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新 农人 返乡 农业发展 推动

超1000万新农人返乡入乡,如何推动农业发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5 04:06:03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来自35斗微信公众号,作者胡小凤。

从雨城雅安出发,驱车穿越全长超10公里的泥巴山隧道,就来到了汉源县。

泥巴山隧道横穿大相岭,是著名的气候分水岭,两边自然条件迥然不同。隧道进口处还是阴雨绵绵,一出隧道便换了一片天地,蓝天白云,艳阳高照,视野也随之打开。

“花海果香,阳光汉源”,此言不虚。道路两旁,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车厘子树。

“最美的时候,是春天车厘子花开的季节,到时候一定要来看满山花海。”极农科技创始人姜继东介绍道,我们此行,是要去汉源县拜访新农人代表袁姐和强哥夫妇。

汉源年均日照时数达1450小时,是“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甜樱桃产业基地”,有着西部花果第一县的美誉,还是中国花椒第一县,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产品种类丰富。汉源有9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甚至可以说是“靠农业撑起了一个地方的经济”。

(汉源宣传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这也吸引了很多像袁姐和强哥这样的新农人,回到或者来到汉源,发展农业。

放眼全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1000万,这群人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从袁姐和强哥返乡在汉源创业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新农人群体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发展经验,潜移默化影响着本地小农户的种植经营理念。

一、种出风味车厘子,把汉源农产品推广到全世界

袁姐和强哥返乡之前,在东莞经营着一家效益还不错的电脑店。

决定返乡,是强哥父亲在管理家里樱桃果园时,重重摔下了果树,躺在床上不能挪动。强哥带着袁姐和女儿回到汉源,接下了父辈们辛勤耕耘过的土地,学习尝试种植管理果园。

展开全文

这一回,就是十年。

十年时间,随着高速公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汉源农产品正在被外面的世界了解:汉源花椒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驰名商标,并在2019年进入了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汉源盛产的车厘子、小樱桃、枇杷、桃花李、半边红、五月脆、糖心苹果、黄果柑、金花梨、甘泉、蒜苔、核桃、芸豆以及盐菜、皇木腊肉、坛坛肉、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汉源还于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汉源农产品 部分)

农业大县崛起,强哥家里的果园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种植技术日益改良精进,车厘子种植规模超30亩。

初回农村强哥对于车厘子种植和果园管理并无经验,但他并没有延续父辈们传统凭经验种植的方式,而是去到了河南、北京、山东等地学习种植技术,了解车厘子与樱桃的不同、有哪些新品种。目前,在强哥的果园里,尝试种植的车厘子品种就有40多个。

袁姐回忆,在刚回来的前几年,每年基本没有收入,我们首先将车厘子树进行了矮化,爷爷就是因为树太高而摔下来,“上一辈总觉得树越高,结果就越多,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自动喷洒装置)

把树干矮化之后,强哥开始在地里投资,安装了自动喷洒和打药装置,学习合理用肥用药。以前好的车厘子都是国外进口的,强哥想种出能反向出口全世界的好产品,这几年他坚持生态种植,积累了很多心得:

“不求数量,每棵树只留6-7根树干,让它们呈60度张开怀抱一样,向上生长。”

“不打除草剂,种上一些益草,比如虞美人的草种子,对土壤好,开花很美。”

“春天自己熬制石硫合剂喷洒,天然防治虫害。果子长出来,全部套袋,进一步用物理方式防治鸟啄和虫害。”

“基本使用农家肥,买天然羊粪来试过,效果也很好。”

强哥是默默专研种植技术的首席技术官,袁姐则是负责推广宣传的首席品牌官。除了自己家里种植的生态水果,袁姐还联合周边农户,每年上山跑园子,从种植历史、种植方式、管理标准、果品标准等维度逐一筛选,把好产品介绍给真正需要的消费者。

(袁姐摘樱桃)

“我作为一个新农人,不可能只卖自己家的货,那就没有什么带头作用了,汉源每个月都有特色农产品出来,我要把这些农产品推广出去。”为了增加销售,袁姐积极尝试极农、抖音、快团团、朋友圈等渠道,通过与极农合作、抖音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拓宽渠道。

