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树一帜 师生 封面 校长 这位

封面人物|如何让师生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这位校长的做法独树一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5 13:19:03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共86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当代教育家》2022年第12期

封面人物

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校长 蔡敏胜

2018年1月27日,广东东莞迎来了一场寒潮,阴雨连绵,气温骤降。

松山湖管委会科技教育局教研中心主任蔡敏胜正式接到管委会的正式文件:松山湖第—小学正式开办,教研中心主任蔡敏胜担任筹建负责人,曹静、汤铭、张瑜共同参与创校工作,2018年9月招生开学!

“这一刻终于来了。”回想起那个湿冷又热烈的午后,蔡敏胜仍然感慨万千。

他此前参与过学校的设计、规划工作,做校长算是个意料之中的惊喜;但学校的建设进展又将他拉回了现实一地基刚刚动工不久,校址大部分还是荔枝林和小池塘。基建、招生、招聘、培训、文化建设……千头万绪都需要这个四人的筹建团队来协调。

工期不确定,招聘从零开始,借地办公,教师培训更遥遥无期,4个人,7个月,能建起一所学校吗?

蔡敏胜的回答是:没问题。

01

“塑魂”行动

“没有看过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蔡敏胜把这句网络上流传的名言发给创校团队。看世界,成了松湖一小的创校第一步。

蔡敏胜带领创校团队,风尘仆仆,北上南下,从北京到重庆到上海到广州……各种公办名校、国际化学校、民办学校,仔细参观、深度访谈,大家渐渐发现:名校办学特色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共同的一点就是都有自己的鲜活灵动的“魂”一学校愿景、价值观;同时学校之魂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形成极具特色的品牌和概念。

展开全文

松湖一小的“魂”应该如何确立、如何凝聚?

蔡敏胜陷入了深思。

蔡敏胜是科学老师出身,对于生态系统颇有研究。在他看来,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环境、人与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水乳交融,在这样生机勃勃、良性循环的生态里,孩子的成长犹如花朵遇到春天一般,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蔡敏胜的想法得到了创校团队一致的响应,大家七嘴八舌,思路越来越宽:

松湖一小位于东莞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社会各界都在呼唤一所创新教育的未来学校。未来教育什么样?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既然我们把握不住教育之“变”,不如回归教育中的不变,从教育的本源出发打造一所尊重教育规律、具备良好教育生态的学校。唯有如此,学生的未来才能拥有无限可能。

大家达成了高度共识,“生态教育”成了松湖一小亮出的个性化名片。

蔡敏胜喜欢写作,他汇集大家的想法,给一小“生态教育”写下了这样的解释:

所谓生态教育,就是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教育生态系统,关注其中每个人的生命成长,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升每个人的生命价值,让每个老师、每个学生乃至每个家庭,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如果要用一个比喻,“生态教育”希望把学校建设成一片田园:园丁的使命就是松土、施肥、清除杂草和害虫,让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在这美好的田园里,各种农作物沐浴阳光雨露,扎根大地,快乐生长。

生态教育应当包容多样化的个体,尊重每个人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有健康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既包含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又包括学校内部课程研发、教师培训、教育环境建设、评价改革的协调统一。

蔡敏胜的这些生动描述,在之后的岁月里,被老师们内化为无数个温暖且美好的细节,让生态教育之树日渐繁茂。

学校正式筹建的第一天起,分管基建的张瑜就在学校对面架起了一台摄像机,记录学校每天的变化。

摄像机见证着荔枝林被搬走,变成教学楼;见证着小池塘被填平、硬化,铺设成操场;见证着开学前夕连续三周大雨,工期几乎停滞在最后一步;见证着老师和工人们加班加点,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迎来顺利开学……

微型纪录片《松湖一小诞生记》完结时,松湖一小也迎来了正式开学的一天。

02

寻找梦想合伙人

1.松湖一小的校训是“尊重,无处不在”,办学理念是“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请谈谈你的理解。

2.校园里有生态池、樱花大道、百花洲、多样化的屋顶种植、品种繁多的百果园等教育空间,请从你的学科角度谈谈,如何利用这些环境资源开展学科教学?

3.松湖一小正在开展“通读一本书”教师阅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倡导者,会为老师推荐哪一本书,为什么?

