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 开卷 书法 文物 学者

艺术开卷|看文物学者朱家济的书法、鉴藏与日常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6 00:30:08 浏览3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朱家济(1902-1969),浙江萧山人,中国杰出的文物研究及保护专家,书画鉴定家、书法教育家。1952年,朱家济与弟弟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四人遵照父亲遗愿,将家藏七百余种善本碑帖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1963年,应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院长和陆维钊之邀,朱家济出任书法专业的第一批书法教授。

2022年是朱家济诞辰120周年,2023年正值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澎湃新闻获悉,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浙江省博物馆出版了《朱家济法书集》(上下册)及“朱家济法帖丛编”(三册),对公私藏朱家济书法临创、碑帖善本题跋、友朋亲属信札及各类手稿进行系统整理,254件作品全方位反映朱家济的书学思想、鉴藏研究及生活日常。

在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博物馆里,都收藏有来自同一个家族捐赠的、体量庞大且珍贵的书画、碑帖等文物。这个家族被“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评价为:“近代捐赠文物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有数几家之一。”

1952年 文化部 碑帖捐赠褒奖令

朱家济、家濂、家源、家溍先生以其先人朱翼盦先生所藏碑帖计七百零六种捐献政府,化私为公,殊堪嘉尚,特于褒扬此状。

抗战时期,炮火纷飞,有诸多珍贵文物濒临焚毁,一批由马衡、庄尚严等人组成的有识之士,保护13427箱国宝南迁,终于让石鼓文、毛公鼎、《快雪时晴帖》等重要文物得以完整留存。

1936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保存库落成纪念

(右二为朱家济)

1963年,在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的倡导下,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成立,这一举动打破了两千年来书法仅作为附属于国文科的传统观念,变写字为艺术,变私塾为高等教育。

展开全文

1963年 中国美术学院关于开办书法篆刻专业筹备工作的报告

在这一段段关于文物收藏、保护、书法高等教育不可令人忘却的历史记忆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身影。他就是朱家济。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曾这般评价:朱家济先生是博通经史的一代学人,中国杰出的文物研究及鉴定专家,他是诗书兼善的书法大家,更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位开创者,中国美院历史上的重要先师。

如此重要的人物,却被岁月尘封,少有相关整理研究,不可谓不是一种遗憾。

朱家济(1902-1969)

浙江萧山人,字豫卿,又字馀清、虞卿、予卿。中国杰出的文物研究及保护专家,书画鉴定家、书法教育家。

此次出版,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对公私藏朱家济书法临创、碑帖善本题跋、友朋亲属信札及各类手稿进行系统整理,254件作品全方位反映朱家济的书学思想、鉴藏研究及生活日常。共两种:

《朱家济法书集》(上册)

朱家济法帖丛编 朱家济行书廿五种

朱家济法帖丛编 朱家济临《郑文公碑》

这次朱家济书法作品的集中出版,不仅实现了文物界、书法界学者同道多年的夙愿,展示了他书法作品的全貌;同时丰富的手稿、信件等第一手资料,也让我们看到了朱家济鲜为人知的一面。

他是作为文物鉴定专家,具备深厚鉴定素养的朱家济;作为高等书法教育开创者,书风全面多样的朱家济;作为“萧山朱氏”名门后代,家书中亲情暖暖、言语幽默的朱家济;作为马衡、沙孟海的博物馆同僚,为文物保护不辞辛劳的朱家济。

朱家济书《惠崇春江晚景》

朱家济书《题西林壁》

朱家济书《董孝子铭》碑图

朱家济致母亲札

朱家济致母亲札(局部)

节临唐陆柬之《文赋》(扇面)

跋《孟法师碑》

跋《孟法师碑》

朱家济课堂示范稿

01

尘封已久的故宫国宝级专家、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创人之一,朱家济书作、题跋、信札、手稿,254件作品首次系统整理出版。

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其中“107位精品不准出境者”的名单中,朱家济的名字赫然入列。

为何朱家济如此厉害?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朱氏祖先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朱家济为第25世孙辈,其父朱文钧(号翼盦)是著名收藏家,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被聘为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

朱文钧(1882-1937年)浙江萧山人,字幼平,号翼盦,欧斋,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归国后,署度支部员外郎。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即被聘为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

故宫博物院施安昌先生对于朱翼盦家藏碑帖评价有三大特点:

第一,名碑名帖,品类丰富。碑帖中两汉碑刻近七十种,几乎将当时可见汉碑种类全部收入。其中唐代碑志数量最多,诸名家存世碑帖皆囊括其中。

第二,善本精拓为多,宋拓二十余种,元拓四种,明拓四十余种,如北宋初拓本《九成宫醴泉铭》、北宋拓汉《鲁峻碑》、初拓汉《张迁碑》“务”字不损本、北宋拓《云麾碑》《集王圣教序》、明拓《石鼓文》等。

