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环 杀人案 线索 竟然 神秘

三起连环杀人案,竟然都因为这个神秘线索而破解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3 20:52:04 浏览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从英国少女被杀案到白银案,警方究竟是如何找到真凶的?

1983年11月21日,在英格兰中部的莱斯特郡,15岁的姑娘琳达·曼恩(Lynda Mann)失踪了。

展开全文

第二天,当人们在一条小路上发现她时,她已经被人奸杀了。

警方从琳达的身上采集到了精液,但当时的技术仅仅能检测出精液所属人的血型,并不能获取其他更多的信息。

在没有其他线索的情况下,该案成了一起悬案。

可3年后,凶手却再一次现身。

1986年7月31日,同是15岁的姑娘唐·阿什沃思(Dawn Ashworth)在外出拜访朋友时失踪了。两天后,她的尸体在一片树林中被人发现。法医发现她在死前曾遭受殴打,身上也有精液。

琳达·曼恩和唐·阿什沃思 图源:参考资料4

这两起案件的作案手法高度相似,而且精液检测结果都显示凶手为A型血。所以警方认为,这两起案件的凶手很可能为同一个人。

很快,警方找到了嫌疑人——17岁的男孩理查德·巴克兰德(Richard Buckland),奇怪的是,他承认自己杀害了唐,却否认杀害了琳达。

这让警方觉得十分疑惑。

而且在琳达遇害时,巴克兰德才14岁,他真的会是杀害琳达的凶手吗?

就在案情陷入僵局时,警方无意间看到了一则新闻。

这则新闻看上去似乎跟案件的当事人毫无关联。

当时,英国遗传学家亚历克·约翰·杰弗里斯(AlecJohn Jeffreys)宣布了自己的一个新发现:每个人的DNA是不同的。

那是在1986年前后,人们对DNA的认知还处在初级阶段。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生物课上学到关于DNA的种种知识,考考任何一个上课没有睡觉的高中生,他们都可以清晰地告诉你:DNA的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它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组成染色体的成分;它的结构是双螺旋;它的功能是储藏遗传信息……如果有人对你说“我要送你一条祖传的DNA”,那他就是在耍流氓。

但翻开科学史,1869年,DNA才被一位叫弗里德里希·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的瑞士医生所发现。从1869年到1986年的117年里,还从未有人把DNA和犯罪侦查联系起来。

这则关于DNA的新闻,似乎给英国警方带来一线希望。他们登门拜访杰弗里斯,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杰弗里斯听完案情,决定帮警方进行这次意义非凡的DNA鉴定。

首先,他们从两起案件现场遗留的精液中分别提取了DNA,又提取了嫌疑人巴克兰德的DNA。

为了方便下面的阅读,我们把琳达案中嫌疑人的DNA标记为1号DNA,唐的案子中嫌疑人的DNA标记为2号DNA,而主动宣称自己杀了唐的巴克兰德的DNA,则标记为3号DNA。

接下来,杰弗里斯将对它们进行两两比对。

第一个比对结果出来了,1号DNA和2号DNA是匹配的,它们来自同一个人。也就是说,英国警方之前的推测没错,奸杀琳达和唐的是同一个凶手。

但接下来的比对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3号DNA,跟1、2号DNA并不匹配——这就意味着,巴克兰德跟这两起奸杀案无关。没有人知道这个男孩为什么要说自己是杀害唐的凶手,但至少,检测结果出来后,他的嫌疑被排除了。

案子再次陷入迷雾。

为了找到杀害两个姑娘的凶手,警方只能抓住DNA这个线索。

他们要求当地所有A型血的男性都去做血液或唾液采集,以便进行进一步的DNA比对。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但杰弗里斯非常尽心地配合着警方的工作。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半年过后,这个凶手依然没有出现。

但警方依然没有放弃。

终于,在排查线索的过程中,警方听说了一件事:一个名叫科林·皮奇福克(Colin Pitchfork)的27岁男子花钱找别人冒充自己,向警方提供血液。

如果他与该案无关,为什么要找别人代替自己提供血液呢?这样的行为在警方看来,不仅是不配合办案,更像是做贼心虚。

1987年9月19日,皮奇福克于家中被捕。果然,当杰弗里斯提取了皮奇福克的DNA并进行比对后,发现与此前的1、2号DNA吻合,确认了他就是犯下两起奸杀案的凶手。

悬案告破,竟然使用的是这样一种闻所未闻的方式,这立即吸引了大批媒体追踪报道。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DNA竟然真的可以用来帮助破案。

