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安 寻味 杭州 源头 成就

「寻味经典杭州」“源”生态成就绿富美——临安区太湖源镇“源头共富”共富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6 13:58:04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太湖源镇,地处天目山麓,顾名思义,它是太湖水系的源头,也是临安生态旅游业“梦开始的地方”。今年,杭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全市首批共富带,“太湖源镇‘源头共富’共富带”成功入选。

这条由部分村落领衔全镇20个行政村的共富带,充分发挥了源头生态的高位优势。贯穿全境的205省道与“美丽公路”高后线,一纵一横,带出30公里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和绵延10公里的特色产业带,重新定义了乡野的绿富美格局。

共富带上不仅有泛龙竹海、青云茶乡等“九大农业园区”,也有以白沙、指南为代表的北部“网红”村落。在竹海茶乡的加持下,它们先后打出“生态牌”,大力发展零碳农业、观光旅游,朝着“富美太湖源、农旅样板镇”的目标阔步前行。

太湖源镇鸟瞰

一场源头“土改”革命

开启雷竹产业“第二春”

泛龙竹海,名副其实是一片竹的海洋。早在30多年前,雷笋已经成了这儿的“摇钱树”。有人靠雷笋产业,早早盖起了小别墅。

这万亩竹林荡层云的气魄,也震撼了林汉良。十几年前,他偶然间到此旅游,对临安一颗笋一片林的经济效益产生了浓厚兴趣。

因为曾在供销社工作,林汉良对于雷笋种植,上手很快。2005年,他正式开启了与竹相伴的人生,首个目标就是希望,能栽培一款口味脆甜、市场口碑佳的特色竹笋。如今占地千亩的天目水果笋现代产业园,便由此萌发。

“刚来时,传统的雷笋产业正经历着由盛转衰的瓶颈期。”多年耕种土地缺乏休养,再加上单一过量施肥,导致竹林退化问题日渐突出,竹林抛荒现象日趋蔓延。林汉良对此感到痛心,立刻展开了“施救”行动——测土配方施肥。

土地像人一样,要想竹子长得好,也得讲究个营养均衡。“不同的竹需要不同的土,缺啥补啥。”林汉良决定从根源入手,按照竹林退化的程度对症下药,分别给出生态修复和“土改”的方案。

展开全文

林汉良

林汉良一边琢磨土肥配方,一边找到了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项目,为水果笋的种植标准及测土配方肥料申请了26项专利,将科学种植现代化贯彻到底。竹林还是那片竹林,重启后,一切却又不同了。

现在,太湖源的雷笋产业搭载上镇里的“雷笋产业大脑”和“雷笋云链”,还被赋予了土壤大数据监控、产品溯源等功能。

一次产业融合大升级

“老市场”转型共富枢纽

三农工作始终是“源头共富”共富带的重中之重。在太湖源镇,有一个面积60.7平方公里、覆盖11个行政村的省级现代农业园,以打造“一心一线四片九园”为核心,持续牵引着带上的农业向一二三产融合方向发展。

这九大园区中,既有相对成熟的泛龙竹海水果笋示范园和杨桥村的西马克竹笋加工园,也涵盖了正进行整体提升改造的竹笋交易大本营——青云鲜笋产地仓。

生产、加工到销售,虽然都围绕着竹子等农产做文章,大家的定位却不尽相同。青云村,除了千亩白茶产业,还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鲜笋交易市场所在地,每年二三月鲜笋大量上市的时候,日均交易人次可达3000人,行业集聚效应明显。

待今年11月鲜笋产地仓完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源头竹海”的共富枢纽,辐射带动临安区天目雷笋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曹迅

产业全链发展、全域铺开,村民将如何获益?镇上总结了“四金”的增值模式,即“流转得租金、入园挣薪金、经营得现金、入股享股金”。从土地流转规模生产的源头开始,到销售得利的股份分红,安排得明明白白。近两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万元,两年增长近30%。

“接下来,太湖源镇将以推进党建联盟实体化运行为抓手,通过‘党建带领、政府带动、企业带路、农民带地’,高标准打造‘红叶指南、味道杨桥、竹海青云、稻香天目’乡村共富综合体,推动‘源头共富’。”曹迅说。

竹海青云

稻香天目

一场生态旅游山居热

带起家乡致富创业潮

夏虫鸣、晚风凉,竹林深处有人家。中国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是融在骨子里的情怀。

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太湖源镇的民宿集群,正进行着一场“把客人请进来,让山货走出去”的共富实践。

白沙村坐落在“源头共富”共富带的源头,早在1998年,村里就通过山林经营权的流转,引进资金,开发出全市首个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掀起了一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热潮。

这里也“藏”着夏菊萍夫妻开的民宿——鱼乐山房。作为“太湖源山居”民宿联盟的会长,夏菊萍的每一次转型,都折射出老牌旅游村的自我革新。

鱼乐山房

夏菊萍

2008年,生态旅游景区客流稳步提升,夏菊萍于是辞去教师工作,投入了火热的农家乐浪潮中;2016年,临安区太湖源镇争创浙江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夏菊萍响应“减少一张床、奖励一千元”的鼓励政策,又花了两年时间,从高频接待的30间房农家乐,转型为茶文化主题的15间民宿,开始走高端精品路线……

“1000元以上的房间会有人订吗?”转型初,夏菊萍也曾自我怀疑过,“最后还是选择相信太湖源的好山好水,好在随着回头客的口口相传,营业额令人安心地逐年增长。有时需要提前两周预约房间。”

游玩高峰期空房要“调剂”,2019年,“太湖源山居”品牌顺势而生。该山居联盟集结了白沙、临目、指南、东坑、东天目等村落的50余家精品民宿,用于分散客流共享发展红利。“加入的条件是证件齐全、特色鲜明、主人靠谱。”夏菊萍概括道。

像主打茶文化的鱼乐山房,除了吃和住,还开拓了会议接待、名师讲堂、茶事体验等衍生业务,并与本地公司研发推出白沙昭明·荒野茶等伴手礼,备受欢迎。“又能帮助销山货,又能额外促增收,何乐而不为?”夏菊萍对现状十分满意。

目前,白沙村开设有农家乐200余户,带动了全村97%的劳动力和500多位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业态兴旺,村里也不乏年轻的面孔。因为专业对口,浙江农林大学的白珂珂来到鱼乐山房做起了兼职。

“学校的茶文化专业会教一些实用技能,比如冷泡茶、抹茶冰淇淋等等,现在刚好有用武之地。”在等待研究生入学的间隙,白珂珂打算在白沙用一段充实的工作经历,度过自己的暑期生活。

卖山头、卖山货、卖生态……走过环境整治的1.0版,来到美丽乡村建设2.0版,又进入生态共富的3.0版,太湖源在绿水青山间不断追问共富密码,放大源头致富效应,唤起山区综合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给出了以美带富的“临安模式”。

我们心中的「共同富裕」

林汉良:十几年坚守都是值得的。今后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呵护土壤、改良品种,用一株竹笋、一项技术,带领一方百姓共同富裕。

夏菊萍:从“砍树”的粗放经济到“看树”的美丽经济,这些年白沙村经历了各种巨变。身为白沙的一分子,我想用心经营好大家的山居品牌,将这份四时不断的乡村野趣与更多人分享,也吸收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