第三,递藏有序,有鉴家、学者题识为多。如元拓石鼓文,孙克弘故物,附周伯温临石鼓文墨迹,翁方纲、吴云、张祖翼、杨守敬等题识。

据传朱翼盦曾卖元画《静春堂诗双卷》而购《宋拓李思训碑》,卖沈周《吴江图》与文徵明的《云山图》而购北宋初拓未剜本《九成宫醴泉铭》,且自号“欧斋”。启功曾点评朱氏家藏:“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

北京朱家书房

马衡院长在任时曾拟拔专款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朱氏所藏碑帖,而当时朱翼盦有“将来无偿捐赠博物院”的诺言。

1952年,朱家济与弟弟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四人遵照父亲遗愿,将家藏七百余种善本碑帖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委派业务秘书罗福颐、徐邦达等人点收,并由文化部长茅盾颁发奖状。

朱家济在北京家中

作为家中长子,朱家济自幼随侍父亲身边读书习字。朱家济的四弟,后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文物和历史学家的朱家溍曾撰文回忆:

朱家济从二十岁左右的暑期开始,侍候父亲摘挂轴幅、收取卷册......耳濡目染,他对于各种古物的欣赏上了瘾。从欣赏到深入研究,他随时向父亲提问,以及翻阅参考书,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大学毕业,进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工作时,已经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同时故宫大量宝藏的提取和收贮,他都是亲历者。

朱家济跋《倪瓒为以中和尚画竹》

朱家济跋《佛教真言铅牌拓片》

02

61处学术性、艺术性兼具的题跋批注,涵盖54件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等多朝碑帖影本;足证朱家济丰厚金石学与书学素养。

朱家济《祭侄文稿》字帖批注

朱家济《董孝子庙残碣》拓片题跋

在父亲朱翼盦的影响下,朱家济对诸多书画与碑帖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朱家济在《祭侄文稿(字帖)》《董孝子庙残碣》《佛教真言铅牌拓片》《孟法师碑》等书画碑帖的题跋,也可看出朱家济博通经史与学养深厚。

他曾在批注《大观帖》中谈到:“前辈论此帖,以其‘勑’字从‘力’,‘馆’字从‘舍’为伪,未中其病,盖自二王以来,伪字甚多,陈为阵策为筴,皆二王辈自制,不可据此定真伪也”。

此次出版的《朱家济法书集》,收录朱家济碑帖、影本题跋及批注61件,内容涵盖书法碑帖品评、版本鉴定、史料勘误、文字考释等,直观呈现出朱家济对于各时代碑帖的品评与鉴赏,为研究朱家济书法观念与碑帖鉴定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一手资料。

书法品评

跋《怀素自叙》磐园藏本影印本

《自叙》为宋人临本,原迹作何状不可考知。然宋人能作此,亦正不容易,岂可以其摹本而轻之乎?学草书者日日临写可也。

跋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影印本

吾当日题此本,以为“法度不失,风规自远”,固亦不误,而绝非素师书。素师六十三岁必不衰颓至此,全失俊逸之风。此盖八十以上人临本。其人非不能书者,老而不能运笔,乃作此状。癸卯初秋。馀翁

跋唐禇遂良《孟法师碑》影印本

禇公此碑,正规模永兴、率更,中有极似虞书处,亦有极似欧书处,识者自能辨之,不烦列举也。当时予从厂肆铸新照像馆买《启法寺》、《庙堂碑》与此,独携此册南来。入蜀九年,照片多已变色,盖将三十年矣。灯下展阅,不能无感。丁亥七月。馀清。

跋唐张旭《郎官石记序》宋拓影印本

《金薤琳琅》载都南濠跋云:右唐《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序》,右司员外郎张九言撰,张长史正书。欧阳公谓长史以草书知名,此字真楷可爱,曾南丰谓其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元王文定公谓张公得草圣不传之妙,其真书在唐乃复精绝。颜鲁公书学气侔造化,楷法盖得之于公。又谓其字体似出欧虞,自成一家......

