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俗 本文 透露 相当 不过

不剧透 不过可以透露一点,本文相当粗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2 23:00:04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阿看上周写了

[猜火车]诞生25周年(可点此复习:25年之后,它仍是影史最酷青春电影)。

一朋友是这片子铁粉了。随即发出幽幽感慨:“你说国产片为什么出不了[猜火车]哦?”

阿看一听简直怒从心头起。

是。这些年国产片是烂片成堆,佳作难寻。但也不至于这么埋汰我们吧。

谁说的国产电影出不了[猜火车]?

国产片不但有牛B的青年电影,而且远远早于[猜火车]诞生的1996年。

[猜火车]用“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的经典台词扎了不同代际青少年的心。

咱国产片也贡献过此般青年经典宣言:

展开全文

“我们什么也不干,看看武打录像、玩玩牌、要不就是睡觉。

我们没什么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不烦恼了。”

庸俗但洒脱,堕落但也通透。

三个北京青年顽主成立了一家3T公司。所谓“3T”取其“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之意。

于是,插科打诨、奇形怪色的日常生活正式拉开帷幕。

33年过去了。这部电影,在豆瓣被一众青年奉为“电影圣典”。

它就是[顽主]。

01

80s

[顽主]诞生于1988年。

80年代,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印象。

陈丹青曾经说,“80年代是兴奋和骚动的十年”。

学者陈平原,曾概括80年代:“泥沙俱下,众声喧哗,生气淋漓。”

迪斯科女王张蔷在

《我的八十年代》里唱:

“这个夏天的雨季是这样的漫长/天空像是为爱分离哭泣的脸庞/我们的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我们的心是约翰克里斯多夫/还有一首诗/一首朦胧的诗/还有一首歌/一首迪斯科。”

在她那里,是浪漫的80年代,自由的80年代,青春的80年代。

总之。80年代与“激情、浪漫、纯真、理想主义”总是一起出现。

这些80年代的时代印记与特征,在[顽主]里也都异常明显。

02

王朔

说[顽主],首先得提王朔。

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

[顽主]诞生的1988年被称作

“王朔年”——这一年一共有4部王朔小说被搬上银幕。

另外三部是《轮回》、《大喘气》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然,[顽主]是最成功也最符合原著精神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米家山的[顽主],正是王朔作品影像化最成功的唯二电影。

而王朔本人对[顽主]的成功有一个颇不厚道的评价:

“米家山没什么本事,就按小说拍,所以拍出了好东西。”

03

顽主

顽主是老北京话。顽主也是一种京味儿文化。

他们最重要的是把玩儿当成正经事,得玩出花儿,得玩得兢兢业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顽主最为鼎盛的时期。

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到来,人们都挖空心思赚钱,顽主们也就慢慢走向了衰败。

除了本片,顽主题材的影视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老炮儿]和《血色浪漫》等。

04

摇滚乐

[顽主]开场,就是当时北京街景。

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年轻人在阳台跳霹雳舞,潮衫上写着“洋鬼子”和“没有外汇券”,街头交警双手指挥出了律动感。

配乐从“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转到了一曲摇滚乐。

“我曾梦想现代化都市的生活/可现在的感觉我不知该怎么说/这里的高楼一天比一天增多/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王迪的这首

《忧心忡忡的说》,是当时导演米家山去看了那场著名的西北风演唱会意外发现的。

王迪的登场一下打动了米家山,“他的那种朋克摇滚唱法,声嘶力竭地唱出了都市化进程都市人的焦灼惶恐与躁动不安。”

这首歌放在电影开头后取得了特别好的效果。

当年放映时,音乐节奏一响,全场年轻人就开始鼓掌。

05

“歪瓜裂枣”

本片主演

张国立、梁天、葛优,没有帅哥,长得都算各具特色。

这是米家山的“标准”下故意选出来的。

这个“标准”具体说的话就是:演员要歪瓜裂枣的,不要长得好看,只要有意思的。

张国立是临时顶上的,于是他也成了主角三人组里唯一浓眉大眼的人。

06

3T公司

本片的3T公司一出场就遭了人揶揄。

“什么3T公司,跟卖杀虫剂的似的。”

后来才被释义:“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

比如替怂B丈夫挨老婆臭骂;替肛肠科大夫陪女友约会;替不入流的地摊文学小说家操办一项野鸡文学奖大会......