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真实凶案,在2015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真凶密码》 图源:豆瓣电影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案子。

自此,神秘的DNA技术不再遥不可及,警方开始越来越多地将它运用到案件的侦破中,让它大展身手。

在现代的悬疑剧中,你几乎看不到一个完全用不到DNA技术的案子,无论是用来确认尸体的来源,还是用来确认几起案件是否是同一个人所为,亦或是为了在凶案的破解过程中巩固证据链、确认凶手,DNA技术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有时候,过于依赖DNA技术,也会出现盲区。

比如下面这个沉寂七年的悬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案件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一名住校的女生失踪了。

那天晚上,她离开宿舍去上厕所,直到宿舍熄灯也没回来。同学和老师们四处寻找未果,不得不求助警方。他们找到大半夜,终于在离宿舍不远的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这名女生。

失踪的女生面部朝下,双手被绑在身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头发遮住了她的脸,让人看不到她的表情。但当人们看到她被褪去的睡裤和内裤时,已经猜测出发生在她身上的可怕遭遇。

这个只有18岁的女孩,被凶手挟持到小树林里,在惊慌中被杀害后,还遭遇了性侵。

警方收集了尸体上的种种物证,却在DNA检验时遇到了难题。

在调查强奸案时,警方会提取一些现场的擦拭物进行精斑预实验。一般来说,如果实验结果是阳性,意味着存在精斑。

精斑,往往是指精液干燥后留下的斑痕。如果找到了精斑,就可以提取到精液中精子的DNA,也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凶手了。

在这个案子里,精斑预实验的结果是弱阳性,但接下去,无论警方如何提取痕迹,都无法检测出被害人之外的DNA。

这项甄别凶手的技术看上去竟然……失灵了。

案件的调查遇到了瓶颈。更可怕的是,这个查不出DNA的凶手仿佛幽灵一般出没于人们的身边。

受害者不断增加,先后又有三名女学生死于非命,作案手法非常相似,现场也发现了微量精斑,依然检测不到DNA。

虽然警方先后锁定了数名嫌疑人,但最后都因为无法甄别,无功而返。

之后又过了三年,凶手一度销声匿迹。直到警方在办理另一起奸杀案时,突然发现这起案子中,无论是作案手法,还是捆绑被害人的绳结,都和之前的悬案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这一次警方顺利地从被害人的体内提取到了精子,获取了嫌犯的DNA。

那么,难道是之前的DNA提取技术出现了故障?

事实上,这个案子还真的是落到了盲区上。

原来,在案发的那个年代,对精液中的DNA进行检测时,主要用到的还是精斑预实验的方式。这个实验的原理,也就是去检测检材中是否含有酸性磷酸酶。这种酶,一般是在性行为的过程中,由前列腺分泌,然后与精液一同流出体外。

但这位凶手,患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叫作 “逆行射精”。当他达到性高潮时,精液不会排出,而是逆行流入膀胱。

这样,虽然警方检测到了前列腺分泌液,却无法检测到精子,缺少了有细胞核的精子,这些分泌液里也就很难检测出DNA了。(敲黑板,DNA是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核里的!前列腺液中虽然也含有其他细胞,如上皮细胞、睾丸细胞等,但是由于量少,是很难检测出DNA的。)

而戏剧性的是,凶手在销声匿迹的这三年里,因为无法排出精子,接受了医院的不孕不育治疗,最终恢复了正常。但他依然无法控制自己想犯罪的冲动,所以,在第五次犯案时,他的精液正常射出了体外,留下了含有DNA的关键物证。

一旦跳出盲区,真相也就不远了。有了DNA作为甄别依据,这个逃逸多年的凶手终于被逮捕归案。

这也是老秦的小说《无声的证词》中让人惊心动魄的一个案子。

当然,DNA破案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轰动一时的白银案,就让很多人发现了DNA破案的另一种方式。