几经摸索,家里的种植和卖货模式已经走上正轨,2022年迎来了丰收的一年,袁姐组织小农 135户,这些小农种植面积 558亩,总产值 1000多万元,袁姐家的产值也达200万。

二、为什么选择了最苦的农业?土地不会辜负你

聊起回到汉源发展生态农业的经历,袁姐称之为一波三折,踩了不少坑。

为了找到好货源,袁姐经常进村上山,四处奔波,但一开始苦于没有正确引导,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路上,最后还没有收获。

曾经有人告诉袁姐一个可以找到货源的大概地址,她跟着导航开车找了两天都没找对位置,有一天从下午1点钟一直开车找到晚上8点钟,下车的时候双腿打颤。

“那种毫无目的、没有希望的奔波,让你很累很焦灼。”与大多数新农人带着情怀和热爱返乡入乡不同,袁姐坦言,当初的选择更有点迫不得已、子承父业的味道。

(袁姐在路上的随拍风景)

“我们一开始回到农村,并没有完全安下心来。当时我们正是该奋斗的年龄,但农村机会很少,做农业也真的很辛苦。”

刚回来的时候,袁姐穿着高跟鞋和碎花裙去干农活,为了防晒,还用帽子和围巾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整张脸只留一双眼睛在外面。袁姐说道,那时村里人都说我是文艺女青年,现在聊起来也依然觉得好笑。回想起18年前初识强哥的场景,袁姐感叹,曾经也是斯斯文文的小鲜肉一枚,现在变成了中年大叔。

(强哥前后对比照片)

或许,从袁姐和强哥十年的变化可以看到做农业的艰辛。袁姐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挣钱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要选择最苦的农业?

一些新农人带着热血入乡创业,如果不行可以离开,还有很多其他选择,而对于强哥和袁姐而言,这就是她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养家糊口的工具,没有后路可以撤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姐和强哥也在这份事业中找到了热爱和个人成就感: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土地从来不会辜负你。

“把东西种出来,从光秃秃的,到来年长叶子、开花、结果,见证果子从一小点到成熟,客户吃了说好吃,我就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地对你是有回馈的,你就会真正投入。”

虽然看起来袁姐局限在汉源这个小地方,但实际上他们的视野并不局限,通过各种工会和活动,跟外边接触很多,也经常去到北京上海出差学习,视野反而更加开阔。

在农村,一天其实可以有很多空闲时间,很多人白天干完活,晚上去喝酒打牌是常见的现象。袁姐“不喜欢打麻将,也不喜欢跟人家长里短”,经常鼓励强哥,“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些年两人共同经历了从一个打工人到当老板的心态转变。

袁姐认为,要做成一件事关键是态度和观念变化。“我以前不会下五子棋,老公把我教会之后,就再也不是我的对手。”所以她也更加坚信:什么事情就算你不会,只要用心去学习、去做,就能做好,不用心、观念不转变,别人跟你说100遍、1000遍都没用。

三、一些变化已然发生,更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

袁姐和强哥这种开放、积极尝试和学习的心态处处有所体现。

比如他们是村里最早做一件代发的人,会在比较清闲的时候抖音尝试直播带货、拍短视频传播,经常飞到全国各地学习种植技术和理念,追求健康坚持生态种植。

或许这些操作在很多坐在写字楼里的人眼里司空见惯。但是我们不妨转换视角,在广袤的农村,传统小农户很少去尝试,他们更多依靠父辈的经验,靠天吃饭,非常被动。

这也正是超1000万新农人群体入乡返乡的重要意义所在,带来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2.3亿小农户。

袁姐观察,在他们的带动下,周围的农户已经发生一些变化。以前一条街上的车厘子种植户,只追求数量和个头,不追求硬度和口感,脱离市场需求。这些年随着电商的兴起,农户开始直面市场对品质的要求,学习强哥的生态种植,销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在汉源,只要你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就不会贫穷,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袁姐说道,往往镇上的人需要给农民打工获得报酬,村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里、回到家乡。

这些转变,都让袁姐更加坚定做生态农业的初心:以新农人代表身份,把汉源的农产品推广出去。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