这些工作也构成了电影的主线。

啥活都接,啥活都干。颇有那么点日式“万事屋”

(《银魂》)之感。

07

“祖师爷”

3T公司,一直在国产片中得到“延续”。

比如1997年[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以及后来[私人订制]中的“私人订制”公司。

冯小刚曾在张国立60岁的生日聚会上,当面感谢了米家山和[顽主]:

“[顽主]才是[甲方乙方]、[私人订制]这种模式的祖师爷。”

08

嬉笑怒骂

导演米家山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就是[顽主]。

在拍[顽主]前,他已经连着三个电影项目被毙了。

本子写好了,班子搭好了,突然说不能拍;或者拍好了,突然说不能播。

郁闷的米家山甚至都开始思考“电影这个职业究竟适不适合我做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在《收获》杂志上读到了王朔的《顽主》。

他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一个嬉笑怒骂的方式,不用这么认认真真的。用讽刺的、调侃的,宣泄社会压抑……我内心和王朔的魂完全一致。”

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反叛的、讽刺的、嬉笑怒骂的[顽主]。

09

“军令状”

这小说没个主线,三个主角性格也不分明,整日一通胡侃。

米家山要拍摄[顽主],首先就没能过了峨眉厂这关。

他只得跟厂长签“军令状”。

“还50%的利润。要是赔钱了,就停发两年工资,停止拍戏两年。”

这自虐式请求果然奏了效。[顽主]开拍了。

而后话是。本片虽有盈利,但还是没达到50%的利润。米家山果真被停职了两年。

10

葛大爷

[顽主]捧红了葛优。

本片之前,他跑了近十年龙套。因为长相原因,一直没什么机会。

能出演本片,更是缘于一种意外的戏剧性。

杨重这个角色,米家山当时找的是别的演员。拿过照片一看,反被演员后面的“看起来有点逗、又稍微有点秃顶”的葛优吸引了目光:

“这人是谁?”

带着好奇,和葛优见面站着聊了十几分钟,导演就把他定下了。

而在电影里,三人组中也是葛大爷第一个出场。他的任务是替人约会。

戴着墨镜,消瘦嶙峋,从墙后甫一出场,散漫开口讲话,那个感觉就有了。

11

“跟她说尼采”

杨重

(葛优饰)这个“约会员”和姑娘神侃半天,终于甘拜下风。

于是给于观

于观给他出主意:“跟她说尼采。再向弗洛伊德过渡。”

80年代,年轻人对严肃文学和哲学抱有极大热情。

像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几乎是80年代最流行的思想家,他们的译作都极为畅销。

那是一个年轻人以谈论这些人作时髦的时代。

有人曾写文回忆过那时候的彻夜谈天景象:

“胡同口,四个大学生,三更流浪天,也能聊叔本华和弗洛伊德。激昂忘我,待到分手,天已大亮。”

12

老北京风味

一个小细节,当杨重和刘美萍

他们手里捧的正是特产——老北京酸奶。

好多老北京物件都没了,但这瓷瓶酸奶到现在还存在。

除此之外,本片后边还有北冰洋汽水的出现。甚至还流行了一种说法:

“没喝过北冰洋汽水不叫顽主。”

这些老北京风味,让人怀念。

13

俄狄浦斯情结

刘美萍:“哎,弗洛伊德说,当儿子的都想跟自个儿妈结婚,对不?”

杨重:“不不,和我妈结婚的是我爸,我不可能在我爸和我妈结婚前先和我妈结婚,错不开。”

马青:“

嗯,我也觉得特空虚,结婚特没劲。找来找去不是自己爹就是自己妈。哪像人家外国,谁跟谁都能睡觉,人家也方便,都有房子,你自个有房子吗?”

这一段对恋母情结的调侃,放在人人都读弗洛伊德的80年代,简直让人会心一笑。

更看得出,西方性解放运动,对80年代青年人思想产生了很大冲击。

14

退学演戏

饰演本片女主刘美萍的演员马晓晴,为了出演本片,可谓极富魄力。

当时20岁的马晓晴正在上戏读大一。拿到这个角色,她当即就给剧组写了信:“我将还你们一个空前绝后的刘美萍。”

但是,她的雄心壮志却被学校制度浇了一盆冷水:上戏当时不允许大一学生外出拍戏。

为此,马晓晴毅然决然的退了学。

被气坏的老师曾拍着桌子对她大骂“你这是在自掘坟墓!”

