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刺梨管护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刺梨管护到位,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初好)邀请六盘水市水城区林业局技术人员到水城区野钟乡刺梨种植基地指导农户开展刺梨管护工作,确保刺梨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贵州初好让“水城刺梨”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成为“土特产”家族中“拿手好物”,展现新时代企业风采。
写好“土特产”文章,贵州初好从三方面入手。“土”有根,依靠一方水土,靠山吃山唱山歌;“特”有品,内外兼修增“颜”提“质”,打造品牌;“产”有链,延长产业链、做强富民链、打造发展链,融合发展换来“金效益”。
“土”有宝 绿水青山育“金果”
六盘水市水城区境内野生刺梨资源丰富,2015年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称号。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根在农民、根在文化。这些年来,水城区一直致力于刺梨产业的培育,助力乡村振兴新飞跃。
北盘江大峡谷,贵州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峡谷之一。
谷内,高差千余米的悬崖与陡峭的山峰对峙,如劈似削……村民蒋成扣家就住在崖边乌蒙大地缝边上的村子——水城区营盘乡罗多村。
“刺梨浑身都是宝,它的根、叶子、果实都有经济价值,它可以在贫瘠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即便是在山路、陡坡,也能恣意生长。”蒋成扣说,前些年,他家种了5亩左右的刺梨,现全部挂果,每年都赚取“真金白银”。
“只要管护得好的话,一亩刺梨基本上能采摘近3000斤刺梨鲜果。这几亩刺梨,每年都给我们家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蒋成扣说,依靠刺梨产业,这些年家中生活发生翻天变化,他家修建了新房,购买了不少家用电器。
刺梨,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种起来富人,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2015年,水城区精准选择刺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把山地特色农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
展开全文
刺梨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水城区这样做——
农户闻令而动,立足海拔高差大、石漠化严重的实际,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机遇,以科技为支持,向山要地、向荒要地,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性强、生态效益好、市场前景可观的刺梨产业作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
根据产业布局情况,将产业划分为不同示范片区,建立产业示范片区党支部,把党员培养成产业能手、种植能手、经营能手,把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将村干部、技术能手、土专家等组织起来,发挥党支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按照“一乡一园、一村一点”标准打造9个核心刺梨产业示范园(点),通过打造示范园(点),辐射片区带动农户按照示范标准开展抚育管护工作,以点带面,以面带园,全面提高各乡镇刺梨管护水平,实现刺梨产业快速发展。
推动“农产品变工业品、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贵州初好围绕“不忘初心,一路向好”发展理念,落实“联农、带农、富农、强农”工作要求,以16万农户为主体,广大党员通过“手把手”“传帮带”引领带动,传授管护培育、除草剪枝、疏花疏果、采摘筛选等技术,建立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
历经数载接续发力,如今,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已达40.3万亩,16.2万农民从中受益。
“特”有品 内外兼修提“颜质”
深挖“特”优势,既要立足生态条件,也要突出地域特点。刺梨产业是水城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成功范例。
“田评香稻久,路摘刺梨频”,由于刺梨对日照等要求极为特殊,全球范围内最佳产地只有中国的云贵地区,“黔属其有,越境不生”的古谚,说的便是刺梨。并且由于这种极强的地域性分布状态,刺梨长久以来都不为人所知。
曾有研究发现,野生刺梨果实的维C含量在每100克刺梨果肉中可达1980毫克至3750毫克,远远高于其他果蔬,谁把它“吃透”,终身受益。
为让刺梨这种珍果走出大山,走出贵州,走向全国,2018年,贵州初好落户水城区,建设年可压榨12万吨鲜果加工厂,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生产线。
抓住全省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的契机,按照“贵州刺梨”评价通则及系列产品标准,贵州初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内外兼修增“颜”提“质”,深挖刺梨“特”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水城刺梨实现了“土味”变身。
质量,是贵州初好的“生命线”之一,事关初好发展的根基,事关初好事业能不能走得稳、走得远。对以质量立身的初好而言,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守住质量这条“生命线”,树立“大质量”意识,做好产品、服务、环境等各个领域的质量。发扬工匠精神,与中科院地化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建设“教授工作站”等,仅2022年就完成6款新品配方,申报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获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守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以“一流企业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升级完善。2022年,累计完成ISO9001、ISO22000续展,HACCP体系(新增完成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GLOBALGAP(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参与编制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企业标准1项。
守住质量这条“生命线”,通过对口服液灌装机改造、锅炉改造、保健品生产车间改造等多措并举,优化了生产流程释放规模效应。2022年,订单完成率100%,产品收获率综合稳定在85%以上,压榨鲜果14802.6吨,压榨出汁率提升至65%,较上年直接提升5个百分点,“初好原汁”获行业市场的坚定认可。
“始于颜值,忠于品质”,贵州初好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前景”“好品牌”,把刺梨产业打造成乡村富民产业。不少人第一次接触初好刺梨产品就成了妥妥的“铁粉”,称赞道:“初好的‘成熟’,已成为贵州对外的又一张农产品‘名片’。初见,即是永恒!”
