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会 出走 高校

省会高校,出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6 14:49:08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省会高校“出走”,形成一股热潮。

眼下,正有越来越多原本坐落于省会的高校,向周边地区搬迁、扩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一期选址于眉山市岷东新区,计划于2023年9月正式实现对外招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南区在溧阳市启动建设,擘画出“一校四区一港”办学空间布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杭电绍兴校区)项目招标文件公示,释放即将开建的信号......

作为一个省份的中心,各省会城市凭借政治、经济、文化等区位优势,集优质高教资源于一身,能为大学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施展空间。而一些省会高校纷纷跳出脚下的 “一亩三分地”,踊跃布局周边城市的背后,有何深意?

壁垒

纵观全国,省内高教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普遍存在。

软科通过梳理全国各省份高校资源分布情况发现,除4个直辖市外,在27个省会城市中,本科高校数量占全省比重不低于70%的省会城市有6个,不低于50%的有17个。

从“双一流”高校数占比来看,包揽全省“双一流”高校的省会达14个,除济南、石家庄以外,其余25个省会城市的“双一流”高校数均占全省数量的一半及以上。

展开全文

在高教大省陕西,省会西安的本科高校数量达44所,占全省的77.2%,其他地级市如延安、榆林、汉中则分别只有延安大学、榆林学院、陕西理工大学1所本科高校。此外,全省8所“双一流”高校中,7所聚集在省会,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扎根于咸阳市杨凌区。

位于中部的高教强省湖北,其省会武汉高教资源令人称羡,拥有46所本科高校、7所“双一流”,分别占全省的67.6%、100%,不愧为高教第三城”的有力竞争者。除武汉外,黄石、黄冈、十堰等其他城市一共只有22所本科高校。

再看近几年高教规模猛涨的广东省,广州一地就拥有37所本科高校和7所“双一流”,而“新贵”南方科技大学的出现,不仅为广东“双一流”队伍再添一员猛将,也打破了广州坐拥全省“双一流”高校的格局。

而在高教第三省的江苏,被誉为“高教之城”南京的本科高校数量达34所,占比超过了43%。此外,“双一流”高校占比高达81%,除了苏州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其他13所“双一流”全部位于省会南京。

一直以来,高教资源失衡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曾分析指出,如今教育领域结构性失衡和区域性不均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他表示,可以采取联合、嫁接、合并、支援、内引外联、外迁、设立分校等多种方式,灵活优化高等院校的空间布局,并建议部分高校迁往条件适宜的中小城市或建立分校。

省会高校的溢出和延伸,不仅能够疏解省会高校过度集中的问题,突破高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划壁垒,也为高校进一步拓展新空间,为新的落户地带来更多机遇。

破壁之路

近年来,以武汉、广州、南京等省份为代表,一批省会高校逐渐将校区建设从市中心向郊区扩张,甚至是向周边城市发展。

武汉是近年来省会高校集体出走动作最大的城市。

早在202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鼓励在汉高校与武汉周边县市合作办学、建设产业研究院。”近年来,武汉高校正在向武汉城市圈加速拓展。

今年9月,位于襄阳市东津新区的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项目传出新进展,70栋单体建筑已封顶65栋,项目的总体形象进度达85%。7月,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开园暨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仪式在襄阳示范区图书馆举行,将探索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

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向鄂州“扩张”,中国地质大学未来城校区也坐落于汉鄂交界处,武汉体育学院则选址仙桃建设新校区……

位于广州的省会高校是最早走出省会的大学。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的创办渊源能追溯到20世纪末。

在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曾提到,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中等城市和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力争实现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

以佛山为例,这所跻身万亿GDP,但高教资源稀缺的特大城市,加快了引进省会高教资源的步伐。自《佛山市引进和培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若干扶持政策》颁发以来,佛山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上取得长足发展,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等新校区纷纷落地。此外,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一期)建设工程也于7月在禅城区南庄镇正式动工,总投资8.357亿元,计划2025年正式启用。

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一期)建设工程效果图

图源:佛山新闻网

推动高校向周边地区转移,南京也是较早开始行动的城市之一。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等只是南京高校出走的冰山一角。如今,正有越来越多坐落于南京的“双一流”高校将校区建设向周边城市、甚至县域下沉办学。

11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南区建设启动暨天目湖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溧阳市举行。南区占地面积1477亩,规划总地上建筑面积约73.8万平方米,建成后规划在校生总规模8000人,包括研究生3000人,科研等其他人员5000人。

10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东西区建设传出新进展,东区学术交流中心、教学组团、本硕博宿舍组团主体工程均已完成,预计今年12月完工;科创大厦(产研总院)正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计划于今年11月实现主体封顶。

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带队调研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会上提出确保项目如期竣工交付使用。据了解,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约8亿元,预计2023年8月交付使用,可满足南理工招生(研究生)办学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省份的省会高校也在不断扩大“朋友圈”,在省内其他城市“安家落户”。

11月19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及配套设施项目开工仪式在罗山县江淮生态城教育产业园区举行。

6月6日,昆明理工大学与嵩明县签订嵩明校区项目投资建设协议。项目用地约1503亩,远期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采用分批逐步建设方式,力争在2024年8月底建成,实现学生入驻。

5月1日,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效果图发布,项目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137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预计容纳学生2.3万人,将于“十四五”期间完成一期项目55.2万平方米建设。

1月20日,位于义乌双江湖科教园区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一期工程结顶,其他楼栋随整体校区计划,将于2024年全部投用。

对于武汉高校向城市圈拓展的现象,中国地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柯佑祥教授表示,“武汉高校向城市圈拓展,其实也是在竞争中向城市圈释放压力,在城市圈中积累实力后也可以反哺武汉校区,这是积极的一面。”

近些年,高校资源集聚的省会城市交通拥堵、空间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无法满足众多高校进一步扩建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省会高教资源的溢出和延伸,也成为地方高教走出“缺脊少梁”困境的一条捷径。换句话说,省会高校外迁和地方政府引进之间形成了利好交汇。

对于地方来说,如何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高教资源,提升地区的高教水平,是重要的考验;而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在新的土壤上扎根,融入地方的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更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