4.请结合校园鸟瞰图,为学校的建筑功能区命名,并说明理由。

如果不加说明,大家很难把上面的问题与招聘联系在一起。

这些问题,其实是松湖一小的招聘面试题目。

招聘老师,一小将文化认同摆在关键位置。其后的几年里,招聘试题各具特色,有时请老师设计春天课程,有时为老师模拟师生沟通情境,有时干脆让老师画出“理想中的学校”。万变不离其宗,考察的不仅仅是老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和理解,更是对生命、对教育本源的把握和理解。在蔡敏胜看来,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是“术”,而后者才是“道”。他反复对创校团队说:我们要找的不一定是名师、名校毕业生,但一定是志同道合者,是梦想合伙人。

在这个过程中蔡敏胜也认识到:汇聚人才的过程,也是学校表达价值取向和教育追求的过程,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不断丰满的过程。他计划把老师们的试卷收录在校史馆里,“许多年后,如果老师在校史馆里读到了当年的应聘试卷,看着学校离自己的教育理想越来越近,该是怎样的心情啊!”

负责招聘的汤铭回忆,她把所有应聘老师的学历、综合视野、参赛获奖经历条分缕析,做了详细的考据,确保不错过每一位合适的老师。“也许我们最后选中的老师,不是简历最光鲜的,但一定是最适合松湖一小的。”她说。

大队辅导员陈晓盼回忆,当初选择松湖一小,正是被公众号文章所感召。“我也给其他学校投过简历,但接触的都是冷冰冰、条条框框的招聘信息,而一小则跟我们谈情怀,聊梦想,让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知道我们要建成一所怎样的学校。”六年级组长李银梅则更关注一个细节:“招聘信息里直接留了校长的联系方式,老师有问题可以直接跟校长谈。”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朱涛,来校试讲后立刻爱上了这所学校:“真诚、坦荡、求贤若渴,是蔡校长和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

蔡敏胜坚信,人才与学校生态彼此丰满,相互成就,学校的成长离不开志同道合的老师。这样的文化凝聚起来的,是富有情怀,饱含热情的教师团队。体育老师王丹丹入职前,蔡敏胜问她还有什么个人要求。“能不能建一间健美操教室,我可以带学生们练起来。”这位在健美操领域获奖无数的老师说,“如果能铺上一层地毯就更安全啦!”青年体育老师甘繁华看到消息,马上加入讨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练舞蹈、瑜伽、健身操……”一套健美操课程体系就这样诞生了,四年后,健美操成了松湖一小的课程名片之一。

健康的文化环境聚拢了一批热情满满的老师,随后的日子里,老师们又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碰撞出了无数精彩的课程。一如蔡敏胜在自己的文章里所说:“教育管理者给予了学校自由的空间、呼吸的空气,让教育人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03

全课程,重塑教育生态

2022年9月,酷暑未消,从松山湖风景区到虎门炮台、大岭山,再到音乐剧场、篮球场、小饭馆儿,东莞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已经跑满了松湖一小三年级的孩子们。

这些东莞风土人情,最终都会指向共同的命题一一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

这是松湖一小4.0版的“爱国课程”的开启。

三年级组长王健看来,爱国从来不仅是个简单的宏大命题,“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它可以是爱校园、爱家乡,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爱某个剧场,爱一家餐厅的美食……要先跟具体事物发生连接,才会更清楚自己在爱什么,将来要建设什么,守护什么样的生活,这也是家国情怀的生长逻辑。 ”

爱国课程与部编版教材“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相连接,学生们查资料、拍视频、绘画、写故事、学烹饪,完成“绘东莞”文化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家乡风物。东莞是“篮球之都”“音乐剧之都”,体育、音乐组老师也自然参与进来,用趣味篮球赛、排演话剧《王二小》帮助孩子们全方位感知家与国的关系。

课程的外延极为丰富,评价方式也更为多样。结课仪式上,学生们不必面面俱到地展示成果,只要展现自己小组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作品即可,可以是一段视频、一篇文章、一张海报,也可以是一场音乐剧。

创校之初,蔡敏胜就认准,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是一所新学校蓬勃发展的关键动力。早在基建阶段,蔡敏胜就带队走访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名校,希望为松湖一小的课程大厦奠基。经过漫长的听课、观摩、访谈,创校团队最终选择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全课程。