跋《唐人写大比尼经》影印本

此本书于西魏大统六年,卷末题识具在。乃题为唐人书,真怪事也。大统距随开国之初,不过六十年,而书犹隶法,与隋碑绝不相类,翻似百年前之《嵩高灵庙》。风气之变以渐,非尽风下草也。癸卯初秋。老馀偶书。

史料考据

跋魏《石门铭》

沈昧叟云,北碑楷法当以《刁惠公志》、《张猛龙碑》及此铭为大宗。《刁志》近大王,《张碑》近小王,此铭则内掖外拓,藏锋抽颖兼用而时出之云云。吾固不能为之疏通证明,然此铭运笔结字如行云流水,控纵自如,与《石门颂》时代虽异,固是一家眷属,其意可师,正不必比附二王,曲为牵引耳。

跋《大代华岳庙碑》海内孤本影印本

晋《三临辟雍碑》,建于咸宁四年戊戌。此碑□于太延五年己卯,历一百年四十二年,隶渐为楷矣。两碑对校,可得其嬗变之迹。老馀。

跋元魏《元桢墓志》

元桢,魏太武拓拔焘之孙,景穆太子之子,《北史》有传,其人贪鄙不才,事迹无可言考,故志文寥寥如此。惟在相州祷雨不应,鞭石季龙像一百,盖桢平生第一大事。然桢竟以此疽发背死,其内怀恇惧可知。石盖近年出土,锋颖转折厘然可见,作北魏人墨迹观可也。馀清。程曼叔得之洛阳以赠予者。

跋唐褚遂良《房梁公碑》影印本

《金石萃编》考此碑立于永徽三年,尚早于《圣教序》一年。是年褚公年五十七,翌年书《圣教序》,年五十八,此后惟《万年官铭》题名碑阴,时年五十九。褚书见于碑刻者无晚于此者矣。

版本鉴藏与考释

跋北魏《郑文公下碑》

首跋:《郑文公》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下碑在掖县,并摩崖刻石。宋时赵明诚已著录此碑,而传拓甚稀,从不闻有百年以前拓本。自包慎伯表章于前,叶菊裳矜夸于后,而拓本盛传于世,石之剥蚀因而加速。此本“而作颂曰”之“颂”字未损,尚是光绪初年拓本。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六日得之杭州余任天肆中。

次跋:碑刊于永平四年,去郑羲之卒已二十年,道昭已非盛年,而精力沛然有馀,既书上碑,又书下碑,对摩崖立而下笔,非工力精到者必不能办此。馀清。

跋北魏《嵩高灵庙碑》明拓影印本

《文物》一九六二年十一期有《明前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记》:“杨龙子更造新庙”下存“太延”二字。《八琼室金石补正》言寇谦之卒于太平真君九年。疑各书列此碑于太安二年为误,乃得此二字,其疑解矣。

03

97封信札、54件临创作品、20余件课堂示范手稿原大再现,呈现中国美院高等书法教学脉络,朱家济书写中的二王笔法精神。

著名画家、中国画教育奠基人潘天寿曾慨叹:朱家济先生才是真正的书法内行。

1963年,应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院长和陆维钊之邀,朱家济与同在浙江文管会工作的沙孟海,出任书法专业的第一批书法教授。

杭州国立艺专旧址

上世纪50年代初,浙江文管会成员合影

前排(从右至左):沙孟海、邵裴子、郦承铨、陈训慈、朱家济;第三排右四王士伦,右六汪济英

在朱家济的学生、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文采的印象中:“朱先生书法,在老一辈书家中很有威望,不仅是潘天寿院长、陆维钊先生,即如沈尹默、沙孟海、启功等先生对他也都有极高评价。”

朱家济的楷、行、草书以二王法书为宗,俊丽清健,格调超群。据朱家济的弟弟朱家濂回忆到:“他(朱家济)置诸案头经常临写的范本就是宋拓大观帖祖本六、七两卷(即王羲之书两卷)的影印本。”

朱家济临《快雪时晴帖》

在教学中,朱家济提倡 “书之求能,且攻真草”;在技法上,朱家济大多只作示范,不作说明。《朱家济法书集》收录有朱家济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课堂示范手稿20余件。由此可见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学中的笔法传承脉络。

节临陆柬之《文赋》

节临《龙藏寺碑》

节临褚遂良《伊阙佛龛碑》

节临褚遂良《孟法师碑》

节临魏栖梧《善才寺碑》

如今的书法临习提倡碑帖融合。而在上个世纪,朱家济便积极从北碑、摩崖中汲取营养,从他的《临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课稿,我们可以看出他“纳帖入碑”的技法探索。

他在魏碑中加入行书的用笔,从而使魏碑变得更为灵动、自然。

朱家济节临《郑文公碑》

朱家济节临《郑文公碑》

节临《张猛龙碑》

如今时过境迁,仅通过学生的回忆录与老照片,很难还原曾经美院的课堂教学场景,朱家济在学生的课堂作业上留下不少批语,可以看出他提倡在摩崖石刻中感悟古贤字迹,从他在给学生李文采临摹的宋人题名作业上的跋语便可见一斑:

