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于中世纪欧洲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中文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中世纪的欧洲脏乱差”的历史谣言。如果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至少从启蒙时代开始,欧洲的文学和哲学作品里,中世纪的欧洲人,尤其是农民,一直给人以不修边幅、不注重个人卫生的形象,仿佛中世纪的欧洲人各个都是邋遢大王。而现在的简体汉语的互联网上,也流传着各种关于中世纪卫生条件极差的网文和段子。但是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中世纪欧洲人其实在某些方面非常注重个人卫生。而这一谣言的形成,则和很多因素密切相关。
城堡与城镇里的清洁系统:中世纪的公共卫生
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国家有过非常发达的公共供水和清洁系统
为了破解这一谣言,我们可以先从欧洲的公共卫生系统入手,来看看中世纪欧洲的公共卫生系统是不是完全一无是处。
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随着大部分公共供水系统和卫生设施的崩溃,中世纪城镇的整洁程度确实很难比得上古典时代,但是中世纪的欧洲人其实都有每日洗脸、擦身乃至沐浴的习惯。由于只有位于东南欧的拜占庭帝国有使用餐刀和餐叉的传统,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西欧人来说,他们的用餐习惯意味着以手抓取食物,所以饭前饭后的洗手、洗脸都是必不可少的。法兰西、意大利,还有安达卢西亚地区的一小部分罗马时代的水渠系统、乃至城市中的地下排污系统依旧还在运作,所以一小部分贵族宅邸和修道院依旧保持着相对不错的卫生水准。特别是是在受到阿拉伯文化深刻影响的西西里王国,和受到摩尔人统治的安达卢西亚,古兰经的圣训要求穆斯林的定期沐浴,所以这些地区的穆斯林君王们会建造各种奢华的公共沐浴设施。因此,用"脏乱差"对中世纪的欧洲一言以蔽之,是非常不科学的。
展开全文
中世纪城堡一般就是靠水而建,或者建造在泉眼之上
除了南欧城市和有罗马供水系统的地方之外,在普通的乡村和城堡里,也有很多清洁的自然水源。许多城堡本身就是建立在有水源供应的山丘和泉眼上,以便保持和平和战争时代的用水之需。从现存的420座中世纪英国城堡的选址来看,80%的城堡至少有一个活水源,25%的城堡有两个以上的水源,以保证战争期间的水源不会断绝。为了防止围攻之敌下毒,这些水源往往是独立于河流的地下水,城堡的地窖还会通过石槽收集雨水,以便应对战争时的饮食、卫生和灭火的需求。
为了保证水源在城堡里的均匀分配,英格兰的切斯特城堡中,厨房、瞭望塔等地的水管是相连的。最后,为了保证收集到的雨水、井水的卫生程度,水草和水渠里,都有用砂石、陶土制作的简易过滤层,以保证水源的卫生度。即使是在乡间城堡里,供水设施也不是那么的奇缺或者简陋。
中世纪城市有自己的防疫隔离措施
对于如何处理排泄物和粪便,中世纪欧洲人也很有一套。很多城堡的内部都有一套排污系统,比如城堡向外建设的堡楼下就有开口,这样的开口上一般就是一个小厕所,厕所的构造类似于今日的马桶。在没有厕纸的年代里,中世纪欧洲人会使用甘草、苔藓干、或者草灰来清理排泄后的污秽。
中世纪的“厕纸”--苔藓片
而排泄口一般正对着城堡的护城河或者壕沟,臭气熏天的秽物正好作为城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排泄物会被用作田肥,被城堡的排污系统回收利用,一般两个厕所或者几个并排的厕所会使用一个冲洗水源,它们的秽物会被从城堡雨水槽引来的自然降水所冲走,以便保持城堡的卫生。
中世纪城堡里的马桶
除了城堡,随着商业的发展,11-12世纪,西欧的商业城镇开始复苏。一些商业城镇的规模开始扩大。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公共卫生的问题势必会被提上日程。好在很多商业城镇本身就是建设在河流沿岸的,所以城市中的秽物会被沿河冲走,随水而去;城市的公共议会和市政中心也会定期布置强制性的公共清洁任务,组织城市进行扫除。如果城市爆发了大瘟疫,也会组织市民对病人和病尸进行隔离,还会将污染城区和未受污染的区域分隔开来。为了防止城市的供水系统因为过多的生活垃圾和动物粪便而被污染,城市议会甚至会雇佣专门的清洁工、劳动力清扫城市里的各种垃圾。由此可见,中世纪的欧洲人不重视卫生其实是无稽之谈。
沐浴、洗手与刷牙:中世纪欧洲人的个人卫生习惯
在破解了“中世纪欧洲城镇脏乱差”的刻板印象之后,有人会问,中世纪欧洲人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何呢?别慌,接下来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会每日洗澡、打肥皂、刷牙,乃至进行面部护理,可见中世纪欧洲人的个人卫生习惯并不差。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努力维护个人的卫生。