全课程强调“全人、全脑、全身心、全时空”的学习方式,与生态教育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给学生一个世界”等理念天然契合,可以为学生营造完善的教育生态场。蔡敏胜团队经过综合研判,很快做出决定——全面引进全课程体系,以全课程支撑和塑造松湖一小的教育生态。

2019年夏天,创校满一周年时,松湖一小承办全课程暑期教师研修活动,被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授予“全课程教育实验核心实验校”“全课程教师全国培训基地”。

同时,在办学几年中,老师们也不断打磨、优化升级既有的项目学习,使之成为学校生态的一部分。爱国课程就是很好的例子。经过四年迭代,它已经覆盖全学段、全学科,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

一年级学生入学不满一月,爱国课程与全课程始业课程结合,引导学生爱上学校,领略汉字之美;二年级则初具项目式学习的形态,依托国家教材中毛泽东、朱德、刘胡兰的故事,也结合全课程项目学习“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向榜样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到了中高段,学生需要海量阅读,结合全课程“英雄的旅程”项目,寻访红色故事,读英雄传记,做爱国演讲,办“英雄表彰会”寻找身边的英雄,在孩子们看来,英雄可以是宇航员、科学家、军人、医生,可以是学校的保安、保洁,也可以是每天照顾自己的爸爸妈妈,所有“守护我们美好生活”的人,都是学生们心中的英雄。

五年级的爱国课程,则与全课程“中华五千年”结合,带学生在历史中穿行。对于这个课程,松湖一小有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一项目化走班。

04

选课走班, 走向自己的“生态位”

五年级学生们假期通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后,会在开学时迎来一场项目化的“分班仪式”。

各个教学班分别开设中华兵器、服饰、钱币、戏剧、美食等项目学习,学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项目加入,每周有一课时的走班学习。加入大项目后,学生们需要根据兴趣分组合作,共同探究诸如“戚继光抗倭用的是什么兵器”“《东京梦华录》中的宋代美食”等话题,期末呈现一场文化展。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需要在专业阅读的基础上超学科学习,将学科知识工具化,主动寻求各科老师的指导,解决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但是这种“志同道合”的学习氛围,也创造出无数的惊喜。“古代兵器展”上,孩子们不仅从中国军械研究到世界兵器,更结合考据自制器材,呈现了一场真人兵器秀,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舞刀弄枪,威风凛凛。教育教学中心主任汤铭说:“项目化走班为学生带来的,除了知识技能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化思维,学生要知道如何做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

松湖一小在五、六年级大胆探索选课走班教学。

在蔡敏胜的教育设想里,小学低段应与幼儿园无缝衔接,所以学校大力推广全课程之始业课程;高段则要对接中学,因此实施小规模、专业化的走班选课。各个学科都探索出了适合学生的走班模式。

除了选择历史项目专题外,语文科组还开设了“四大名著精读”“名著选读”等选课走班项目。六年级下学期,面临小升初的学生需要夯实基础,名著阅读的同时,各“项目班”还会适当分层,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数学科组则从五年级开始差异化走班。学生在自然班里学习新知识后,通过“表现性评价”来诊断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思维之间的差异,打乱“自然班”,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模块,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和个性化指导。

艺体学科走班如同“八仙过海”,老师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幵课,健美操、

陶艺、创意漫画……每个走班课程持续一学期,老师们从专业入手,带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再回归学科本质,为学生带来思维的生长。

选课走班,走的是什么?在蔡敏胜看来,学校需要给高年级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让他们逐渐差异化发展,又保持和而不同的本色:“不论是一个生命体,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定会在分化中走向协调。每个学生的课表都不同,他们可以选项目、选课题、选难度,在选择与流动中,走向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05

点亮每一位老师

“我一直记着阳海林主任那句话,新教师三年之内要站稳讲台。”何薇讲起话来总是笑盈盈的。

走出中山大学校门,何薇从松湖一小的数学助教做起,读《空杯心态》《正面管教》,记录主班老师的每一节课,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跨界”带班第一年,她就得到了松山湖园区上公开课的机会,为一年级的学生讲“角的初步认识”。

松湖一小组织文化强调项目化工作,团队作战。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阳海林、数学组长何莎很快牵头拉起一个项目组,帮何薇打磨课件、改讲稿、磨课,听她一遍遍地试讲。阳海林和何莎如果顾不上听试讲课,就让何薇录像发给他们看。对于翻来覆去的修改、推翻、重做,何薇倒是谦虚乐观:“能一下子请这么多老师帮我磨课,多幸运呀!”

