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江红 壮怀激烈 扬州 走入 元素

《满江红》热映,扬州“岳飞元素”受关注,记者走入其中感受“壮怀激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4 13:17:03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影片《满江红》热映,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紫牛新闻记者在扬州采访了解到,扬州的“岳飞元素”颇多,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抗金留下的屐痕,还有相关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兔年新春,这些“岳飞元素”,受到市民游客的关注。记者走入其中,感受“壮怀激烈”。

岳飞纪念碑

市区旌忠寺:传说在此疗伤一年

仁丰里,隶属核心城区广陵区汶河街道,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此的旌忠寺香烟袅袅、钟声阵阵,岳王殿前一尊“岳母刺字”铜像令人震憾。记者看到,岳王殿大殿正面,是一座岳飞坐像,背后为鼎鼎有名的《满江红》。四面墙上为四幅彩绘,分别表现了“岳母刺字”“北伐中原”“大战金兵”“风波亭”的情境,刻画了岳飞的壮怀人生和爱国情怀。

朝向仁丰里街巷的围墙上,为岳飞故事连环画,不少市民游客停下脚步,仔细观看,了解古寺与英雄的交集。

旌忠寺方丈传智法师告诉记者,旌忠寺始建于南宋咸淳间(1265年-1273年),初名“寂照院”。时蒙元与赵宋两朝军队在长江以北一带交战,宋军常常失利。宋朝以抗金英雄岳飞为榜样,号召南宋军民奋战抗元,便于战略要地的扬州奉祀岳飞神像在寂照院内,并赐名“旌忠寺”。元至明景泰年间,均曾重修。传说岳飞与金人金兀术在兴化乌巾荡大战,岳飞身受重伤,被送至旌忠寺,受当时的住持搭救,在旌忠寺中养伤一年,伤愈离开。

展开全文

寺院刻字

高邮三垛:抗击金兵三战三捷

站在高邮三垛河大桥上,三垛古镇清晰可见。战马嘶鸣、兵将厮杀,遥远的古战场仿佛再现里下河旷野。

三垛北宋时建镇,据称起先这里有练习射箭的三个垛子,后来叫三墩、三垛。三垛镇从它被命名起,就与战争有关。这片热土,在南宋历经过战火的洗礼。岳飞于建炎四年(1130年)率兵保卫承州(今高邮),援救楚州(今淮安)。在三垛一个月内和金兵三次交锋,三战三捷。三垛人为纪念他,于1991年在三垛镇的街头,竖立起一座岳飞抗金纪念碑。塑像底座高5.5米,上为岳飞全身像,高3.5米。岳飞头戴盔甲,身着戎装,手扶宝剑,北望中原,眉宇间透露出英武之气,眼睛似能射出令金兵心惊胆寒的光亮,神情尽显收复河山的决心和气概。

精忠报国

江都嘶马:战马嘶鸣鼓角铮鸣

打开江都的老地图,在江都与泰兴交界处,会发现一些地名之间多有关联,似与军事密切相关。如泰州口岸的王官营、汤官营、吉官营;江都大桥的嘶马、马场、大洗马沟、小洗马沟,大烟墩、小烟墩、烟囱口等。打开尘封的史籍可以发现,这一片地域,曾经是岳飞抗击金兵的战场。

地方史专家告诉记者,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后,岳飞于建炎四年(1130年)在常州一带与金兵四次交锋,连战连捷。主帅金兀术见势不妙,取道建康(今南京)逃窜江北,驻兵六合。此时,驻守在山东潍州一带的金军监军完颜昌,南下攻陷了楚州(今淮安),企图一鼓作气从通(南通)泰(泰州)一带南渡。岳飞在宰相范宗伊的推荐下,被任命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高宗诏令他:“能战则战,能守则守;如皆不可,则暂退江阴军沙上(今靖江,时为江中沙洲),伺机拦击。”

据了解,后人缅怀岳飞抗金的战绩,这场战斗中的一些遗址遗迹,在百姓中心口相传,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比如:岳飞策马指挥战斗的郭家庄,取名带有战斗气息的“嘶马”;岳飞部将王贵、汤怀、吉青在柴墟境内的兵营,被分别叫做“王官营”“汤官营”吉官营”;岳军停泊船只、饲养战马、放马饮马、埋锅造饭、传递烽火的地方,也分别被取名为“船窝”(今太字村朱家巷)、“马场”(今马场村)、“洗马沟”(今新塘村境内)、“烟墩”(今新塘村南)、“烟囱口”(已坍入江中)。因10万金兵未能越过沙洼一步,人们又把那里称为“铁门槛”,当地群众至今流传着“沙飞马嘶人又喊,金兵不过铁门槛”的民谣。

嘶马雕塑

城郊“帽儿墩”:军帽落地化为土堆

位于扬州城北郊的“帽儿墩”,传说是岳飞的帽子变成的。记者来到扬子江北路和朱塘路交汇处,在当地历史爱好者陆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处遗址。“帽儿墩遗址”南侧新建了一座过街天桥,站在天桥上,可以将遗址一览无余。这座土墩分两层,下层扁平,上层高耸,中间有几株银杏、柏树。从外形上看,很像《水浒传》里林冲戴的帽子“范阳笠”,颇有宋代风格。

“小时候,我们老师就讲过这个故事。说岳爷爷与金兀术进行了一场大战,岳爷爷身受重伤,引兵退到了朱塘村附近。这时金兵追了上来,气势汹汹,岳爷爷正焦急时,他的帽子被风刮落在地,变成了一座土堆,成为天然屏障。岳爷爷等人躲在了土堆后面,躲过一劫。后来,他在旌忠寺养伤,伤好后又带兵和金兵作战。后人就给这座土墩起名‘帽儿墩’。”陆先生说,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扬州评话《岳飞传》,提到家乡的“帽儿墩”,大家都引以为豪。

帽儿墩

据考古发现,帽儿墩为汉代墓葬,封土底部呈‘方中’状,南北70多米、东西60多米,其上为圆锥形封土墩,高度10.5米,系人工夯筑而成。2016年,“帽儿墩”入选历史地名保护名录。通讯员 姜涛 刘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