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与秦、齐、楚、魏、燕、赵并列为战国七雄,是当时中原大地上实力最强的七个国家之一。然而,韩国国土面积狭小,战略纵深十分有限;又处于四战之地,被魏、楚、秦、赵几个强国团团包围,常年征伐国力疲敝。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使得韩国在那个纷繁的乱世,表现得差强人意。那么,韩国从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到被秦国兼并,都经历了哪些君主呢?
1.韩景侯
韩景侯,名雯,韩武子之子。韩景侯是韩国的开国之君。景侯时期,韩赵魏三家牢牢把控着晋国的国政,晋国国君不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际上宛若家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三家终于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彻底取代了春秋时代的老牌强国晋国,登上了历史舞台。景侯在位期间,多次出兵攻打郑国,双方互有胜负,积怨日深。
展开全文
2.韩烈侯
名取,景侯之子。烈侯时期韩国的国际环境还是不错的,基本没有太大了外部压力。当时韩赵魏三家作为新兴国家,又同样出身于晋国,关系还是十分紧密的。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迅速崛起,不断向西压制秦国,蚕食河西之地,向南又败楚于大梁和榆关。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烈侯也抓住时机,重用严仲子对国内进行了一些改革,使韩国的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韩文侯
名猷,烈侯之子。经过烈侯时期的发展,到了文侯时期,韩国的对外政策越发强势起来。文侯二年,韩国发兵攻打郑国,夺取了阳城,之后又进攻宋国,一度攻破了宋国国都彭城,俘虏了宋君。文侯七年,攻打齐国,到达了桑丘地区。文侯九年,再次发兵攻打齐国。可以说,文侯时期算是韩国少有的强势时期。
4.韩哀侯。
名屯蒙,文侯之子。哀侯时期,伙同魏国和赵国瓜分了晋国仅剩的用于奉祀的土地,晋君被废为庶人。哀侯二年,韩国吞并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新郑,这算是韩国整个战国时期的巅峰之作了,之后便慢慢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5.韩懿侯
名若山,哀侯之子。懿侯继位时联合赵国,趁魏国武侯刚死惠王初立的时机攻打魏国,结果两军意见不合,不欢而散。此后魏国不断出兵攻打韩国。懿侯二年,魏国在马陵击败韩国,懿侯五年,魏国攻打宅阳,懿侯九年,魏国攻打浍水。懿侯时期的韩国已经慢慢的在诸侯的兼并战争中变得越来越被动。
6.韩昭侯
名武,懿侯之子。昭侯继位之初,韩国不断遭到秦国、魏国等国的进攻,甚至连宋国也来攻打韩国,并夺取了黄池地区。面对这样的形势,昭侯重用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进行改革,使韩国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诸侯各国都不敢来侵扰,给韩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7.韩宣惠王
名康,韩昭侯之子。韩宣惠王时期,韩国正式称王,此时中原各国的兼并战争已经变得更为激烈和残酷。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越来越强势,与之毗邻的韩国,首当其冲。秦军不断的对韩国发动进攻。处于齐国和秦国夹缝中的韩国,或为合纵,或为连横,反复权衡利弊。但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韩国已经越来越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8.韩襄王。
名仓,宣惠王之子。襄王时期,秦武王派甘茂攻破了宜阳,斩杀士卒六万人,使得韩国元气大伤。宜阳是韩国的战略重镇,又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宜阳的丢失使韩国一分为三,战略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也吹响了韩国被吞灭的前奏。
9.韩釐王
名咎,襄王之子。釐王三年,秦将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全歼联军士卒二十四万人,致使韩国精锐全部折损,并且丢失了安邑以东的大部分地区。此后,韩国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秦军对韩国的攻击也越发肆无忌惮。釐王五年,秦军夺取宛城地区;釐王六年,被迫割让武遂和附近地区二百里土地给秦国;十二年,秦军败韩于夏山。
//i1.go2yd.com/image.php?url=0U6MvHnr5q
10.韩桓惠王
名然,釐王之子。桓惠王时期韩国的形势已经危如累卵,但桓惠王却不采纳韩非提出的变法图强的建议,反而派出了郑国打入秦国内部兴修水利,以图消耗和拖垮秦国。结果,郑国渠的修建不仅没能拖垮秦国,反而使关中之地变得沃野千里。这一时期的韩国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桓惠王九年,秦国占领了陉地;十年,秦国败赵军于长平,占领了上党地区;十七年,秦国攻取阳城;二十四年,攻破成皋、荥阳,二十九年,接连攻占韩国十三座城邑。
11.韩废王
名安,桓惠王之子。废王时期,韩国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了。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带兵十万前往攻韩,一路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正式灭亡,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兼并的国家。
韩国从兴起到灭亡,内部上既没有像魏文王、齐威王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没有像吴起、乐毅、廉颇等能征善战的名将;外部上强敌环伺,魏、齐、秦、赵争相崛起、也没有像燕国一样可以偏安一隅的地理优势。可以说,在漫长而激烈的战国时期,根本找不到翻盘点!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