但幸好,她赌赢了。

因为[顽主],马晓晴一举成名,还拿到了百花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但当年这个奖空缺了。因为评审提出不能给她这个奖,“年轻女演员拿了奖就往国外跑。”

15

时装迪斯科

这段“时装迪斯科”戏被很多人称为

“惊为天人”“神来之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T台上,从地主、农民、阔太,到时装模特、健美女郎、霹雳舞青年,从古人到现代人,从戏服到比基尼。

看花人眼的各色人等轮番登场,他们擦肩而过,互相观赏对方,发生争执、斥责。

最终,又在一场迪斯科舞曲中,手拉手迎来了共同蹦迪的大同和谐世界。

这么说,只这一场戏,就花掉了

本片三分之一的预算(因为摄影师的失误,这段戏经历了重拍)。

而且,这段戏原著没有,完全是米家山自己发挥的。

荒诞又漂亮。顶绝了!

而整个80年代的包容与生气,从此一场戏,也可见一斑。

16

苦力担当

反差的是,主角三人组里最瘦的梁天,却成了很多戏的“苦力担当”。

比如这段。要给三流作家客户设计一个颁奖大会,梁天的马青负责蹬脚踏车拉咸菜坛子作为奖杯。

那天是真的在下雨。梁天也是真不会骑这个车。

于是,站着蹬、蹬着特别费劲的那个姿势,就真实的被放进了戏里。

而且,他还要被张国立饰演的经理于观骂:“拉后边去!就说你呢,装什么傻呀你!”

梁天眨巴着眼,一脸懵懂。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事实上,米家山基本上没给演员说过戏,他特别鼓励类似的即兴发挥。

17

“哥们就喜欢俗的”

[顽主]名场面之“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这句流传甚广的台词同样出自这场“时装迪斯科”的会场门口。

完整版台词是这样的:

观众小哥:“今天有什么精彩的节目么?”

于观:“这不方便告诉您,但有一点可以透露,节目相当粗俗。”

观众小哥:“是吗?哎呦!太好了,哥们就喜欢俗的! ”

可见,80年代青年就懂今天“标题党”之精髓。

18

朦胧诗

颁奖大会上,3T公司邀请的名作家无一到来,只能让工作人员临时上台凑数装名人。

“草地上,开满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发现的只是饲料。”

“人们说,我的这边是长江。人们又说,我的这边是黄河。”

各种“奇形怪状”的朦胧诗被当众朗读,略显羞耻。

除了文学与哲学,诗歌在80年代也是另一个当红“炸子鸡”。

海子、北岛、顾城等人大红。据记载,那会的诗歌节是次次爆满,还有买不到票的直接破窗而入。

其混乱狂热简直宛如当代追星现场。

19

“我就是一傻波依”

本片另一个名场面,当德育叫兽赵老师对这群“失足青年”表示了“极大关怀”时。

葛优的杨重却以此回应:

“我就是一傻波依,您甭为我费心。”

“傻波依”大概是傻B的变体。

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年轻人嘴里,这个词格外流行。

20

“我是精神病”

于观过马路憨憨像个小傻子,观翻越栏杆时被交警逮个正着。

交警:“你怎么从这蹦啊?说你呢,听见没有?”

于观:“说......我呐?”

交警:“你有毛病啊?”

于观:“嘿嘿,对。今儿早上刚从安定医院

(著名的精神病院)跑出来,医生追了我七百多里地。”

21

《无主题变奏》

女友总想推着他去干点什么“正事”。

后来分手,女友言:“你的生活态度是向下的。”

于观却在想:你不懂。我看起来是在轻飘飘、慢吞吞的下坠,但我的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升华了。

米家山后来表示过,对此很有遗憾:

“当时在字幕上,应该打一个‘部分题材取自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22

弄假成真

在北京拍戏时,剧组大家伙儿整日穿着印有3T公司的T恤到处晃。

很多不明真相的路人,还以为真有这么个替人解忧受难的公司呢。

这启发了导演米家山。

他于是把原著里接待顾客的部分场景搬到了室外民族宫门口,搞出了个“3T公司义务服务日”。

几个演员也是能侃的,给建议的场景发挥了不少。很多人也是真的围在旁边在认真听。

23

北京地铁

1988年的北京地铁什么模样?

