,实际在民间,中秋八月十五早已经流行,而且中秋就是八月十五,应该在北魏或者时段更早就流行。
因为这首诗,明显以中秋对七夕,以明月对银河,指向性分明,就是节日八月十五。
而至少在北魏,中秋就是八月十五,是思念是团圆的日子。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唐初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一 》
李峤是早唐时期的人。
可以看到唐朝虽然没有中秋节,但是中秋,已经特定了是八月十五。
这首中秋月,写的就是八月十五的月亮。
那八月的月亮,盈亏都在高高的天上,任由天风万古吹过。
只是不知道是何人种的月宫中的桂花树,它就长在月亮里,枝叶如何繁茂,都长不出圆月之外。
实际这首诗颇冷静,没有神神叨叨附会仙意。
就是奇怪那月亮上的桂树,为什么就长不出月亮之外呢?
实际这首诗,颇唯物现实主义,他认为月宫桂树都是神话,因为若月宫中长着桂树,那么必定和人间相隔不远。而在这首诗之外,还有一首,“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说明月亮就是高悬在天空的自然天体,而风雨流云在天体之下,那月亮上的阴影,自然就不是桂花了。
当然这里谈的,就是中秋这个概念在很早就形成,中秋就是八月十五。
唐朝的八月十五是大节,官方放假三天。但是不叫中秋节。人们将八月十五的夜晚,叫作中秋夜。关于中秋夜,中秋月的诗不计其数。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雪平。
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馀清。” 中唐 · 戎昱《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这里的中秋夜毋庸置疑就是八月十五的夜晚。
站在西楼上看月,视线广阔,情怀悠远。
万里月光,照见心情如月色皎洁,而一年中此夜月色最为明亮。
闻见桂花香气时,总相信,那桂花是从月宫中吹落的,而芦花在月光下,仿佛是洒上一层雪。
而芦苇此时最美,仿佛佳人站在水边月下,不胜婀娜风姿。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唐 ·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唐朝白居易写八月十五和中秋的诗很多,可以知道当时民间,八月十五就叫中秋。比如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等诸多诗句。
这首也是说,人们都说中秋的明月好,而我特地到华阳道观的山上一起看八月十五的月亮,因为此地高岸清幽,月色清光更加纯净流丽。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
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见当天。”唐 · 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 》
这首中唐诗人李涉的诗,也谈到了中秋夜,就是八月十五。
他本人是洛阳人,在庐山常年隐居,中年之后出来做官,不过很快遭到贬谪。
不过他本人心态好,效仿李白随遇而安。
这是在湖南洞庭君山,过的八月十五。
他这是赞美湖南君山的山水月色,比他四十年来所看到的月亮都美。
那明月在洞庭湖上,皎洁的光辉照耀沐浴他,美轮美奂。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唐 · 张祜《中秋月》
这首诗简洁大气,明快流畅。
那天空月亮中的桂树婆娑,此时是清秋美时。
一年最美的夜晚,看见照见万里的最美明月。
月亮在边塞应该停留得更久,在城楼上下得最慢。
因为她的存在,关系到人间的相思感情,所以人有情,月有情。
这首诗已经很符合了民间八月十五节日的感情深度。
因为八月十五的明月,最终所传达的是人类关于爱,圆满的情感寄托。
那么到了中唐晚唐之后,八月十五成为民间团聚的大节,和盛唐时期的赏月游历狂欢不同,经历了战乱的人们,更看重这个节日亲人朋友的相守相聚。
到了宋朝,八月十五叫中秋,已经很普及,所以官方正式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节,以节日固定下来,中秋节的内涵,由赏月深化成团聚大节。所以有中秋节,是在宋朝之后,但是中秋代表八月十五,在民间却远在宋朝之前,可以直追到北魏时期,更可上溯汉朝。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诗词#
中秋圆月诗词六首赏读:十二度圆皆好看,就中圆极在中秋
秋月出中天,秋月古诗四首,探索中秋月和中秋节的来历
文章来源:古诗词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