权利的游戏里的教团首领大麻雀,原型就是中世纪修道士
网络上盛传的"中世纪欧洲人极少洗澡"的谣言并非空穴来风,只是这一风俗是在特定群体里流行的,比如僧侣。《权利的游戏》里的大麻雀以及他的教团衣衫褴褛,而且几乎不洗澡,其实是有中世纪西欧的历史原型的。当时很多宗教神祗人员因为教条而一年只洗2-3次澡。比如中世纪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僧人,一年中只会在圣诞节、复活节、六月月末和九月月末洗澡。
中世纪贵族的沐浴
但是在中世纪的其他群体中,比如封建贵族、商人、农民等,洗澡的习俗其实非常常见。
由于没有现代社会的便利自来水管道和加热系统,所以中世纪的沐浴注定是有较高成本的。对于贵族来说,长时间的沐浴属于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保健方法。14世纪的意大利医生马格尼尼乌斯-麦迪奥兰西斯就主张及时清洗四肢和暴露在服装之外的肢体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木桶里的沉浸式沐浴,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看来,其实是预防疾病的保健方法。比如15世纪中叶,约翰-鲁塞尔所写的《营养之书》记载:加入草药和玫瑰花瓣、茴香、白菊的芳香沐浴,有助于贵族放松身心,还能帮助沐浴者舒缓身体的疼痛。
中世纪欧洲也有复杂的使用草药的传统
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从野外采集木材、点火烧水非常浪费时间、浪费木柴,所以他们只会用凉水快速擦身,或者从头顶从上往下泼完一盆水,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劳作。此外,根据中世纪的医学文献《秘密之书》(Secreta Secretorum)的记载,长时间的洗澡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肥胖或者四肢无力的症状,所以多数情况下,中世纪人的洗浴习惯是时间越短越好,绝不拖延太久。
洗浴宴会
在11-12世纪商业复兴的西欧城市里,洗澡就更常见了。13世纪中叶的法国巴黎共有32个浴室,当时一些巴黎的居民,每天上午都会被浴室门口的吆喝声和交谈声吵醒;在同时代与伦敦隔河相对的南华克,则有着18个浴室,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纽伦堡甚至建造了14个浴室,城市中的富人和商人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配套的沐浴设施。因为洗澡在英国、法国市民阶层和富裕贵族阶层中的普及,以至于很多浴室甚至配套运营起了餐饮业,在当时,去餐厅洗澡时用餐,是商人、市民们常用的社交方式。
1361年维斯比之战中瑞典战士的头盔和头骨,其良好的牙齿健康状况也证明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洁牙习惯
由于单纯的冲凉无法驱虫,也无法彻底清除身上的虱子,所以在用餐前,人们会在小盆子里洗手;贵族们按照法语写的《餐桌礼仪》的约束,在用手抓取食物的时候,一次只会抓取一小块,然后一旦被抓取之后,就不能将自己抓取的食物放回盘子中,以免污染其他人尚未享用的食物;当然,用吃饭的手去碰自己的脸或者,也是不礼貌且不卫生的;在用手抓取完食物之后,也是需要洗手和洗脸的。类似于唐宋时代的中国人,在早晨,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会使用嫩的榛树枝裹上细羊毛或干草刷牙。
中世纪欧洲人使用的古早味牙刷
作为中世纪欧洲人有卫生意识的一个旁证,随着洗浴文化和清洁意识的流行,中世纪还出现了与今天的肥皂非常接近的油脂肥皂(大司马按:中世纪之前,罗马时代的高卢人已经发明肥皂)。这种肥皂一般是由牛油、羊油或者猪油制作的,为了让肥皂散发出芬芳的气味,中世纪的欧洲人还会在里面加入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等芳香植物。
中世纪的牛油肥皂复原模型
除了香皂,一个德意志女孩----图宾根的希尔加尔德,甚至研究出了类似于洁面乳的面部保养方法:她的养颜秘诀是:用亚麻布沾上煮过大麦的温水,并用这块亚麻布敷面,就可以保持皮肤的光泽和水灵了。
2012年出土的英国国王理查三世的遗骨
因此,从很多历史记载可以得知,当时西欧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努力的保持个人卫生。虽然那个年代的卫生状况不宜高估,比如当时很多欧洲人的身上都有线虫寄生,科学家们发现2012年出土的理查三世的遗骨上,就有线虫寄生的证据。
但是西欧农民的样貌,绝不是浪漫主义文学或者三流历史小说里描述那样总是衣衫不整、浑身污泥;贵族们也不是文学描述中想象的那样满口烂牙、一身恶臭。更何况十字军东征中,西欧人已经接触到了有更高卫生水准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人、突厥人,因此这些在文明冲突前线的人是有机会享受更好卫生条件和洗浴设施的。
中世纪的伊斯兰文化圈的浴室
