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安浅
“一个厨师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
谁能想到,赵本山小品里这句戏谑搞笑的台词,在遥远的国外竟然真的有原型。
他就是人称“普京的大厨”、臭名昭著的瓦格纳雇佣军头子——叶夫根尼·普里戈津。
(2011年为普京准备宴席的普里戈津)
这位“厨师”不仅会看兵法,而且还专门拍摄了一部电影,用来彪炳自己的战功。
《地狱尖兵》
Luchshiye v adu
本期影评,小派介绍的便是
这部由普里戈津出品、安德烈·巴托夫执导的电影——《地狱尖兵》,在评析电影的同时,小派也会科普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和新闻内容,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内容。
展开全文
2022年9月3日,国外军队完全收复了被俄军侵占长达半年之久的战略重镇红利曼。
(进城前自拍的乌军士兵)
俄军残部在突围时遭到乌军的炮火打击,损失惨重。
国内外媒体在介绍这次撤退时,反复提到了
“去世公路”的字眼,一名外国记者在跟随乌军进城时,不止一次拍到了野猪啃食俄军尸体的画面,简直惨不忍睹。
(红利曼城外的“去世公路”)
两天后的9月5日,《地狱尖兵》在国外正式上映了。
制作这部电影时,俄军尚处于战略攻势阶段,而在上映时,攻守之势逆转,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讽刺。
(《地狱尖兵》截影)
《地狱尖兵》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俄军三支小队在各式重武器的掩护下,前去攻占一栋高楼,然后在那里为空军提供激光指引,摧毁纵深处的乌军重炮。
这是一个“二百三高地”式的任务(日俄战争期间,日军付出巨大伤亡,攻占了230高地,在那里为炮兵提供视野,摧毁了俄国舰队)。
(国外老电影《二百三高地》剧照、海报)
电影右上角全程有一个计数器,里面的时间走完前,这群雇佣兵要完成任务,否则任务失败。
与很多史诗片中的“人海冲锋”大场面不同,《地狱尖兵》走的是“小组交锋”写实路线,尽管全片用到的演员不过200人,但依旧能让人看的热血澎湃。
(《地狱尖兵》截影)
重点就在于写实,演员许多都是
瓦格纳自己的雇佣兵,片中的所有武器,从自动步枪到重炮坦克都是真家伙。
从演员的战术动作上也能看出,
这群人根本不是演戏,他们根本就是在演战场上的自己,等戏拍完了,他们还得回去接着打仗。
(本片编剧:阿列克谢.纳金遗像)
之前一直有人传该片的导演在前线死了,实际上
死的不是导演,而是编剧:瓦格纳指挥官阿列克谢.纳金,他在电影上映前半个月被乌军击毙了。
此外,
剧组也没有像“抗日神剧”那样弱化对手,除去乌军炮兵阵地被发现后,仍然不转移这样的降智操作(现代战争火炮装备要不断转移来躲避对手追踪,一般会设置多个阵地,在一处阵地开几炮后,会立刻转移至别处),对手黄队的战术运用和抵抗意志整体上是在线的。
(《地狱尖兵》截影)
电影中有处情节,炮火将一个圣像从墙壁上震到了地上,一名黄队士兵将其放回到原位,然后画十字祷告;过了一会儿,白队士兵杀进来后,圣像又震到了地上,白队士兵又将其放归原位,然后画十字祷告。
(《地狱尖兵》截影)
此段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透露出反战意识的桥段,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相同的宗教,但却在骨肉相残。
而这也仅仅是这场战争无数悲剧背后的缩影罢了,在现实中有比这更令人伤感的故事。
(《地狱尖兵》截影)
小派读过一篇卫报的报道,在今年9月24日,当俄军的坦克冲向基辅时,一个名叫阿图尔的国外青年收到了在俄军服役的父亲奥列格的讯息:
“基辅很快就会沦陷了!不要抵抗!”