山地变绿海,绿海是“钱庄”。种植刺梨,带来的经济、景观、生态效益,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贵州初好正充分挖掘“特”的潜力,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融合发展的好“丰”景。
“产”有链 走出大山见“世面”
走进水城经开区辖内的贵州初好生产车间,只见自动化生产线忙个不停,杀菌、罐装……经过10多道工序后,原汁等产品源源不断通过传送带抵达包装车间,又通过物流输送到全国各地,让人感受到了“农”字号的勃勃生机。
在贵州初好看来,只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挖多元价值,才能把特色产业的“小买卖”做成“大生意”。深谙此道,诞生于脱贫攻坚,茁壮于农业现代化,初好借梯登高,将一颗刺梨“吃干榨净”,走新路、开新局、创一流。
在刺梨产地,贵州初好践行初心使命,按照应收尽收、应收快收、即收即榨三个原则上门,以3元/斤的全省最高保底收购单价向老百姓收购刺梨鲜果,且这个“良心价”延续了好几年。3元的价格,2022年累计收购鲜果14802.6吨。
2022年,通过鲜果收购直接带动农户获1480.26万元采摘务工费,直接兑现8881万元鲜果收购资金,实现分红资金53.5万元;带动初好公司季节性用工1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4000余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种植与加工是‘孪生兄弟’,老百姓在地里种出‘新滋味’,厂里赋予‘新身价’,缺一不可。”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品介绍,初好公司不仅“消化”了水城区出产的全部刺梨鲜果,还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生产出刺梨气泡水、刺梨原浆、初好口服液等多款产品,做精“原字号”“食字号”,通过延长刺梨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刺梨种植户增收致富。
深耕线上线下渠道,建立“直播+电商”的线上发展模式,通过建设“初好电商运营中心”及投放抖音等大型电商平台渠道,将“直播带货”与“线上覆盖”相结合,全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产品有了“好去处”,换取“真金白银”。
在全国华南市场等八大区域市场,贵州初好以爆款单品作为主攻方向、以点带面作为战略核心,把主打产品快速流入现有的高铁、高速及多家大型商超等线下渠道。同时,以重点布局国内一线城市,通过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纵深的战略方针,全方位发挥主打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助推全品类的销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初好成功承办了“527经销商联谊会”“715电商运营启动会”“818刺梨收购启动仪式”,参与“全球食品饮料论坛”“贵州刺梨健康中国行”等大型活动,让初好产品“走出大山见世面”,快速实现“黔货出山”。
贵州初好不断突破自我,从订单收购和深加工“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最终“落脚点”放在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的成功“软着陆”。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依托贵州刺梨大数据中心,解决供应端产品的资源问题,并且打通了数字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全链路,让一颗刺梨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历经5年,贵州初好坚持以“不忘初心,一路向好”的理念统揽全局,坚定不移贯彻企业“初心”文化。事实证明,贵州初好以刺梨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在“链”字上下功夫,展现全局多彩,让土特产换来“金效益”。
目前,贵州初好形成了线上平台全覆盖,高铁、高速引领覆盖全国的线下销售模式。截至目前,累计产值3.5亿元、累计完成销售额2.3亿元。未来,还要向“健字号”“妆字号”产品进军,在不同品类“赛道”打出初好风采。
【果农说】卖鲜果年赚5万元