中世纪的欧洲人不重视卫生的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教会一度推崇不洗澡的生活
其实这一谣言的生成,不仅有历史上教会的影响、重大疾病的心理后遗症,还有中文翻译引进外来文化时发生的偏差,而且刻板印象----对事物的偏颇认知,都是这一谣言生成的重要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基督教会的影响。由于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文化影响力,所以主张独身苦修的教士们,对于享受性的沐浴是比较排斥的,他们认为,沐浴是贪图享受的表现,人只有越卑微、越肮脏,才能越接近上帝。这一自虐式的文化态度,再加上中世纪西欧的文化垄断权掌握在教会手里,所以掌握了文化主导权的教会对沐浴的态度,影响到了当时文献对于沐浴和清洁身体的态度,教会认为男女赤身相对会有越轨的风险。
黑死病期间的欧洲医生
在历史走出了中世纪之后,除了教会的态度,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医学实践也影响到了欧洲人对于沐浴的态度。由于14-15世纪黑死病的肆虐,导致了欧洲医学界和宗教界开始寻找黑死病流行的病因。由于对于细菌还没有概念,所以医学界对于黑死病的原因归纳是洗澡会导致毛孔张开,然后让寒气和有害物质进入人的体内,进而引发疾病。所以,黑死病导致了欧洲文化对于沐浴的态度转变,16世纪常年不洗澡的贵族们大有人在,医学不发达时代的研究成果,也加重了人们对于中世纪沐浴传统的偏见。
启蒙时代
非常讽刺的是,随着历史进入了启蒙时代,对历史的偏见思想启蒙而加深。由于欧洲人通过科学和哲学革命认识到了中世纪的黑暗和愚昧,启蒙时代的哲人在感慨自己受到启发如此之晚的同时,开始不遗余力地黑化、丑化遥远的中世纪,将中世纪的一切视作愚蠢、无知和不合时宜。由于近代早期不洗澡遗风的继续存在,所以启蒙时代的学者们也认为更早的中世纪只会更加肮脏、更加混沌,这就加重了当时人对于中世纪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虽然人们的认识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对于当下的态度,也影响到了他们对于过去的态度,欧洲人因此矫枉过正地加深了对于中世纪“不卫生”的偏见。
中世纪欧洲版图
其次是跨文化传播中,因为语言差异而发生的定义混乱。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历史文化知识以跨文化交流的途径传入中国的时候,由于翻译的问题,也由于对于概念的模糊界定,导致了中文世界对于欧洲的定义是模糊的。其实现在简体汉语界中,关于欧洲中世纪脏乱差的谣言,主要是特指古罗马帝国崩溃后的西北欧日耳曼-法兰克文化圈的情况,启蒙学者对于中世纪的批判,也是集中于西北欧的情况。但是,今日地理上的欧洲,还包含了当时信奉伊斯兰教的欧洲地区(东欧的保加尔汗国、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穆斯林)还有东南欧的东正教帝国拜占庭,它们显然不属于西北欧的范畴;他们比起中世纪欧洲,显然有着更好的卫生条件。 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定义模糊的问题,导致了地理上的欧洲(今天东起乌拉尔山、西到冰岛,南到直布罗陀海峡)的概念,在无形中被置换为狭义上的欧洲(中世纪西北欧),这也是让“中世纪欧洲脏乱差”的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且将中世纪欧洲所有文明混为一谈,也是这个谣言的重大漏洞。
刻板印象是认知世界的阻碍
最后,就信息传播的规律来看,根据“弱传播”的规律,正面的信息很难获得大面积的、大规模的传播,但是负面信息却能比正面信息传的快、走得远。因为向上看、对齐高标准并不容易,但是俯视缺点、鄙视不如自己的人,确实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导致了那些反应负面信息和社会阴暗面的消息,更容易获得传播,19世纪法国新闻界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暴力和低俗是喂养媒体的一对乳房”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因此,自己所在社会之外的其他社会的负面新闻、负面评价,都能在媒体上吸引更多的眼球和流量。这就是为什么各个文化中,都有许多关于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刻板映像。包括本文所反驳的“中世纪欧洲脏乱差”,也是中文世界对于中世纪的刻板映像之一。
以偏概全
虽然在中世纪欧洲的特定时间与特定人群中,卫生习惯确实比较落后,但是显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卫生情况都是因人而异、因族群而异的。因为任何结论都是需要加上前提和适用范围的,超出了一定的前提和条件,真知就会成为谬误。只有不断打破人心中的刻板映像,才能够获得对世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