跋李文采临宋人摩崖题名

宋人题名,书于摩崖者,得其墨拓亦足珍惜,何况精湛如此,摹诸原迹者耶!幸常留意其笔法,勿以为已经钩摹便无余事。余清。

对于朱家济而言,书法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极少刻意创作书法作品。如今能看到的朱家济的书法,大多是他的信件、手稿。这些书信绝大多数是朱家济晚年所写,其中在浙江省博物馆,就保存了一批他在浙江期间与母亲以及友人黄耀先、弟弟朱家溍、朱家濂的往来信件。 通读朱家济的这些信件,我们看到的他不仅是一位善书法爱碑帖之人,更是一个生活有趣、情感丰富的学人。

他在信中时常提及生活见闻、美食以及书法琐事,以风趣、轻松的笔调向母亲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丝毫不提行程的艰苦。

例如,有一封五十年代的家书,朱家济在信中向母亲写到:“早上到中苏友谊馆,听人讲原子破冰船、原子飞机,听完了看原子反应堆的电影,听的看的都是半懂不懂的......也许不久要看半导体、太阳能的新玩意儿了。”

朱家济与母书信

朱家济同时也会在书信中与弟弟朱家溍谈及书画。这些不仅呈现出朱氏兄弟的交往,也提供了一些书画方面的轶事。其中有一封信,朱家济谈到友人相赠《颜真卿书刘使中帖》复制品,并计划将其与柳公权《蒙诏帖》复制品合装一册。

朱家济致朱家溍书信

朱家溍跋朱家济书作

在与友人黄耀先的书信中,朱家济偶尔会流露出对于年纪增长、身体病痛的自嘲。在考察和整理浙江文保工作的时候,他时常会到深山僻壤考察古迹,舟车劳顿,水土不服,有时候还需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十分辛苦。

朱家济致黄耀先书信

朱家溍曾这样点评长兄的书法:“十余年的信,是他书法最成熟的阶段,也是朱家济遗墨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一部份......他生平没收过润资,也没开过书展,只有这部分家信。”

04

45件公文、手稿、批注,记载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与浙江省文物勘探的艰辛历程。

“石鼓自北平迁上海,上海迁南京,南京迁宝鸡,宝鸡迁成都,成都迁峨眉,峨眉迁重庆,重庆迁南京,转徙几万里。闻石在箱中鹿鹿有声,盖糊纸絮被枲缏并已化尽,历时亦十余年矣。”

这段朱家济在《北宋拓石鼓文》字帖上的题跋,记载了抗战时期,朱家济押运故宫文物西迁入川的艰辛历程。

1928年,朱家济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次年,由于故宫博物院马衡、徐森玉对其才华与眼力的赏识,朱家济受马衡等人之邀进入故宫博物院编管文物,同时在北京大学当预科讲师。

“仓库工程已由行政院及审计部派负验收,所有本院接收事宜,派黄念劬、朱家济办理具报。衡,九月廿六日”

1947年朱家济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同仁

(左二为朱家济)

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时,朱家济28岁,自此他走上了一条终生与文物结缘的道路。1935年,朱家济受马衡委派,到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任古物馆科员,参加南京分院保存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抗战爆发后,他又成为押运故宫文物西迁入川“南路”成员之一。

朱家济参加的故宫文物南迁路线

1953年11月,朱家济成为浙江文管会的专任委员,加入了新中国浙江第一批文物工作者的行列。

1962年10月16日,省文管会、博物馆工作会议决定,由郦承铨、沙孟海、朱家济、钟国仪、黄涌泉组成五人小组,由沙孟海任组长,负责文物的收购、鉴定工作。在此期间,朱家济走访了大量地方的遗址古迹,走访足迹遍布整个浙江省。

通过朱家济的笔记,可以看出他对浙江地区的文物古迹十分重视,其中又尤以灵隐寺、六和塔、岳王庙、于谦墓祠、飞来峰、兰亭等地为重点。他的调查报告,对研究浙江地面文物的保护历程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05

自朱家济去世50余年来,有关朱家济的字帖出版物仅有《朱家济行草四种》《朱家济行楷六种》两种,仅十件作品使我们难以了解朱家济的书法的全貌。

上世纪90年代朱家济相关出版物

2022年是“朱家济诞辰120周年”,2023年正值“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浙江省博物馆共同推出《朱家济法书集》与“朱家济法帖丛编”。

为何此次书名定“法书”?在以往印象里,“法书”是法帖的代名词,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然而,“法书”另一层面却有着对书法作者的尊重之意。

在帖学脉络中,朱家济尊崇老师沈尹默的帖学书法理念,以二王法书为脉络,在笔法上成为新中国初期谨守帖学书风的代表。朱家济先生的“二王”书风与高廉人品,是当代魏晋风度的典范。而透过朱家济的书法,同样是以“二王”为脉络,帖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此次重新整理朱先生代表性遗墨,包括书法、题跋、信札各类珍贵资料,为学习与研究书法的人们,呈现一位杰出的书学楷模。

(本文资料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