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到两个公务员小区,建于十几年前。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房龄稍长了点,绿化也一般,停车更是老大难。
有的房子外墙皮都开始掉了,更有的,已经出现了老房子的毛病:下水道堵塞、电梯频繁故障等等。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如此,这些房子的价格却很感人,年年见涨,很多时候甚至一价难求。
无它,只因它们是传说中的“学区房”:
只要买了这一片的房子,把户口落在房子里,你的孩子就能读本市最好的小学和初中,享受“赢在起跑线”的教育。
对于重视教育的城市中产来说,这简直击中了命脉。房子老又有什么关系,照样抵挡不住他们买买买!
买家众多,房子自然水涨船高。于是乎,这一片的“破烂”房子,竟通常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房价领头羊。
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当年的公务员福利房,后来大多成了炙手可热的学区房?
01
一开始就享受教育资源的倾斜照顾
当初的福利房,一般都修在离老城区较远的新区。
一是因为老城地皮有限,二是为了带动新区发展,有时政府会带头搬过去,分配套的福利房是普遍操作。
那么问题来了,房子是有的,上班也近了,可是孩子读书怎么办呢?总不能每天折腾送孩子回老城上学,自己再原路返回上班吧?
展开全文
于是,为了解决公务员子女上班的需求,房子配套的学校应运而生。
可是,学校如果很烂,胡乱招几个老师,同样也留不住学生。再加上新区通常比较荒凉,很多公务员还是倾向住在老城区,每天两边跑。
因此在当时,为了让公务员们安心上班,有关部门通常会在这些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上下大力,增加学校的吸引力。
硬件上,自然不提了,新区本来就需要高大上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地皮也是足足的,修一所足够宽敞的现代化的学校,自然秒杀老城区那些老牌名校。
软件上,调任刚干出成绩的优秀校长过来,再通过增加教师编制、引进高级人才等方式,吸引老城区优秀的教师到新区任教。
一来二去,一所潜质满满的新建小学(幼儿园、中学)就被打造出来了。
为什么当年的公务员福利房,后来大多成了炙手可热的学区房?
02
家长普遍重视教育,有条件陪伴学习
公务员,是城市中妥妥的中产阶级,每日都在跟政策文件打交道,明白知识的意义、学历的重要性。绝不会信奉“读书无用论”。
并且,80/90后公务员,大部分都是在公考制度完善后通过考试进去的,享受了学习好带来的红利,骨子里更是焦虑的:
他们的工作无法世袭,除了财富,什么也无法给孩子继承,甚至还比不上农民可以继承土地。如果孩子成绩差找不到工作,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重视教育。
再加上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收入稳定,大多数无需经常出差,工作上也没有考核压力,可以抽出大量时间,事无巨细地关照孩子的学习。
在家长的熏陶下,孩子通常启蒙较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识字算数,进学校时早已打好基础,比同龄人早了不少。
到了高年级,应试压力扑面而来。公务员家长也舍得砸钱,各种补课班、教辅材料统统花钱买,并且撸起袖子安排好一切后勤,只要学习好,别的都好说。
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只要孩子本身的资质不算太差,成绩会大概率好于普通孩子。
当一所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成绩普通都不错时,它自然就成了炙手可热的重点,对应的小区,自然就成了学区房。
都说“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反过来说也成立:好的书房,能把自家小区变成学区房。
为什么当年的公务员福利房,后来大多成了炙手可热的学区房?
03
虚荣心引发的较量:成绩必须好没商量!
对于住在配套小区、人在政府大院上班的公务员们来说,圈子其实很小:
家长互为同事,孩子则互为同学,上下班的闲聊,三句两句离不开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我听我们家小晴说,你们家倩倩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念了,真厉害!”
“听说你们家数学这学期进步很大,在哪个老师那里补的,分享一下?”
公务员父母们都在暗中较劲,拼娃渗透进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的重要旋律。
在这样的氛围中,公务员的后代们日常接触的环境通常比较单纯,想学坏很难,想学好倒是分分钟的事。
为什么当年的公务员福利房,后来大多成了炙手可热的学区房?
分析完原因,我再来回答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当年没那个福气分到这种房子,现在我孩子要读书了,这种学区房价格已经很高,值得花大价钱去买吗?
我的答案是:只要不超出经济预算太多、严重影响生活水平,那就咬咬牙买下来!
从逻辑上来说,只有政府大院的子女才能读这里,外面的人想来,只有买房。
而学区房价格已经很高了,那么只有重视教育、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才会舍得砸钱来买。
所以这种学校里的孩子和家长,不是公务员就是有一定财富基础的人,素质不会低到哪儿去。
你的孩子将面浸润的环境,是绝大多数重视教育、城市中产以上的家长,以及家教良好、自觉奋进的同学。
当然,用买学区房的方式去跟公务员的子女读一个学校,也会有一个隐患:
同一班的孩子填家庭信息表,张三的爸爸在政法委,李四的妈妈在办公厅,如果只有你家孩子的父母在商场卖手机,那么老师会不会戴有色眼镜区别对待,不好说。
看孩子的运气,也看父母的具体实力。
为什么当年的公务员福利房,后来大多成了炙手可热的学区房?
最后,为了给你鼓劲,我来讲个小故事吧。
我有个朋友,她所在的小区周围大片棚户区拆迁,拆迁户们拿了钱就买在他们小区,这些拆迁户的孩子也读小区的小学。
前两天她去接读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听到好几个同学聊天,原话如下:
“他娘的,你们猜猜班上最有钱的婆娘是谁?”
“麻痹的,老子的作业被谁偷了?”
她说: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上班已经这么忙了,我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儿子的同学耳濡目染的这些垃圾思想。
没错,这正是学区房最大的意义所在。选学区,不是选那些牛逼的多媒体设备,更不是选高级职称的老师,而是选朝夕相处的同学、选环境和风气。
像筛选阶层、选择环境这种脏活累活,就放心大胆地交给金钱吧。它干活,既靠谱又极少失误。除了贵点没毛病。
多说一句,买了房、把孩子送进对应的好学校,这只是第一步而已,并不意味着塞进去了你就可以高枕无忧。
想要家中出人才,营造好的学习环境、亲力亲为地学习陪伴,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
为什么当年的公务员福利房,后来大多成了炙手可热的学区房?
最后的最后,再来两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提醒:
第一,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有幸正在分房,千万不要因为瞧不起新区偏远而放弃资格、倒卖名额。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你将来后悔的可能性大于等于90%。
第二,如果你们城市也有一个身在新区的公务员小区,学校刚开学没几年还没出成绩,房子价格也还没涨上来,它就是个明摆着的潜力股,你细品,别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