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一个水饺店里的“老城复兴”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中山路火起来了。”杨宗祉的水饺店距离栈桥不过几百米,从餐馆的流水账上,他明显地感觉到了人气的回归。走进他店里的人,大多都怀有一份中山路的情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有寻找记忆的老市民,还有在附近施工的工人师傅……
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饺子馆里,装满了百姓故事。
窗里窗外的热闹
3月14日早上8点半,杨宗祉和媳妇王洪霞便来到了位于广西路43号的水饺店。
王洪霞在包水饺
媳妇用餐洗净兑了温水,擦拭桌子,扫完地面后再用拖把擦干净。杨宗祉则对着一盆馅料忙活起来:新鲜的牛肉切成小片,放进搅拌机里搅成肉泥,拌入温水、调料和洋葱丁,用戴了手套的右手不断搅拌。边搅拌边加料的体力活要持续一个多小时,直至把牛肉泥搅出劲道来。
一盆馅料包成水饺后,放进冰柜里冷冻,可以卖上一个星期。
展开全文
包好的水饺放进冰柜
透过水饺店窗户向外望去,街道上一片繁忙的景象。身穿橙色马甲的工人师傅在广西路上忙着安装照明射灯,他站在操作平台上通过电脑屏幕便可以自动控制摇臂,一会儿攀至屋顶安装灯具,一会儿落到离地半米高的位置查找电线接口。
工人师傅在给老建筑加装照明灯
工人师傅布灯的这座百年老建筑刚粉刷过墙面,开着老虎窗的蒙莎式屋顶、中央隆起的山墙,与发达商厦隔路相望,一个现代、一个古典,风格迥异。楼里的住户都已搬走,阳台上新装饰了五颜六色的花,让老建筑有了生机。
不久前,人行道两侧的松树也被装点起来,树干上缠绕着线条状的灯带,树上悬挂圆球灯,像一棵棵热闹的圣诞树。
广西路上的松树,被装点上灯饰
广西路与中山路路口,工人师傅正在搬运鲜花,装点一处“花韵缀城”的街角景点,马路旁边有工人师傅开着叉车,更换着路边的装饰花卉,中山路人行道旁的墙壁上,布满用灯带缠绕而成的图案,与墙头上低垂的迎春花组成一长幅美卷。
广西路和中山路路口,工人师傅在布置街景
中山路相隔,广西路的另一面是被绿色围挡包裹起来的发达商厦,里面隐约听到施工作业的机器轰隆声。
3月13日,市南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在线》时表示,市南区决定将区机关驻地西迁至中山路,这个消息就像春风一样,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
但是,在杨宗祉夫妇看来,却并不意外。从去年百盛大楼的“裸眼三D”吸引了如潮的人流,到各个里院修旧如旧后相继亮相,再到山东省旅发大会板块之一的“上街里·逛春天旅游艺术季”即将上演,这两年来,中山路一直大步走在“变美”的路上。
媒体报道都贴在水饺馆的墙上
不光眼见的变化大,切身能体会到的便是水饺店的流水账:两年前店里最惨淡的时候,一天就收入一百元。而去年夏天,生意最好的时候,有一天收入达到了两千多块钱。
水饺馆一角是照片墙
一步一景的美
上午11点,杨宗祉终于把一盆馅料搅拌好,他坐在一张餐桌前休息,开始吃早饭——小米稀饭,里面还有一个煮鸡蛋。稀饭一直放在插电的小电饭煲里,一上午保温灯都亮着。
媳妇王洪霞刚沏好一壶茶,喝了两三杯,看老杨调好馅,便端来一个盆子,盛出一些馅料,坐在老杨旁边的餐桌上包水饺。水饺勺抿一下,一撮馅便卧在皮中央,两只手合拢一捏,一个顶着花褶子的圆肚饺子就包好了,码在笼屉里,排列整齐。
刚包了半屉水饺,当天的第一波顾客——一对夫妇便走了进来。“鲅鱼和白菜馅,各来一盘。”客人点完水饺后,便坐在靠门口的餐桌旁坐下。老杨放下刚喝了两口的稀饭,进到里面的灶台上煮水饺。
潘先生和蒋女士各自找角度,拍摄这个有特色的水饺店
“这水饺包得太快了。”男顾客被王洪霞的手艺吸引,拿着手机录像。
“有人给我掐表算过,我一分钟能包30个。”王洪霞头也不抬,笑着说。
“看这位美丽的老板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男顾客一边录像一边字正腔圆地“配音”。
潘先生喜欢用手机记录旅行中的美好瞬间
“你这解说词,比电视台主持人还专业,词整得也好,简直就是课代表。”王洪霞被他逗乐了。
攀谈中,王洪霞得知这对夫妻潘先生和蒋女士来自北京,两人退休后经常自驾出来玩,潘先生工作时每年都有机会来青岛出差,对青岛很有感情。媳妇蒋女士则是第一次来青岛,“中山路真是一步一景啊!”蒋女士称赞道。
杨宗祉(中),王洪霞(左一),蒋女士(右一)点赞
踏进水饺店前,夫妻俩刚在栈桥附近观赏了海鸥,潘先生很得意地向王洪霞炫耀自己拍到了一张海鸥的近照。夫妻俩就住在火车站附近的酒店,前一天晚上在栈桥附近的海滩上溜达,蒋女士很满意老潘给她拍的一段录像,那是用慢镜头拍摄的,身后的海浪在灯光照射下一片金黄,风儿徐徐吹动围巾。她把这段视频发在朋友圈,朋友们纷纷留言点赞:“像电影大片!”
