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鱼说】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从影片开始被拧开的龙头,到影片最后漫溯到整个城市的汩汩流水。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有诸多压抑,但又被充分代入其中。
这部去年六月在上海电影节首映,今年五月在线上公映的《春潮》,豆瓣上的评分并不太高——只有7.2分。可能大部分人都对影片中漫长而晦涩的隐喻,以及令人不知所以的奇幻梦境频频摇头。
但就我看来,影片内过于真实的中国式家庭关系,三代女人之间的争执与温情,疼痛和柔软,仍让我为之落泪。
借助豆瓣网友在影评中写到的一句话吧。“我很羡慕所有给这部电影打低分的人。”
因为他们何其有幸,没有看到过许许多多个在吵吵闹闹和互相诋毁中,畸形生长的家庭。
纪明岚:时代与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她年轻时是个美人儿。留长长的辫子,穿大红的衣裳。
在老朋友眼中,她一个南方姑娘,能够为了与丈夫之间的爱情,远嫁东北。虽然后来婚姻破裂,但隔了近半个世纪,仍有人羡慕她当初的勇气。
只有她自己知道,当初选择这个男人的原因,是为了脱离农村,获得城市户口。婚后的她,完全生活在原生家庭的不断索取,和男人对婚姻不忠诚的挣扎中。
她的日子过得有多苦呢?
为了堵住娘家母亲喋喋不休的嘴,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她省下自己的口粮寄给母亲,还被质问“为什么不寄钱回来”。
她饿着肚子,把细粮留给丈夫和女儿,还要忍受丈夫在公共场合暴露身体、在菜场骚扰妇女、把小姐带回家还不给钱等“流氓”行径。
她恨透了这个自己当初为了城市户口而选择的男人,也被这些“无法与外人道”的痛苦压得喘不过气来。
展开全文
于是,她拉着尚且年幼的女儿,一遍遍写着检举信,一次次提出分手申请。
但哪怕最终成功与这个男人脱离了关系,这仍是她心里长长的一根刺。
晚年的她,在外是雷厉风行的社区主任,在家却与女儿的关系剑拔弩张。甚至经常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喋喋不休抱怨,说出一些并不适合幼小孩子听的话来。
“要不是因为你们,我早都出家了。”
当着外人的面,她毫不客气地痛斥沉默的女儿和幼小的外孙女,将她们视为自己人生的“累赘”。
她尤其恨着的,是她的女儿,这个与前夫同一个姓,流淌着前夫一半血液,也仍然爱着前夫的人。
在她看来,女儿的存在,仿佛是她前半生不幸的佐证。年近40岁却仍吃住在家,更是加深了她“牺牲”与“付出”的痛感。
所以,她才会无视女儿的隐私和诉求,烧毁女儿的旧物,撕扯女儿的伤疤,离间女儿和外孙女之间的感情。将自己对丈夫的恨,转移到这个流淌着前夫一半血液的女儿身上。
尽管她有一段黄昏恋情,那个男人也温柔体贴,但仍然无法抹平她性格当中根深蒂固的偏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她不仅是与前夫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更是整个时代,和过分压抑的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郭建波:沉默抵抗与报复性惩罚下的压抑人生
她从小就被母亲教育:“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母亲禁止她与父亲单独相处,拉着她向上级一起检举父亲,最终父母分手。
可在她年幼的记忆里,父亲却是那个温柔仁慈,对她极尽宠爱的男人。
他带她去动物园,给她扎玩具、做风筝,教她骑自行车,在她第一次来例假时,打了一盆热水帮她泡脚。
而在这些时刻,母亲却往往是缺席的。她沉浸在夫妻之间漫长的争斗中,忽略了正在成长中的女儿的需求。
所以她始终不肯相信母亲对父亲的控诉,纠结在上一辈关系的撕扯当中,也将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扭曲到面目全非。
她不肯结婚,生下了不知父亲为谁的女儿。
当那个有钱有势的相亲对象坐在母亲面前,听母亲那些口是心非的别扭夸奖时,她在一旁,发了无数条搅黄婚事的短信,并在对方逃走后得意地笑。
她流连在不同男人的床笫之间,用放纵的露水情缘发泄着自己的欲望。
却在面对母亲尖酸刻薄的谩说时始终沉默,拔掉厨房水管,将烟头按到饺子皮上。
即便愤怒到了极点,也不过是用手去抓一只仙人球。她避免与母亲发生正面冲突,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母亲的强权。
