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 赞不绝口 苏轼 不屑一顾 首诗

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3 10:28:02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以变法出名。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成为了著名的改革家。其实,王安石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古文造诣很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丰神远韵,含蓄深沉,被称为“王荆公体”。即便是词作,也被认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这样的全才,当然是在赞美声中生活的。然而,在当时,他也受到一个人的戏谑,这就是更为妖孽的苏轼。单论文学上的地位,王安石能站在有宋一朝的前排,苏轼则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金字塔尖的风流人物。而且,苏轼更为年轻,思维灵活,更让王安石招架不住。

双方在文学探讨上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王安石屈尊拜访官位低一些的苏轼,就闹得非常不愉快。当时,苏轼正在与人谈论《字说》,这本书恰好是王安石的新作,当然令王安石非常高兴。王安石得意洋洋地表示,这本书就是为了纠正《说文解字》而写的,是为天下读书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安石还举例说明,就以“坡”和“笃”两个字而言,许慎说是形声,但他认为坡就是土之皮,笃就是用竹鞭马,所以显然应该是会意字。王安石讲得兴致勃勃,听众也津津有味,当场点赞。

展开全文

然而,苏轼却阴阳怪气起来:“照你的解释,‘滑’是水的骨头,‘笑’是以竹鞭犬,这能说得通吗?”他刚说完,气氛马上变了。听众们哗然大笑,场面一度尴尬而失控。

其实,这次真的是苏轼无理取闹。哪个字是形声,哪个字是会意,应该具体分析,而不是一股脑生搬硬套。只不过,苏轼才思敏捷,王安石一时也没有及时应对,落了下风。他气得吹胡子瞪眼,拂袖而去,让这次会面不欢而散。

苏轼对于王安石的揶揄,还出现过很多次,各种野史逸闻中屡有记载。他这么做,肯定不是文人相轻,一方面是豪放不羁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两人的政治主张所决定的。苏轼虽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但基本上还是偏向于保守派的。所以,观念不同,也容易斗气。

王安石为人老成,对苏轼也非常佩服,他评价苏轼“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但是,苏轼对王安石的种种行为,说明他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并不以为意。只是,当苏轼看到王安石的这首诗时,才发生了改变:

《寄蔡氏女子二首》其一:建业东郭,望城西堠。千嶂承宇,百泉绕溜。青遥遥兮纚属,绿宛宛兮横逼。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兰馥兮众植,竹娟兮常茂。柳蔫绵兮含姿,松偃蹇兮献秀。鸟跂兮下上,鱼跳兮左右。顾我兮适我,有斑兮伏兽。感时物兮念汝,迟汝归兮携幼。

这首诗的内容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楚辞版的《常回家看看》。它说的是王安石在罢相之后,退隐山林,在金陵建了房子,就叮嘱自己的女儿女婿要带上外孙一起,常回家看看。《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拿着这首诗给苏轼看了之后,苏轼十分佩服地说:“离骚句法,乃今见之”。

楚辞的句式,从古到今都有无数人模仿,屡见不鲜。但能谈到与《离骚》沾边,可见王安石的功力之高。听了苏轼的评价,他自己也很得意:“不瞒你说,我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非你见谀,我亦自负如此)

当然,小珏认为,苏轼态度的改变也与两人的经历有关。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已经灰心丧气在金陵生活。苏轼也因为“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王安石也振臂高呼,向皇帝进言不能杀贤士。所以,苏轼在金陵再次看到王安石,应该是充满感激的。而且,双方毕竟都是顶尖文人,惺惺相惜。所以,王安石去世的时候,苏轼给予了高度评价: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很多读者私信问小珏,如何能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唐诗习惯,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小珏也不是教育专家,但我们现在有专家啊。推荐一套书籍,涵盖唐诗宋词元曲,特别有纳兰性德、李清照、李煜和仓央嘉措的经典诗集,一共十本书,一次投资拥有多部经典。讲解唯美,通俗易懂,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合适。不管什么时代,多读点书总是不会错的。而且,平台与商家搞活动,一套10册才149元,每本不到15元,从我这里进入领券还能减10元,链接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