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有标本,草木寄深眷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1
导入,解题
师: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南梦,它可能关乎小桥流水,可能关乎诗词文韵,也可能关乎苏州,关乎那里的园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一览园林胜景。
(播放苏州园林1分钟视频)
师:当老师写下这个题目时,不禁有个疑问:为什么是苏州园林,而不是苏州“林园”呢?
生:可能因为“园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用“林园”有点别扭吧!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老师读到钱学森写的一篇文章,他是这样解说“园林”和“林园”的区别的——
什么叫“园林”?什么叫“园林艺术”?现在用词很泛,报刊上常把哪个园子种了些树就称“园林”。《光明日报》1983年,说是在甘肃省临泽县的一个学校,在周围种了很多树木,成了“园林”式的学校;……其实这不叫“园林”,应该叫“林园”,因为这只是有林的园子。我们说“园林”是中国的传统,一种独有的艺术。园林不是建筑的附属物,园林艺术也不是建筑艺术的内容。 ——钱学森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学习苏州园林,重点要关注园林艺术,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其匠心处。
2
创设情境,游览园林
师:园林,不是到处都有吗?叶圣陶为什么偏偏要写苏州园林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吗?
生:课文第一段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叶圣陶选择它。
展开全文
师:那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园林的“标本”?或者说,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解释?
生: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典范。
生: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范本。
生: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榜样。
师:你们的解说有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承认苏州园林的示范性。鉴于此,珠城中学八年级全体同学就打算去苏州研学——
任务一:制作研学攻略卡
师:小淮想要从文中选择一段文字作为导游词,好让大家对苏州园林的景观及其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你建议他选择哪一段呢?
【支架】“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意在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
生:我选择第二段,第二段符合导游词“粗略介绍景物特点”的要求。
师:你和小淮同学心有灵犀啊!他也选择的第二段。小淮还找来几位好友做了录音,打算转化成二维码印制在“攻略卡”上,可他发现大家存在好几处字音问题。请看来自同学们前置作业的反馈——
(师纠正,生朗读)
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其他同学注意把握文章内容。
(一生读,生点评)
师:为了让大家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小淮同学还设计了一张旅游攻略卡,请你帮助他补充信息。
生:设计理念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请大家观察这张表格,从设计理念到具体景物,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呢?
生:由总到分的顺序。
师:你说的是结构方式。
生:采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师:很好,请做笔记。大家再来观察这张表格,有同学质疑:景物顺序不合理。你发现了吗?
生:应该是“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你的判断依据是?
生:先写大的景物,再写小的景物。
生:先写主要的景物,再写次要的景物。
师:你们很会观察和发现。再仔细浏览后面几段的内容,你有没有新发现?
生阅读,思考。
生:我发现,这四点和后面的几段是一一对应的!第三段对应“亭台轩榭的布局”,第四段对应“假山池沼的配合”,第五段对应“花草树木的映衬”,第六段对应“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你通过跳读快速捕捉重要信息,为你点赞!苏州园林除了这四个方面,还有没有别的看点呢?
生:还有角落。
生:门和窗。
生:色彩上也很有特点。
师:它们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在平板上进行连线。
(定位文本,确定答案)
师:有一个细节,老师考考大家。哪位同学抢答这道选词填空题?
生:我选择“上品”。
师:说说理由,为什么不是“精品”和“佳品”呢?
生:“上品”“精品”和“佳品”都有质量很好的意思,但从“上”还可以看出等级。
师:没错,比如后来居上,上乘之作等,请同学们笔记。
生笔记。
师: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发现,说明文的开头两段统领全文,值得细读。无论是课堂上的默读,还是课下阅读科技说明文,都要把握“抓文首段”这一技巧。你学会了吗?
任务二:真假“苏州园林”
师:研学回来,团委计划在宣传栏展示研学照片。可是小准发现,有几张不是苏州园林,你发现了吗?(使用智慧平台“画廊”功能,滚动播放六幅照片)
生:第三幅和第五幅不是苏州园林。
师:你的判断依据是?
生:那两幅图片色彩鲜艳。可是文中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师:不使用彩绘,那使用哪些色彩?
生: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使用广漆,也就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是白色,方砖是浅灰色,其他几幅图片都符合这些特点。
师:你不光观察仔细,还深入文本求证,这是好的阅读习惯。
任务三:挑选卷首语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思考并小组内讨论。
生: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在用色上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素雅。
师:分析得透彻,很好。再看这一处。
生: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觉得很好啊!
生: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把松柏比作宝塔,把道旁树比作阅兵式,表现了作者对这种造型的不喜欢,突出了对苏州园林的欣赏。
师:没错,我们要用正确的术语进行表达,大家笔记“打比方”。主编对于叶圣陶某些地方的措辞存有疑问,你来思考后进行解说,谁来完成平板上的选词填空?
生:我觉得应该是“据说”有一百来处。
师:“据说”是不是不够严谨呢?
生:因为苏州园林有很多处,作者不可能一一去参观浏览,所以这个数据,可能是听来的,也可能是读资料读来的,所以用“据说”是实事求是,是一种严谨。
师:你不光解答了主编的疑问,还为我们呈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本单元全是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同时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可以把事物介绍得清晰具体,还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你记住了吗?
3
深入园林,读懂深情
师:主编虽然认同大家的解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让他觉得这篇文章不适合做卷首语。他认为“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以这句话作为文章结尾,未免太潦草了!你怎么看?
生:这句话相当于我们读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为了激发读者的游览兴趣。
生:课下注释也说了,这是一篇摄影集的序言,如果叶圣陶把苏州园林的好说得很详细,读者就不需要实地游览了。
师:同学们围绕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来谈,非常有道理。可见此处不是“潦草”,而是有他特别的深意,请欣赏这段背景资料。
(一生读)
师:也就是说,叶老对苏州是寄予了深情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来说话。先思考,再交流。
生:我从“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读出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生:我从“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读出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生:我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读出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生:我从“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读出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师:这就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就是“拙政诸园寄深眷”!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深情岂是一篇文章所能尽述的呢!至此,挑剔的主编终于心服口服——
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而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希望大家永葆一个“鉴赏者”的眼光,去发现每一篇文章里隐藏的美。
邓颖
教育硕士
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蚌埠铁中语文老师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特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