在说白银案之前,先对我国的DNA数据库做一个小科普。

很多人对DNA破案会有一种误解,觉得只要在犯罪现场找到了某一个人的DNA,把它输入DNA数据库里一搜索,就会像电影大片里展示的那样,屏幕上立刻出现一份嫌疑人的资料,从照片、名字到地址信息一应俱全。

事实上,DNA数据库并没有这么万能。

考虑到伦理、隐私等因素,目前我国并没有要求所有公民必须将自己的DNA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所以,公安系统的DNA数据库中,收录的数据主要来自案件的被害人、涉案相关人员和未知名尸体等。

在守夜者系列小说中,失踪儿童也会有DNA数据库,因为父母报案后,警方会进行物证采集工作。这样,一旦发现了身份不明的儿童,就可以放到这个数据库里进行比对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警方在案发现场找到了凶手留下的DNA,放到数据库里一比对,并没有吻合的对象,那警方如何通过DNA检测手段,来追踪到凶手呢?

白银案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案子最初发生在1988年的甘肃省白银市,绰号“小白鞋”的23岁女孩在家中被杀。

当时,她的哥哥就住在不远处的房子里,但因为“小白鞋”屋里的收音机声音开得特别大,掩盖了一切挣扎的声响。当人们最终发现她时,她的颈部被切开,裸露的身体上被砍了26刀,已经遇害5个小时了。

残忍的凶案现场,让白银市市民陷入恐惧之中。

此后的14年里,陆续有11名女性遭遇了入室杀害,部分受害人遭受了性侵。尽管警方提取了大量的物证和DNA,也根据线索做出了凶手的模拟画像,但从未被录入过DNA数据库的凶手,就像是藏匿在大海里的一滴水一般,难觅踪迹。

DNA技术的发展,让沉寂多年的白银案有了新的突破口。

这中间发挥关键作用的,是DNA检测中一种叫作Y-STR检测的技术。

这项技术检测的是男性DNA中的Y染色体的特征片段。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决定人类性别的性染色体,主要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的组合,而男性的性染色体则是XY的组合,正因为Y染色体只有男性才会拥有,“传男不传女”,所以只要是同一个家族里的男性的Y染色体,都会存在一些相同的特征点。

虽然白银案凶手的DNA已经录入了警方的数据库,但警方始终没有遇到与它匹配的DNA。直到警方在另一起行贿案中,发现一个男性犯人的DNA信息中,出现了和白银案凶手一致的Y-STR特征点。这意味着,白银案凶手所在的家族终于浮出水面。

顺着这个宝贵的线索,警方开始调查这个犯人家族中的所有男性。

2016年3月,白银案重启侦查,5个月后,嫌疑人高承勇的DNA匹配成功,警方很快将他抓捕归案。

高承勇被抓捕 图源:参考资料3

从1988年第一次案发,到该案凶手高承勇落网,相隔了28年。这起连环杀人案,曾让整个白银市蒙上一层阴霾。

28年后,被害人的家属总算可以感到些许宽慰,法律也终于还了被害人们一个公道。而这一切,正是因为DNA技术的不断发展。

白银案的告破,也给更多悬案的破解带来了曙光。

当然,人类对DNA技术的探索,永远不会止步。

比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DNA,挖掘更丰富的个人信息,比如年龄、相貌、个体形态特征等等,从推测一个人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到推测一个人的死亡时间,这些信息,都将会给破案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警方发现难以确认身份的尸体(比如损毁严重的尸体,或是已经白骨化的尸体)时,通过DNA就可以掌握更多的尸源信息了。

这项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尚未投入实际应用,但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最后,我们要感谢那些为了刑侦技术而不断探索的人们,也要感谢每一个为了抓到真凶而锲而不舍的警察。向这些为了我们的安宁而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人致敬!

那么,看完今天的更新,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呢?课本里教的DNA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欢迎在评论区暴露你的学霸/学渣属性,让我们一起愉快地聊聊DNA吧!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Colin Pitchfork、Alec Jeffreys

2.新京报《白银案嫌犯杀害“小白鞋”:在被窝看完她的影集》

3.卫报:Killerbreakthrough – the day DNA evidence first nailed a murderer

4.《法医物证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题图来源:新京报《白银案嫌犯杀害“小白鞋”:在被窝看完她的影集》

本期编辑团:主稿人-夏小婷;顾问-牙尖尖;审稿-包包、齐敬;质检-天空

本文系【法医秦明】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