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身拥有近90年涉农教育历史的办学优势,整合政校行企资源,构建了以现代农业专业群为主体,智慧建造、文旅创意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支撑体系,着力打造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美乡村“四位一体”乡村人才培养高地,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人才振兴“金字招牌”与金职经验。
“一核四环”
政校行企统筹推进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个中心环环相扣。学校以金华市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为核心,推进四个工作中心的创新实践,提升乡村各类人才培养质量。以乡村振兴政策研究中心,引领和推动政策落地研究与发展实地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咨询;以乡村人才培训中心,落实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与工作站建设,完善精准服务、效果评估与跟踪反馈,探索“学院+田间学校”培育方式,对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展分段式培训;以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共建共享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推广数字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和美乡村创意中心,为和美乡村建设、生态修复、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等提供规划、设计与咨询服务。
以产教融合为宗旨,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学校依托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浙江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金华市乡村振兴学院、金华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学校实验农场等多层级的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打造浙江省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永久举办地”平台,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深化与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不断推进乡村高素质人才、农技人员与“绿领”匠人的培养。
“三力驱动”
助推专业飞跃发展
名师带动,强化农业人才培养。涉农专业群通过内培外引、入企锻炼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涌现出了“奶牛行家”“珍珠专家”“蔬菜教授”“养猪博士”“昆虫博士”“园林工匠”等有影响的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现有乡村振兴相关专兼职教师400余人,其中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农业职教名师、省首席技师、全国农业行指委委员等10余人。
培训驱动,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学校以知识更新、技术推广与产业升级为重点,多领域切入“三农”培训,着重开展农业技术、农产品营销和农村组织骨干培训等。近3年先后承接浙江省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金华市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三资”管理、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
科技推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学校深入落实“一专业一特色”理念,完善教师年度“一份规划、一门课程、一个讲座、一次入企、一项成果”“五个一”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改革举措,不断提高教科研与技术推广水平。近年来主持完成涉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市重大专项40余项。
“四定引领”
发挥优势“精准滴灌”
岗位需求提动力,以效定培。学校提出“听仔细、看清楚、想明白、见行动”的“三字经”培训模式,以培训期间的成果产出衡量培训效果,并设置“你问我答”“及时贴”“我的批注”“行动计划”等环节,让学员都能够亲身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培训落地落实。
菜单式构建课程,以产定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对象年龄跨度大、文化程度差异大、职业背景更复杂。鉴于此,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实操技能、职业愿景等基础上,坚持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科学编制人才培养实施细则,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基础理论知识、种养循环、农产品加工检测、农业休闲观光、农村电子商务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课程菜单。“农民想学什么,学校就安排什么”,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强。
专业课堂移村口,以时定课。学校结合农民的实际特点,为满足学生学习并兼顾生产的现实要求,学校还依据农事,采用集中与分散教学、农忙与农闲教学、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农闲季节以理论教学为主,农忙季节以生产实践教学为主,按季节循环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
构建培训生态圈,以用定师。扎根乡村是否能“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关键在教学,核心是教师。除了校内聘任教师,学校还将农技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编入师资库,“教师—学员—师傅”互聘互教,构建开放的培训生态圈,让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无缝衔接。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师每学期至少送教下乡3—4次,开展现场教学,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作者 | 谢庆勇 胡尹莎 叶南林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