这堂“千锤百炼”的课,最终收到了不错的反响,但项目组并未解散,大家又找来录像复盘,反复打磨了三稿。阳海林说:“项目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参赛获奖,更是让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同时,也要上好一类课。我们做了微课,就要延伸成精品课,要写成文章,还要找机会做成课题,让一节课成为教师的专业生长点。”

2022年秋天,何薇站上讲台已经三个年头了。“不敢说站稳讲台吧,但我至少能胜任‘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课了,比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比如带学生认识某个数学概念。这都要得益于项目团队。”她笑着说。

松湖一小为教师团队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同时鼓励老师立足某一堂课、某一个课程深耕,再由点及面地点亮一个人、一个团队,照亮一方教育天空。何薇这样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松湖一小还有很多。

四年级赵梓含老师同样从助教做起,她潜心研究全课程晨圈和晨诵,打磨出了更适合松湖一小低段孩子的晨诵课程,在学校年度TED演讲中大放异彩。学校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位青年教师,为她提供了更高的平台。目前,赵梓含已获得东莞市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并很快担任了年级级部教研中心主任。

不过赵梓含关注最多的,仍然是课程。带班第一年,她就以国家教材为基础,融合全课程项目学习,组织设计了“正月里,逛庙会”课程。

东莞寒假开学早,学生们返校时年味正浓,老师们就带学生认识传统年俗,学做民俗作品。课程伊始,赵梓含就告诉孩子们:“没出正月就是年,咱们要办一场自己的庙会!”

在孩子们的期待中,美术老师带学生领略门神、年画中的中国美学,还领着大家学习简单的陶艺,捏出了不少泥人;音乐课上,学生们唱《看花灯》等节庆歌谣;语文、英语老师则教学生关于春节的文化表达。逛庙会自然少不了花钱,“认识人民币”单元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庙会正式开始前,赵梓含还联系了学校餐厅,请大师傅们准备材料,教学生做糖葫芦……

作为年级主任的赵梓含,则需要综合协调,统筹整个课程的进度,从学科教学到跨科组教研,再到活动筹办、作品展示、后期宣传,方方面面都要她组织老师们考量,为学生提供全景视野。“过去我只想教好语文,现在我要带孩子们看世界。”赵梓含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

最终,与糖葫芦一起闪亮登场的,还有学生们自制的年画、灯谜、泥人,每个班都要自己装饰一个摊位,售卖一类商品。学生们则拿着课程中获得的校园币,喜气洋洋地采买年货。赵梓含注意到,有一位刚转学来的女生,此前她还在努力适应新环境。这天,她在庙会现场穿了一身汉服,落落大方地招揽生意,还拉着来参加活动的蔡敏胜介绍了好一阵商品特色,与平日的羞涩判若两人。当晚,女生的爸妈给老师们写了一封长信:“我家宝贝在课程里被点亮了!”

赵梓含也在课程里被点亮了。她开始研究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着跨学科教研,策展,组织大型活动。她如今的梦想是,“每年能留下一个相对成熟的课程,供后来的老师借鉴。等我的‘小叶子班’顺利毕业,我再回到一年级,重新打磨每一个课程,上好每一堂课,那时一定有新的体验。”

06

为学生发一本“成长护照”

做项目化学习,打造生态教室之初,蔡敏胜就敏锐地捕捉到一个问题:

每间教室乃至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积分系统、评价体系。其中有的针对学生个人,有的评价小组;有的指向过程性评价,有些则偏向总结性评价;有些班级用实体的班级币,强调学生的获得感,有些则用“班级优化大师”系统计算,一目了然;有些积分在课程内使用,结课仪式后会失效,有的积分则可以在年级内互认……

百花齐放的评价环境里,有没有适合生态教育的评价模式?

