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报 货币政策 发力 复苏 协同

促经济复苏需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 社会科学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5 12:18:03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促经济复苏需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 社会科学报

点击 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聚焦两会

【编者按】 民之所盼,我之所呼。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新征程如何开新局,全国两会将为中国这艘大船标明航向。

当前,中国经济转暖,如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等话题,受到代表委员高度关注。

原文 :《促经济复苏需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图片 |网络

展开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统筹当前与长远的系统观念出发,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稳增长,为高质量发展这一中长期的首要任务提供基础和支撑。2023年的经济要进一步复苏,财政货币政策需充分发力。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财政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宏观政策如何形成合力,是当前各项政策协调中的一个重点。

财政货币政策效果边际递减。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近年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效果都在边际递减。财政货币政策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策实施的条件在快速变化,即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也在改变。需要以财政货币政策之“药”治经济下滑、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之“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取决于政府,而“提效”主要取决于当前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这就涉及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体制条件。政府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市场主体要配合且有反应。当前经济的核心问题还是预期转弱,没有实现根本扭转。从民营企业投资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投资的占比,原来超过60%,现在下滑到55%。

这种情况下,我们依靠政府发力,用财政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复苏,有可能导致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更多地去替代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这意味着在资源配置中,政府要发挥更大作用。只有政府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其中隐藏着一个风险,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能削弱。经济增速事关我国“十四五”规划、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充分估计在追求预期经济增长目标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理顺“政策”与“改革”的关系。财政货币政策要协同发力,支持经济复苏,就必须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这个前提被削弱,则市场的内生动力不足,不能仅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更多要靠改革举措。改革是经济内生动力的保障,特别是国有、民营经济要有动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毫无疑问,要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在财政货币政策加力提效的同时如何在改革上发力,让“改革举措”与“政策措施”协同就变得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改革的加力提效应当被放在首位,作为前置条件,政策的协同加力提效被放在后面。改革和政策二者协同,从眼前和长远来看,效果可能会更好。当前市场经济内生的动力减弱,关键还是要从改革入手。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可以针对财政货币政策的体制基础发力,进一步疏通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也在递减,意味着财政政策的体制基础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应当把现存的体制基础问题解决好。首先要健全财政政策传导所依靠的财政体制、预算制度,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所依靠的资本市场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财政货币政策传导的共同体制基础是市场制度,特别是金融市场制度。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关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关键是资本、资金,这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是激活现代经济核心的关键之举。

上述这些体制基础的问题解决,必须和现有宏观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就政策论政策,更不能用短期政策替代制度性安排。这是当前政策要发力时,需要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增强经济复苏动能需要改革再出发,重振市场信心,实质性的改革是最有效的,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快速发展,这个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了这一点。下一步,要梳理近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把其转化成长期的制度,这有利于社会预期的改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4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关注 |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精准提升效能?

2023,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