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门虎将》《杨家将传》《包公案》《三侠五义》等小说戏曲评书,亦或是现代的影视剧中,侠肝义胆、忠义无双的“八贤王”,总会在危急时刻出现,与朝中奸佞对峙,与皇帝周璇,因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么,你知道“八贤王”的历史原型是谁吗?
说法一:赵德昭,赵匡胤次子,出自《杨家将传》
在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创作的演义小说《杨家将传》中,“八贤王”毫无疑问指的就是赵德昭。
《杨家将传》第五回“宋太祖遗嘱后事,潘仁美计逐英雄”中写道,宋太祖赵匡胤在临终之前,向弟弟赵光义交代后事后,将儿子赵德昭召到身前,说道,“为君不易,今传位与叔王,以代汝之劳也。今赐汝金简一把,在朝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此后赵德昭曾多次救下杨家将众人。
赵德昭,字日新,乃宋太祖赵匡胤次子(长子赵德秀早夭)。赵匡胤在世时,赵德昭先后任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改任为永兴节度使,兼任侍中,获封武功郡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去攻打幽州,一次夜间军中惊乱,不知宋太宗身在何处,便有人谋立赵德昭为帝,宋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由于北伐不利,班师后宋太宗并未论功行赏,赵德昭跑去跟宋太宗讨论此事,却反遭赵光义训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结果赵德昭离开后便自刎而死。
展开全文
从赵德昭的生平来看,即便历史上真有杨家将,他也不可能和杨家有什么关系,毕竟在他死的那一年,宋太宗刚刚攻灭北汉,杨业也才刚刚归降宋朝。赵德昭之所以被塑造为公正无私的“八贤王”,应该更多只是一种民间的美好期愿吧。
说法二:赵德芳,赵匡胤四子,多出自评书戏曲影视剧
相较于赵德昭而言,在评书戏曲和影视剧中,“八贤王”署名赵德芳的情形显然更多,其中尤以杨家将的演义和戏剧居多,例如《三侠五义》、《杨家将传》、《万花楼》、《包公案》、《呼家将》等。
京剧《贺后骂驾》
例如在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驾》中便写道,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即位,宋太祖皇后贺氏让长子赵德昭上殿质问,赵光义大怒之下要杀之,赵德昭气愤之下撞死金殿。贺后于是带着赵德芳上殿,赵光义谢罪,并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后面还有唱词,“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
各种评书和戏曲虽然版本不一,但都表明赵德芳被加封八贤王,且被赐予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权力,此后或在保护杨家将,或在维护包拯等事上对抗奸佞,甚至还在“狸猫换太子”案中收养过被换出来的皇子。
在正史上,赵德芳是赵匡胤第四子,生母不详。赵匡胤在世时,先后担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赵匡胤去世后,被赵光义授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后又加检校太尉。
不过,就在赵光义即位仅仅六年后,即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便病逝了,《宋史》中称其为“寝疾薨”。赵德芳生前并未封王,直到死后才被追赠为岐王,后改封为楚王,宋徽宗时又改封秦王。
从赵德芳的生平不难看出,评书和戏曲中的故事也基本都是虚构,虽然他去世前杨业已经归降,但导致杨业去世的“雍熙北伐”还没有发生,至于发生在宋仁宗年间、有关包拯的故事,更是不可能了。
说法三:赵元俨,赵光义第八子,符合“八贤王”称号
无论是演义小说,还是评书戏曲,乃至现代的影视剧,都从来没有将“八贤王”与赵元俨联系在一起,但相较于上面的赵德芳和赵德昭而言,赵元俨实际上才是更为符合“八贤王”这个称呼的。
宋太宗赵光义共有九子,其中赵元俨排行第八,其极受太宗赵光义疼爱,时常将其带在身边,甚至不希望赵元俨早日受封出宫,而是希望一直将其待在身边,直到二十岁时再行册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
不过,赵光义并没能等到儿子二十岁便去世了,不过宋真宗即位之后,对于自己这位小弟还是比较照顾的,很快便加封其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封曹国公。次年,又加封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宋真宗封泰山后,又进封荣王。因赵元俨排行第八,因此封王之后的确有“八大王”之称。
宋真宗临终之时,由于太子赵祯年仅十三岁,而当时宋真宗兄弟之中只有赵元佐和赵元俨在世,其中赵元佐已经被废,只有赵元俨得宠,加之宋朝本就有兄终弟及的先例,因此赵元俨实际上也是有竞争皇位资格的。
根据《仁宗实录》的记载,赵元俨或许也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比较尴尬,因此非但没有跳出来争夺皇位,而是跑去称病躲了起来,直到得知宋真宗驾崩,这才赶往皇宫祭拜。
宋仁宗即位后,太后刘娥执掌大权,赵元俨虽然屡获封赏,但他也深知自己这个皇叔身份尴尬,因此并不参与朝政,而是直接闭门谢客,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刘娥病逝,对仁宗有抚养之恩的皇太妃杨氏告诉赵祯,“刘太后并非其生母,其生母另有他人”,赵元俨也对宋仁宗说道,“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而这便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最初源头。
当然,所谓“狸猫换太子”并不存在,当年宋真宗有意立刘娥为后,但因刘娥的出身而遭到寇准等大臣反对,于是宋真宗便想等刘娥生子后趁机册立,奈何刘娥始终没有生子,宋真宗和刘娥便想出了“借腹生子”的计划。于是,宋仁宗宠幸了刘娥的侍女李氏,李氏生子后,对外称是刘娥所生,并以此为由册封其为后。
至于生下太子的李氏则比较凄惨,只是被封为顺容,而且被迁往永定陵守陵。就在太后刘娥病逝的前一年,李顺容身患重病,刘娥有感于其恩情,便晋封其为宸妃,册封当日李宸妃便病逝了。
听了杨太妃和赵元俨的诉说后,宋仁宗赵祯极为悲痛,数日不曾商朝,并下诏书自责,又尊李宸妃为皇太后。之后,宋仁宗又去洪福院祭告李宸妃,在更换棺椁时亲自探望母亲仪容,这才发现李宸妃的尸身以水银浸泡,容貌如生、衣着华丽,并没有被人暗害的症状,这才知道母亲并非被刘太后害死,于是叹道,“人言岂能信?”
不过,宋仁宗毕竟还是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再加上刘娥去世后自己即将亲政,于是还是侦缉将宰相吕夷简、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参知政事陈尧佐、礼部尚书晏殊等刘太后垂帘期间任命的朝廷重臣,全部贬出京城,一个也没有留下,并重新任命了一批刘太后时代不得志的官员,朝中重臣几乎全部重新洗牌。
至于赵元俨,宋仁宗亲政后倒是对其颇为倚重,《宋史》称“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庆历四年(1044年),赵元俨于京都王府薨逝,终年六十岁。
如上,从出身和封号来看,赵元俨实际上才是最为符合“八贤王”称号的。不过,与那些文学作品相比,赵元俨并未与杨家将、包拯有什么太多交集,唯一产生关联的便是“狸猫换太子”事件,只不过该事件也是演义虚构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