蔡敏胜校长的想法在学校德育部门得到落实,在学校成长中心罗方主任的统筹下开发了特色德育评价体系——“三原色评价体系” 。

所谓三原色,即松湖一小校徽上的红黄蓝三色。在学校文化生态中,红色代表“仁爱”,包括了爱党爱国、个人修养、公共道德等方面;黄色指向“笃行”,关注学生爱护公共环境、尊重他人、自律自省的行动;蓝色则代表“博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规划、心态、方法等方面。综合性评价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同伴共同完成,力求全方位呈现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每个学生都会拿到三张颜色不同的“成长卡”,记录了学生近期的各项成长表现。每班每周评选一次“班级之星”,每月评选“仁爱之星”“笃行之星”“博学之星”,期末评价则更注重回顾、自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

学校鼓励各班根据实际课程、教学情况,基于“三原色”建立自己的评价方式。比如小海星班的积分就是“小海星”,小笋芽教室则用学生自己设计的班级币;小叶子教室评选的最高奖项叫“金叶子奖”,小贝壳班则有自己的“贝壳摘星榜”。

松湖一小在推广全面评价体系的同时,也充分尊重班级的教育生态。学生成长中心主任罗方说:“ 我们每间教室都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班级公约、积分模式、奖励方式都是师生共同制定的,体现了学生们一个时期内的文化认同。”

同时,学校也打通了班级评价与学校评价的连接,根据三原色评价体系,每周评选“生态教室”,并将“成长卡”下发至班级,生态教室可以获得“仁爱卡”“笃行卡”“博学卡”各5张,未获得的班级各获得4张。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松湖一小已经在三原色的基础上,延伸出红黄融合的橙色“学君卡”,黄蓝混合的绿色“学士卡”等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并为学生编制了“成长护照”。

如今的成长护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日常评价功能,更像是学生成长之旅的见证者。在这本硬皮“护照”上,孩子们要贴上照片,写好个人信息,还要写下开学初的自我评价与愿望,并定期更新重要的成长收获。

2022年,“三原色评价体系”入选东莞市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这本小巧的成长护照,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松湖一小的成长。

三原色评价体系,涵盖了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又包含了对个体和集体的评价。它让每个学生在每个课程、每项活动中的表现,都能最大程度地被看见,被尊重,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人可以正衣冠、明得失,又能色散出七彩光芒,映衬出每个人的精彩时刻。

07

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

“学生喜欢松湖一小,不仅因为这里有百草园、图书馆,更因为从餐厅到操场、走廊、广场……每一处教育空间都能与他们产生联系。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瑜说。

“松湖一小教育生态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那些不擅长赛课,或者不擅长写论文的老师,在学校里也很有存在感,也能生活得很精彩。”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阳海林说。

“去年春天高年级在空中农场种菜,做成了完整的项目课程。学生发现‘每个种植槽都是一个生态系统’,要认真测量、仔细呵护。其实在松湖一小的教育环境里,每个班级、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微型生态系统。科学老师吴景婵说。

“我心目中的生态教育,首先是在课程中构筑健康的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然环境、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班主任王健说。

“戏剧节上,我们既组织角色竞演,也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演绎角色,甚至曾经有些孩子会大刀阔斧地改人物、改情节。在教育戏剧舞台上,这一切都是被尊重的。我想,这就是良好的教育生态。戏剧老师何滔说。

“构建教育生态,我想,首先是尊重差异,承认人与人是不同的。生态健康的学校里,肯定有做好本职工作后‘躺平’的老师,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教学中心主任汤铭笑着说。

2018年,松湖一小诞生之初,蔡敏胜团队就提出了“ 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四年过去,谈起学校的教育生态,每个老师的描述都不尽相同,又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

在蔡敏胜看来,这恰恰是良好教育生态的体现:“好的生态环境,不应该是千人一面的生机勃勃,那是秧田,是菜地,是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我理想中的生态教育,应当遵循教育的‘自然规律’,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以自然的方式成长。”

蔡敏胜还记得,四年前他们强调学校的“文脉”,用教育理念来招聘教师时,有些人并不太理解,至少并不相信松湖一小会发展得这么快。但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缕“文脉”真的在岭南大地生根发芽,幵枝散叶,形成了不断自我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统。

“松湖一小取得今天的成绩,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们的校训是‘尊重,无处不在!’,当我们尊重规律,尊重时间,尊重每一个人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蔡敏胜的目光中充满了希望。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