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 前程 三大 多少 十八

三大穷儒,误了多少中华前程(十八)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3 10:35: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从文化复兴开始;一个民族的文化重建,必从文化的本原开始。

探寻本原,回归正道。寻找万年华夏传统文化留下的生存密码。

——作者的话

上回说到:

经过“新文化运动”那些大师们对《诗经》的“胡搅蛮缠”,《诗经》变成了民国香烟广告上半隐半露的香艳美人了。

这个时候,原来的那些大师们已经纷纷落幕,新的思潮从欧洲引入。

马克思哲学来到了中国。

对旧的资本社会充满憎恨的人们,狂热地追逐着这一股新生的思潮。这股思潮到了中国,对这片黄土地产生了无比深刻并且巨大的影响。

《诗经》的命运,也被这股强大的哲学思潮,继续裹挟。

展开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进行了明晰的分割。

马克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在万物纷纭中,社会人可以简单分为两种: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通过这样的划分,社会变得无比明晰,透彻,泾渭分明。

富有的就是剥削阶级,贫穷的就是被剥削阶级。

这时候的人们,经历了多年战争的苦难,识字的人很少,精通古典文化的人更加稀缺,对《诗经》早已经隔膜到完全无知了。

通过马克思哲学这么一点拨,思想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诗经》,不就是一部被剥削阶级“反剥削”、“反压迫”的现实主义诗集吗?

不信,你来读一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再来一首: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两首诗,都是教科书里选用的诗篇,也是大多数人,对《诗经》的印象。

时代的思潮,变成了“阶级观”。

经历了几十年战争而幸存的人们,开始在荒漠一般的黄土地上重建文明,这种文明的思想武器,就是“阶级论”。

民国大师倾向于“香艳”的《诗经》解读,建国后在荒漠里成长的学者们,毫无意外,都使用最锋利的“阶级划分”武器。

《诗经·七月》:“女子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翻译:

女子伤悲的原因是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带回家去。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王力,是那个时代最渊博吨位最大的大咖了。高校的文学类教材,大多是他的名字主编的。

王力都这样说,其他的学者,还能不跟着吗?

于是,高亨《诗经今注》:殆,压迫。言农奴的女儿被奴隶主强行带走。

吴家荣:《对诗经“七月”注释的一点看法》、孙美华《痛苦的呻吟,悲忿的怒号》,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进行解读。

于是,一个“伤悲的女子”,引发了几千年的阶级仇恨。

同样,“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被解释为:

采来苦菜又砍柴,农夫生活难温饱,反映了无比残酷的阶级剥削。

在南宋末年的“道学家”朱熹看来,《诗经》一半都是“淫诗”。

在民国那些大学问家看来,《诗经》怎么没有再“淫”一点呢?

而在建国之后的那些“阶级论”学者眼里,《诗经》就是被剥削阶级的血泪反抗之歌。

《诗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说是啥,它就是啥。

不过这样也好。

《诗经》不至于被当作“四旧”,重新扔到火里。

民国时候,摧枯拉朽,已经将“孔家店”彻底打入历史的沉沉黑幕里。

经历了新中国的“文化”鼎革,“封建文化”最结实的石碑石板都推倒砸碎铺了社会主义道路,遗落在田野间的被废物利用修了猪圈鸭舍……

谁还记得那个什么“后妃之德”、“圣王之道”?

“打倒旧文化,建设新文化”的口号震天响。

旧文化打倒得非常彻底。新文化建设得怎么样了?

一百年了,新文化建立起来了吗?

为什么?

因为砸碎的太彻底,没有进行细细的分析,扔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扔掉了。

未完待续

文子国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 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 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 诗经文化 乐府文化 唐风宋韵 盛世元音 道德经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19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合集 #诗经

30

上一篇

三大穷儒,误了多少中华前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