潘先生展示自己拍的海鸥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中山路最近好玩的可多了。” 王洪霞向他们“安利”起来:“这个周末两天,栈桥上有时装秀,模特在栈桥上走T台,那场面老时尚了。三江里里院还有演出,春节那会儿还表演舞狮来着。”
蒋女士上手试着包了一个水饺
“我就喜欢看演出,就着青岛啤酒边喝边看,就更有感觉了。”潘先生接着说,“我们昨天还去了啤酒博物馆,订制了一瓶啤酒,酒瓶上印上了我俩的名字。听朋友介绍,二厂啤酒最好喝,是吗?”
“瓶装的啤酒是登州路一厂的口感更好,扎啤的话是崂山五厂的好喝。你观察瓶盖,如果上面印有01,就说明是一厂酒。”王洪霞给他普及了一下关于啤酒的小知识。
心安之处
正在他们闲聊间隙,小店里走进了第三位顾客,女顾客看上去五六十岁年纪,打扮精致、戴着一顶礼服帽,落座后点了一盘三鲜水饺。
“您的帽子真好看,我能拍张照吗?”潘先生拿着手机一本正经地问。
“大哥,你是个社牛啊!”坐在一旁的王洪霞被他突然的举动逗笑了。
“他喜欢一切美的东西。”蒋女士解释道。
“我喜欢美的事物,所以我特别喜欢青岛。”潘先生的幽默让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刚落座的女顾客自我介绍姓王,也加入了他们的聊天。
王女士刚在附近的医院做完体检,路过中山路看到这边在布置街景,就停车下来逛了逛。
住在即墨的王女士
“中国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那座楼,一大片玫瑰花海包围着老建筑,太浪漫了。”王女士给大家展示着手机相册里刚刚拍的照片,足足翻了好几屏,“我还去逛了银鱼巷的一些小店,每一家装修得都很有感觉。”
蒋女士也翻出手机相册交流起来:“你去过的地方,我俩也刚刚逛过,看我们的合影。”没想到,不经意的一句话触动了王女士的伤感,她眼睛里闪出泪光,“我老伴在世的时候,也经常陪我来逛中山路。”
原来王女士出生在哈尔滨,后随父母到了烟台定居,工作后去了厦门结婚生子,十几年前退休后和丈夫来青岛旅游,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于是两人在即墨温泉镇买了房子定居下来。前几年丈夫突然心梗离世,独生女儿在美国定居,她便一人住在青岛,平时很少出门,偶尔觉得闷了就来逛逛中山路。
“我在中山路买过一条高档呢料裤子,穿了十几年,在天真照相馆拍过三次艺术照……”这些回忆里都有老伴陪伴的影子,她生活过的哈尔滨和厦门都有老街,中山路上的老建筑群让她泛起一股熟悉感,身处其中她感到安心。每当想亲人了就来中山路逛逛,睹物思人,纾解一下低落的情绪。
见王女士眼圈发红,王洪霞赶紧转移话题,“我去即墨赶过大集,可热闹了,11号线上简直就是赶集大军,一个空座也没有。”
“我平时买东西也在大集上买,温泉镇就有大集,你下次再来逛大集,提前联系我,我跟你一块逛。”王女士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王洪霞。
“老板娘,你这个店开多少年了?”潘先生也转移了话题。
“25年了,是不是很励志?”王洪霞回答着,正好杨宗祉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汤来添汤,听到客人们在议论自己的店,老杨便打开了话匣子,“你们吃饭这间房子原来就是我家的卧室,我从小就在这长大。”
“这么有故事,快讲讲。”潘先生一下来了兴致。
老杨把热汤舀子放在一旁,开始介绍起来。这个建筑是广西路43号,大约是1907年建成的,属于保护性建筑,是德国人建的一栋公寓楼,三层带阁楼和地下室。听老辈人说,以前住在这里的多是外国人,还带着毛发打理得油亮的牧羊犬。
