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 感人至深 出嫁 写下 短短

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人生最伤感的诗,短短4句感人至深!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3 10:28:0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这是北宋时期,一代文学家王安石在龙安江边上,送别弟弟王安礼赴京任职尚书左丞的临别之作。

诗歌里透露出兄弟俩即将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再难相见的悲凉。

但是从诗歌的后两句进行细细的揣摩,似乎作者又想要对其他人隐晦地表达出难以启齿的思念之情。

谜底就出现在这首诗的标题上《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这标题上的吴氏女子指的就是王安石的大女儿。

此时她早已嫁作他人妇,陪着老公吴安持留在了遥远的北方。

父女俩已经整整七年没见了。

老人思念孩子在情在理,那他为什么不去看看呢?她的女儿难道没有孝心,忘记了自己远在金陵的老父亲?

下面让我为您讲述这里面的故事。

王安石嫁女

在王安石还在鄞县县令的时候,夫人吴氏给他生下了一名千金。

这也是王安石的第一个孩子,所以王家上下极为重视。

因为王安石的居所种满了木槿花,花开季节满屋飘香,因此他就给女儿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王堇。

这个女儿从骨子里就透着聪明劲,未满月就会咧着嘴对着大人笑,刚过周岁就开始咿咿呀呀地学着说话。

展开全文

王家上下对她是宠爱有加。

在她稍微大一点的时候,王安石的夫人吴氏就开始亲自对她进行启蒙教育。

小姑娘不但书读得好,还慢慢学会了作诗填词,琴棋书画。

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好事。

王安石夫妇对女儿是捧若掌上明珠,百依百顺,女儿对父母也孝顺有加,一家人生活的和和美美。

王安石在早期的仕途上非常顺利,神宗皇帝慧眼识人,任命他为宰相,给他足够的权力,让他领导着一干支持变法的大臣们,在整个国家推行体制改革。

一时间神州大地,脱胎换骨,全国上下满是一片勃勃生机。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国家军事实力很弱,北方的辽国、西北的夏国、西南的吐蕃一直虎视眈眈,边境线上时不时会传来兵戈之声,几乎每一次军事冲突的结果都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

王安石的变法,使国家增强了军事实力,军队在跟吐蕃的战斗中收复了河、洮、岷等五州之地,对西夏地区也建立起了有利的战线,这都是从宋朝建国以来不可想象的奇迹。

一时间王安石的官位和威望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候,她的女儿也长大了,不但人长得漂亮大方,更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才女。

怀揣着各种目的求亲的队伍,比肩接踵,络绎不绝。

王安石在充分考虑和观察后,把她嫁给了枢密使吴充之子吴安持。

一来王安石和吴充两人关系密切,都是变法事业上的好战友;二来两家门当户对,吴家公子也是学富五车,年纪轻轻就步入仕途,小两口郎才女貌,非常般配。

生逢大变,惨遭被贬

就如同那句话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起起落落,起得越高,就会落得越惨。

即使是王安石这种位极人臣的宰相,也逃脱不掉盛极而衰。

在他的变法中,尽管国家从中获得了好处,但是也造成了局部动荡,更是伤害了王公大臣们的利益。

他们在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和老臣司马光的带领下,对王安石进行了口诛笔伐。

宋神宗显然不知道“三人为虎”的典故,他架不住这些保守势力的一再挑拨,最终对王安石产生了怀疑。

君臣一旦出现了隔阂,那变法自然而然就不可能顺利走下去了。

最终王安石遭到了贬斥,被降职到金陵(今天的南京)去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个时候他唯一的儿子也病故了。

老年丧子的他此时更加感到了凄凉。

写诗思女

他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愈发地感到虚弱,对家人的思念也更加的强烈了。

他怀念年轻的时候君臣能够上下一心,他和他的战友们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洒在大宋这块土地上,看着通过他们的奋斗而恢复生机的国家,对此他感到无比自豪。

但是在高太后和司马光老儿这帮顽固势力的干涉下,变法最终失败了,

所有的措施都被废除,国家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他深深地体会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不甘和凄凉。

他也怀念当年在他身边咿呀学语的女儿们,尤其是那个又聪明又孝顺的大女儿。

古代不像现代,只要打个视频电话,坐个高铁两个人就能够相见。

那个时代的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条件好的出行乘坐马车,条件差的只能依靠步行。

很多人为了出一趟远门,往返需要几年时间。以他的身体和岁数显然是不可能了。

更何况,他现在处境艰难,也算是被贬到地方上的戴罪之身。

他不能主动写信联系女儿和亲家公,生怕他们受到牵连,被保守势力打击报复。

保守势力对他的监管非常严密,生怕这些变法的大臣们死灰复燃,再次站在金銮殿上。

到那时神宗皇帝一声令下,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的脑袋要“搬家”。

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

哪怕是自己一封寄托思语的家信,都有可能给女儿女婿和亲家带来杀身之祸。

宦海沉浮数十载,他这个人一向深谋远虑。在即将动身前往金陵之前,他秘密地召唤儿女们,为了不授人于柄,更为了家人们的幸福,孩子们千万不要给他写信,更不要去看他。

然而大女儿还是写出了一首七言绝句《寄父》表达对老父亲的思念之情:

“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懂这首诗的意思,保守派大臣即使拿到这首诗也很难把它往政治上去靠拢。

晚景凄凉的老父亲读到了这首诗,睹物思人,泪眼婆娑,心肝俱碎。

后记

在送弟弟上船的那一刻,看着眼前龙安江上起伏的波涛,他心潮澎湃,思绪如梭,又勾起当初面对女儿出嫁时的复杂心情,情绪激动,不能自己。

在临别的赠诗中,写下了开头的那首诗——《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虽然只有短短的那是句,但是句句透露着伤感、心酸,着实是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