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在过去4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多种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为根本的一个因素是市场化改革。市场以价格为准绳,调动了各种因素的积极性,并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激发出了巨大的经济活力。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市场的作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国内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止,国外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识也没有达成一致。可以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一个值得深入辨析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永生教授的新书《市场经济与统一大市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其他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识认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
1978年,我国的GDP为3678.7亿元,2021年则达到了114.37万亿元,1978年GDP仅为2021年的零头。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是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那么,我国是如何取得这样辉煌的经济发展成绩的?
林永生在书中大致列出了国外学界对我国经济增长原因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或说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争驱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谜底在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效率提升;三是我国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和基本制度下,我国能够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有效作用相结合。
当然,上述三种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每种观点都在特定方面描述了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若进一步追溯就会发现,第三种观点更为全面,市场经济是基础,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才会引发竞争、激活经济主体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结果。国内的多数学者也基本上认同这种观点。
大体来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以下几种作用:一是纠正市场失灵,如负外部性、不平等加剧等;二是加强宏观调控,降低经济周期性波动;三是优化经济治理,世界银行认为,良好的治理是让市场更有效的国家制度供给的能力。当然,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持续演进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都在动态调整之中,如何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平衡是各经济体孜孜以求的目标。
国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认定
作为一个超大型开放经济体,我国与其他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定在彼此经济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地位成为突出问题,主要源自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WTO),GATT/WTO成员对进口自某特定国家的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便确定价格可比性,从而计算被调查国产品的倾销或补贴额度。2001年我国加入WTO签订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首次提及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了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但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不承认。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应在我国加入WTO15周年后停止对于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然而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依然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并频频借这个问题发难。当然,这里有我国市场经济与西方眼中市场经济不完全契合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在发挥作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更趋复杂,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戒备和敌意更浓,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掺杂了政治考量。
展开全文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则要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清晰地传递出去。作者认为,对于部分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曲解,我们应该明确地解释,并对故意刁难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回击。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
任何经济制度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如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统制经济等。从这个角度看,观察市场经济的一个切入点,是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与什么社会制度相结合,而不是透过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来扭曲地分析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
为了展现我国市场化改革进展,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所编制的市场化指数,该指数由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金融参数合理化5个大指标,政府消费占GDP比重等36个子指标构成,结果显示,从1978年以来市场化指数逐渐提高,表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上升,市场化改革效果显著。
市场化改革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关注的问题,林永生在书中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场良好运作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未来需要关注司法和执法层面,加强司法公正,严格执法,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但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规模更大、数量更多,这也导致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其他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问题尤为关切。例如,GATT/WTO明确关注我国对国有企业的补贴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稳步实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引领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提高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未来,我国国有企业运行需要更加市场化,与民营企业实现“竞争中性”,即民营和国有一视同仁,加强市场约束,激发国有企业内生活力。
三是规划体系与产业政策。发达国家也存在规划和产业政策,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不等于计划经济,关键在于规划和产业政策实施的程度,即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否干扰了市场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的产业政策更加强调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未来,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我国需要将规划和产业政策相关情况更加清晰明确地传导给其他经济体,避免引起误解和摩擦。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迫切要求
市场经济注重效率,如果存在条块分割、规则不一,势必会影响市场有效运行。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高标准、统一的大市场会使商品、要素实现更加有效的分配和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活力,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有30多个省市区,一些规模较大省份的经济体量与国外一些小型经济体相当,每个省份的行政、地理边界似乎也影响了经济边界,经济标准和规则有很大差异,存在一些影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和痛点需要疏通。在疫情冲击、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国内的经济活力和韧性,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总之,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对于市场经济我们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使其更好地运行,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