别看这间房子只有十几个平方,层高却有4.3米,屋里要摆下三张床。父母睡一张大床,大哥住校后,老杨和二哥睡一张床,姐姐睡在另一张床。这个屋里曾经还有三大件:靠近门口是一个立橱放衣服。父母的床边是梳妆台,还有一台缝纫机……房子里每一处角落都藏满了回忆,老杨回忆着,脸上露出开心的笑。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老建筑的调调,我们店里一天要来好几波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视频,发在他们的账号平台上。”王洪霞看过他们发的视频,点赞量都很高,有人还问她有没有钥匙,能不能上楼拍一拍,王洪霞很不解,说:“楼上都搬空了,破破烂烂得有什么好拍的?”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一笑,说:“要的就是老建筑的这种感觉,很多网友喜欢看呢。”
从他们那里,王洪霞学到了一个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新名词,叫“国潮风”。
年轻人要回来
老房子的故事就像下酒菜,客人们有滋有味地吃完了饺子。
潘先生夫妇离开后,一个年轻人扶着一位老人走了进来,坐在了靠门口的餐桌上。
“爷爷,这家饺子做得特别好吃,我给您点个特色的哈。”年轻人给爷爷点了一盘西红柿水饺,自己点了一盘全家福。
饺子上桌后,年轻人把一次性筷子从塑料袋里抽出来,来回刮了几下,确认没有细小的木刺剌手,才递给爷爷,小碟里倒好醋放在爷爷手边。“我想吃蒜泥。”老人像小孩子一样静静坐着,对孙子说。
刘承晔给爷爷倒好醋
“我去捣蒜。”正坐在隔壁餐桌上包饺子的王洪霞赶紧起身,将一把蒜瓣放入捣蒜臼里。
听小伙子说话,王洪霞便知是老顾客,又见年轻人如此细心,顿时心生好感。端上捣好的蒜泥,她忍不住夸了一句:“这大孙子,真是没白养活。”
“大姐,你不记得我了?以前我老师经常带我们一帮学生来吃水饺,我们学校就在中山路附近,我的老师叫迟英。”年轻人抬起脸来回应道。
“迟英,我认识,她不是去美国了吗?”王洪霞听了又惊又喜。迟英是青岛籍女高音歌唱家,民歌唱得婉转动听,以前常来店里吃水饺,所以与王洪霞很熟络,后来去美国定居后,两人也经常微信问候一下。
“我给你拍张照,一会发给她。”王洪霞举起手机,年轻人很配合地摆出了剪刀手的姿势。
在附近施工的工人师傅一人要了一碗馄饨
“我今天休息,带爷爷来逛中山路,他跟我念叨很久了。”这个“95后”的小伙子叫刘承晔,是一家影视公司的制片。他85岁的爷爷以前住在热河路,有个四叔住在高密路38号。爷爷小时候经常住在四叔家,听说中山路改造里院,他一直念叨着来看看。
“小时候经常来中国剧院看电影,那时候电影票2毛钱一张。”爷爷耳背,平时少言寡语,但是听到孙子提到“高密路38号”几个字,他的话匣子打开了,这座建筑的历史就像印在他脑海里一样:它位于高密路与易州路路口东南侧,建于1898至1914年之间,“口”字型院落布局,最早为青岛昔日巨贾傅炳昭的房产。
饺子馆里坐满了顾客
这座老建筑现在被一家摄影工作室租下做了工作室,听着爷爷讲的历史,刘承晔眼中的老里院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院子里亭亭净植的莲花、缤纷梦幻的绣球、洁白素雅的雏菊……仿佛化身莫奈的花园。砖木结合而成的里院建筑,错落有致的红瓦屋顶,配以有着岁月肌理的黄色墙面,太有电影质感了!
刘承晔接触的电影圈里,大家都喜欢这种修旧如旧的感觉,他曾经带着很多剧组在黄县路、宁阳路、高密路拍过戏,中山路简直就是天然的影棚。
就在不久前,刘承晔所在的影视公司也租下了中山路的一间里院,装修好后,今年他们便从西海岸新区,搬到中山路办公,这更让他对中山路充满了期待。
杨宗祉站在店门口
送走客人后,杨宗祉站在门口摆正了一下一米多高的招牌,中山路上人来人往,水饺店的客人也络绎不绝。从游客,到故地重游的老青岛市民,再到附近施工的工人,寻着香气四溢的饺子味短暂停留。当天早上,他看到了一条新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后,将全面完成中山路、太平路和50个里院的改造提升,今年中山路主街等6大街区也将实现整体开街。
站在离栈桥不过几百米远的街口,老杨感受到了阵阵和煦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