且看于观替肛肠科大夫去和刘美萍分手这段,两人就在北京地铁一号线,于观立追着女生下车,倚在立柱上道歉。

那时候的一号线是蓝白相间的色彩,还只能到复兴门。

同年李少红的

[银蛇谋杀案],也在北京地铁里,拍摄了一场追逐戏。

24

脏口

“瞅宝康丫那操性,丫识字吗我都怀疑。”

“朋友无非两种,可以性交的和不可以性交的。”

“你爸怎么那操性啊。”

送审时,剧中的脏口都要求被删掉。主角组们戏弄德育叫兽,让他在长城饭店门口等姑娘的情节也要删。

为了不改,米家山居然“耍赖”从厂里跑了。

后来厂里再三做工作,他只删了于观反呛他爸的一句台词:“你要叫我爸,我也给你把尿。”

25

德育教授

电影中的德育教授对顽主们一边刻意接近,满嘴的“我懂青年”。

一边又假仁假义,公开在校园大会上将他们做反例,称之“失足青年”,忧心忡忡地“让社会都来关心你们”。

电影当年上映,广受年轻人欢迎。而电影外,也到处都是“德育教授”。

“这种灰不溜的人物作为影片主人公,在现今似乎已无可非议,关键是,影片对他们的言行的臧否,却带有一种鲜明的欣赏态势。……如果以这种发汇与调侃取代社会批判与思考,究竟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顽主〉的反道德、反文化的倾向》安瑞华《电影宣传》1989年第5期

“当前,我们面临的提高整个国民精神文化素质的形势是严峻的……《顽主》却取了媚世态度,将荒唐的痞性集中在观众面前展览,乐道于粗俗以至庸俗。

听着耳边伴随着银幕上那些粗俗不堪入耳的话语和“够份儿”的痞子派头爆发的阵阵喝彩声、啸叫声,我感到沉重。”

——《我看到了沉重——〈顽主〉观后》边国立《电影评介》1989年第6期

26

狠起来连自己都骂

电影拍到最后,只剩100尺胶片了。

米家山一想:待业青年、德育教授、当红作家...既然各方面都骂过了,最后也骂骂自己吧,算是自嘲。

于是即兴拍了那段于观三人的替身撞车戏。

也贡献了另一经典台词:

“中国人拍电影,您就将就点吧!”

这场戏全部一条过,拍一个镜头报一下胶片数量。全部拍完了也就结束了。

就跟停笔的王朔一样,“就停在这儿吧,完了”。

27

不靠谱

葛优想了想,喊了一句:

“都这么多年了,你丫怎么还是那么不靠谱!”

28

顽主2

本片之后,我们再没有如此庸俗洒脱、躁动不安而具生命力的青年电影诞生。

而现在,距离电影都33年过去了。

就像[猜火车2]的诞生一样,[顽主2]未来是不是真的会有我不知道。

但米家山曾经在30周年的采访里说过,他在写第二部的剧本。

只是不知道这些年过去,那些并不痛苦、庸庸俗俗、潇潇洒洒而颇具姿态的顽主们还在吗?

想起王朔小说的结尾,三人晃荡在大街上四处惹事找茬,想冲撞那些“头发整齐、裤线笔挺、郁郁寡欢的中年人”。

马青冲在前头,晃着拳头说,“谁他妈敢惹我?”

结果一猛汉小哥走过来,马青上下打量完,赶忙改口:“那谁他妈敢惹咱俩?”

这一段太形象了。顽主们的抵抗,充满了此般笑料与戏谑。

但到今天,我们的青年人甚至就连这般“抵抗”都不存在了。

青年们依然迷茫而不高兴,依然心怀远方与自由。

但是,我们无法再叛逆。

就像崔健在工体《一无所有》中唱出“你何时跟我走时”,那一句辛酸淡淡的弹幕:“我有房贷。”

便解释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