春耕时节,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基地内,满山的刺梨树绿意盎然。2万亩的刺梨基地中,有20多亩属于村民徐天勇。迎着三月暖风,他正忙着刺梨树的管护:“主要是修枝、除草,看着每棵刺梨都发芽了,心里就很高兴。”
作为野钟乡野钟村最早一批大规模种植刺梨的村民,50多岁的徐天勇和刺梨的故事还得从2015年说起。野钟村山高坡陡,曾是省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0%,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646人,村民零散的种植玉米仅能饱腹。
不甘于贫困的徐天勇,将家里的20亩土地拿出来,全部种上刺梨。“既然政府决定了要通过种植刺梨带领群众致富,我们当然要相信这是一件‘靠谱’的事儿。”徐天勇回忆,起初村民们不太赞同,大家认为,刺梨山果是野生的,平时没有多少人喜欢吃,用于种植,多半是出力讨不到好处的事。
经过动员,越来越多的村民“后来者居上”,徐天勇也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加入刺梨种植的队伍。“从2020年到今年,我家盛挂的10亩刺梨,年收入4万元到5万元不等。”徐天勇说,待20亩全部盛挂后收入会更加可观。
几年时间,徐天勇就从种植刺梨的“门外汉”变“土专家”。他对刺梨不断“驯化”,种植的刺梨,色泽好、个头大,是贵州初好刺梨收购员的抢手货。
“以前的荒山荒坡,如今种上刺梨,推开门便可满眼看见绿色;种植刺梨,钱赚到了,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徐天勇说,依靠发展刺梨产业率先在村里摘掉贫困户“帽子”,近年来家里不仅购买了家电,还购买了轿车;小儿子外出打工,年薪8万元,并且花了18万元购买了第二辆轿车。
【科研人员说】让刺梨走进千家万户
“这款产品,是贵州初好与贵州习酒合作打造,具有促进酒精代谢,起到醒酒护肝作用。”3月5日,王欣颖正在和队友研发护肝口服液。
“90后”的王欣颖,是六盘水人,大学毕业后,学习生物技术专业的她通过贵州省人才博览会招聘回到家乡,进入贵州初好,从此和刺梨结缘。
“刚进入公司,那时候只有一款刺梨产品。”王欣颖说,刺梨营养价值高,富含维C、黄酮、SOD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可挖的“宝藏”多。
2019年6月,贵州初好决定成立刺梨产品研发实验室,实验室的器材、设备,小到一个试管的采购王欣颖都亲自参与,并牵头组成3人研发团队。
然而,因为团队成员离职等原因,团队才组建不到半年就解散了,产品研发也被迫中断,这给王欣颖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在公司领导的鼓励下,王欣颖决定重新出发,到各高校招聘研发人员,很快又组建了4人的研发团队。从刺梨基地到实验中心,从生产车间到销售市场,到处都是她忙碌的身影。在王欣颖的不懈努力下,研发工作逐渐走上正轨,2020年11月,团队研发的刺梨气泡饮上市,团队成员也逐渐扩充到12人。
“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王欣颖说,刺梨果的酸涩味较重,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为此,团队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发出不同功效的刺梨饮品。
“西南的消费者喜欢吃火锅,我们根据这个饮食特点结合刺梨的口感特性,研发了能够解辣解腻的刺梨饮品,北方的消费者饮食上偏甜,我们又对产品进行改良,研发了代糖刺梨饮品,帮助减少糖分摄入。”王欣颖说。
为刺梨产品提质增效,王欣颖带领研发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建科研实验室和“教授工作站”,深挖刺梨果内在动力。
这些年,王欣颖带领团队主导申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批“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022年贵州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定向重点项目”等,SOD口服液等10多款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刺梨是贵州的一个特色产品。”王欣颖说,团队将继续研发高营养附加值、品质高、质量好的标准化刺梨产品,让刺梨这个“贵州珍果”走进千家万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