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名著,孩子该怎么阅读?应当如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关于亲子阅读,家长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给孩子讲西游记》里这本书中说:“如果读了名著,仅仅记住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经典桥段,那么这种阅读是片面的。”个人认为,每个年龄段读《西游记》,都能读出不同的收获。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个很好的视角,就是以一个人成长的视角来读《西游记》,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串起一条主线,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节、人物的设置。
我们就拿最熟悉的人物——孙悟空,来举个例子,说说怎么从成长的视角来读《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第一回题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讲的是猴王出世。这个时候的猴王,有的是灵性、勇气,但还没有那些高强的本领,也没有很好的心性和修养。故事,也就从这里展开了。
那后来,这个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最直接的成长,是本领的成长。孙悟空后来学会了长生之术,还有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又得了如意金箍棒。这些都是外在的本领,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有种解读视角说,《西游记》整个故事发展,其实写的就是一个人修心的过程,故事中也有很多比喻和暗示。
比如说,孙悟空拜师学艺的地方,为什么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和“方寸”,在古代汉语中都有“心”的意思。现在还有成语“方寸大乱”,就是指自己心里很乱,乱了心神。“斜月三星洞”是个字谜,斜着的月亮加上三个点,正是一个“心”字。这个暗喻非常重要,悟空就是在这个地方学到了本事,从而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故事。原著作者是想告诉读者:一切成长和进步,最重要的都是修心,修炼自己的心性。
悟空原本没有什么本事,因此不敢惹是生非,所以拜师菩提祖师,他谦虚而谨慎。从这个角度再去看看后来他大闹天空,突然变得脾气很大了,这也是学了本领,但心没有修到的结果。
这正是《西游记》这部文学小说的高超之处,它揭露了很多社会现实,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人们没有能力的时候也许会表现得脾气很好,而一旦拥有了为所欲为的能力,就很容易肆意妄为,把忍让、客套全都忘到脑后了。
在后边的故事里,悟空是怎么修心的呢?
孙悟空学成本领,回到花果山,又到了龙宫拿了武器和铠甲,到了地府,把自己从生死簿上除名。可以说,他已经很有本领,而且长生不老了。其实到了这里,外在的成长,基本上就已经很厉害了。但孙悟空心性的成长,还远远无法和他的能力相匹配,也必然会遭遇后面一系列的麻烦。
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只知争强好胜,自然无法获得天界的认可,直到后来修身养性,心智得到成长,也知道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保护唐僧,才获得了天界的一些认可。别人对你有多少尊重,要看你做了什么,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西游记》虽然是讽刺封建社会的书,但绝不是一味地阴暗讽刺,否则就与“愤青”无异了,它更多的是一部教人成长的书,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