但在她的梦中,母亲既是年轻时一袭红衣的少女,未受过生活的毒打和折磨;又是一只垂死挣扎的黑羊,在强权的绑架之下无处可逃,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走。
她不愿让女儿重复自己的人生,所以在发现自己怀孕后想要打掉她。
但这个孩子还是来到了世界上,在母亲的插手和干预下,她错过了女儿最宝贵的童年。
像是一场命运的轮回。她被自己的母亲养大,父亲的形象在母亲的言语丑化下逐渐模糊。
而女儿也同样被自己的母亲养大,并在一次争执中,戳穿了那个“你爸爸出车祸去世”的谎言。
她想竭尽全力对女儿好,却从女儿的抱怨中发现,自己反而连母亲都不如。
在母亲的病榻前,她与母亲的关系才似乎得到了和解。她给母亲铺床,擦身,依偎在母亲肩头,也终于说出了那些一直憋在内心深处的话。
她回忆了关于母亲的一切,控诉母亲“占有了太多”。但她也明白,很多关系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也终于卸下避免争吵的枷锁,承认自己的自甘堕落,就是想对母亲进行报复。
可即便她故意逆着母亲的期望前行,却仍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母亲诅咒的怪圈。
贫穷,孤独,孤儿寡母,疾病缠身。这是郭建波的生活,也是她始终拧巴又紧绷的状态。
郭婉婷:失去童年后,她承受了太多
这个女孩,是整部电影压抑底色当中,唯一能够使观众获得片刻喘息和欢笑的亮色。
她妙语连珠,童言无忌。既敢于正面质疑姥姥喋喋不休对自己前夫的抱怨,也会在姥姥和母亲发生争执时,巧妙周旋,察言观色,推着自己的母亲说:“你快走吧,你俩八字不合。”
她能够去倾听母亲的难处,也能够理解姥姥的暴怒。用“我好像听见你们在叫我起床”的借口,在两个大人争吵的夹缝当中,盖上一块相对体面的遮羞布。
在校园里,她也是老师心目中的“学霸”,她有资格代表班级参加演讲比赛,也愿意和不招人喜欢,汉语也说不利索的朝鲜族小姑娘做朋友。
可她毕竟还是个孩子。
当姥姥泄愤说出:“你没有爸爸,你在你妈肚子里三个月的时候,她就不想要你”时,婉婷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她对母亲的了解太少,脑海中也几乎没有关于母亲的回忆。直到那个被姥姥赶出家门的夜里,她才第一次走进了母亲的生活。
她珍惜每一个与母亲相处的瞬间:去动物园看长颈鹿,探访母亲的童年。但即便如此,当她在母亲一片黢黑的宿舍里,怎么都找不到对方的影子时。她也会咬牙切齿地唤着母亲的全名,控诉她:“你连我姥姥都不如!”
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的父亲唱歌跳舞哄着自己的女儿,婉婷满眼都是羡慕。
哪怕朋友学习不好,家境清贫,可她有着幸福的家,和把她捧在手心里的爸爸妈妈。
过早承受了上一辈人之间的不和,让婉婷小小年纪就变成了大人。
她在所有人面前扮演着开心果的角色,但她上学时偷偷捏扁的小面包,和小心翼翼埋进土里的观音,都是她不动声色的反抗,和内心压抑的自然流露。
不知这个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女孩,在未来,会不会与她的母亲和姥姥一样,跌入逃无可逃的宿命。
潮水:释放、解脱和流淌
影片最后,一滩不知从哪儿来的水,悄悄蔓延到城市的每一片土地。
它漫过郭建波释放情欲的床脚,波及纪明岚昏迷不醒的病房,指引郭婉婷在学校表演前离开会场,将身体浸入水深处,卸下自己“讨好型人格”的伪装。
这奔涌的春潮,是片中三代女人的象征。
它既柔软,又有着摧毁一切的力量。
它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
就这样缓慢却坚决地,包围你,淹没你,吞噬你。
或许,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并不想建构一个和解式的大团圆结局。
但作为观影者,我却读懂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下,女人的挣扎和坚韧,和女人的无助与力量。
在家庭的囚笼里,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但她们总要找到一种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平衡的手段,来支撑自己活下去。
至于这种活法是好还是坏,是否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只能留在身后,交由潮水来评价了。
【作者简介】北鱼,文学硕士,海外教育工作者。认真写文,愿煮字为药,疗愈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