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确运用和规范引导资本,使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更好地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服务于共同富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的高质量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本的本质及运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财富及其社会关系。实现自我增值是资本固有的属性和存在目的。资本在运作过程中贪婪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属性和趋势就是“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顾自身扩张的资本以大量吮吸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由此导致各种危机,使资本动力作用不可持续。由此可以看出资本具有两重性。资本推动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作用和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资本的两重性及其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对待资本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资本的两重性和矛盾性进一步显现。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伴随着对资本的认识运用过程,从排斥、摒弃资本到运用资本,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市场的资本配置作用被放在一个更坚实的理论认知和制度设计的层面上,资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九大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当前世界格局和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国家间的战略博弈全面加剧,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本质,要认识到资本逻辑的利己、对抗和扩张的特质,才能洞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源,进而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才能在变局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主动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能力驾驭资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的引导和规范能力。社会主义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而来到世间。然而,社会主义率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现实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答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通过市场经济,对“资本逻辑”的驾驭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对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资本的两重性即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新的特点。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形式主要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等。其中国家和集体占有的资本是社会主义资本的主体;私人资本是社会主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资本的本质特征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有本质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治理的重点:持续推进公有资本逻辑的建构和发展,确保公有制经济在质上有控制力并提升效率和效益,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引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要既着力预防和遏制私有资本逻辑泛滥造成的负面效应,又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活力,充分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的运行趋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为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目标,选择了重新引入资本,为避免资本无序扩张,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就是让资本在法制框架下科学发展,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利用资本逻辑积极效应的同时,限制其消极效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马克思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之际,更进一步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由此看出,资本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驾驭资本、超越资本,充分运用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避免负面因素,使资本能为新发展阶段的目标服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要不断探索利用资本在发展生产力时蕴含的巨大作用,同时系统地做好规范引导工作,使资本服务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央财经大学/杨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