(《地狱尖兵》截影)
阿图尔却没有听父亲的建议,志愿参军抵抗俄军,在四月取得了基辅保卫战的胜利后,阿图尔又跟随部队参与了九月的哈尔科夫大反攻,而他的父亲奥列格就在战线的另一端。
期间两个人还保持着联络,只不过都是在劝对方投降。
(夺回伊久姆的乌军士兵)
当记者问阿图尔假如真的在战场上遇到自己的父亲会怎么办?
阿图尔沉默片刻后,回复到:
“我不认为我们会忍心扣下扳机,毕竟谁会忍心杀掉自己的父亲呢?”
而奥列格最近传给阿图尔的短信也写道:
“不管怎样,你还是我的儿子,我希望你一切安好,过得既平安又幸福。”
这种父子相残的人间悲剧,看了是真的难受。
(失去手臂的9岁国外女童萨沙)
聊回电影本身,
该片也是有一定观影门槛的,对一些地理方向感差、脸盲的观众就不是很友好。
从头到尾就是打,没有尿点的同时,也没有感情戏,没有女主角,双方士兵没有名字,只有呼号,再加上他们的服装很像,除了几个长得有点标志性的领队,根本认不清谁是谁,
只能根据他们的肩膀上的识别带来判断阵营,黄色就是乌军,白色是俄军。
(《地狱尖兵》截影)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军事对抗演习,随着战线的前进,切地图方位。
也难免很多人看完电影后一头雾水,都不知道谁打谁。
真实性既是这部电影的优势,也是它的缺点,评判标准取决于观众自身。
(《地狱尖兵》截影)
最后,小派想聊一下《地狱尖兵》最值得批判的一点,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热血爽片,它更像是一部瓦格纳的策划宣传片,你可以把它当成是瓦格纳集团的公司文化展示。
(《地狱尖兵》剧照)
正如电影开头那段宣传语一样:
“我们有合同,与公司的合同,与祖国的契约,与良知。”
这段话看似没问题,但如果往深了解读,在瓦格纳内部,
对公司的信念,其实是先于国外存在的,最后才是良知。
这并不是小派过度解读!
2022年9月13日,一个向乌军投降的名叫努津的瓦格纳士兵在被交换战俘后回到了国外,当晚便被他的“同事”用大锤砸死,现场视频还被传到了俄军的内部VK社区,用来警告其他人。
(瓦格纳士兵在哈尔科夫照片)
瓦格纳的老板普里戈津在接受问询时,轻描淡写地说到,
他很喜欢这个视频,只是死了一条狗而已,并且希望没有动物在视频中受伤......
事后,那把行刑的大锤还被送到了欧洲议会示威......
(普里戈津将行刑的大锤送到了欧洲议会)
由于俄军战事开始吃紧,后方物资紧缺,甚至没办法为动员兵提供全套的装备。
许多动员兵只能自己掏钱买装备,
俄国国内甚至出现了合法的“小额高利贷”,在这种情形下,越来越多的俄军士兵开始在前线向乌军投降。
(俄国企业家为新兵量身定做的高利贷:上面写着被动员了,什么也没发,需要急救包)
本来是后方动员体系和物资供应出了问题,才导致的失利,结果那群高层老爷们
还把锅甩到了在前方流血流汗的大头兵头上.......
(普里戈津照片)
与瓦格纳内部的“企业文化”不同,国外国家杜马似乎更人性一些,它们通过了
自愿投降将被判处10年以下监禁的法律。
当一名记者采访修订法案的杜马议员时,
问“自愿投降”的定义是什么?弹尽粮绝被迫投降是否算“自愿投降”?
(《地狱尖兵》中与黄队同归于尽的白队士兵)
这名议员回答算的,他应该
与敌人同归于尽才对!弹尽粮绝这种人也是叛徒!
(国外演员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剧照)
比这还魔幻现实主义的事在电影中也出现了。
苏联经典电影《自己去看》中的那个备受国外侵略军凌虐的小男孩,如今却在《地狱尖兵》中出演了瓦格纳的指挥官(瓦格纳成立之初便有光头党背景,之所以命名为“瓦格纳”,只因瓦格纳是希特勒最爱的音乐家)。
也只能是一声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