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长沙掠影:李渝基钢笔组画配陈先枢图文
展开全文
李渝基钢笔组画《民国长沙掠影》
李渝基画中店铺和街道各时期照片
李文玉金号(左)
银星电影院
人和福油号
八角亭
司门口
介昌绸布店、养天和药局
太平洋百货商店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街市
陈先枢2006年旧作
20世纪30年代的长沙,街衢纵横,市井繁华,大小店铺遍及全城大街小巷,商业中心由沿河各地段分别向城内扩展,形成南北两大商业区。南部从大西门延伸到太平街、药王街,从小西门延伸到坡子街,从西湖桥延伸到南正街、八角亭,再与药王街对接,与南正街两厢的学院街、道门口、樊西巷、臬后街、古道巷、化龙池、织机街、青石桥等街巷连成一片,成为长沙百货荟萃之区。北部由中山路经北正街至湘春街,与通泰街、寿星街、潮宗街、连升街等街巷纵横相接,形成长沙杂货繁盛之区。
此时长沙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消费城市之一。商业各业都呈稳步上升之势。南门口、东庆街、小吴门、水风井、先锋厅、通泰街7处设有菜市场。文化娱乐市场也有相应发展,全市有电影院6家,京剧院7家,话剧院3家,花圃店36家,照相馆21家。抗日战争前夕,长沙市场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的著名商店,绸缎店有“介昌”“大盛”,百货店有“太平洋”“新世界”,南货店有“九如斋”“稻香村”,照相馆有“蓉光”“四明”,钟表眼镜店有“寸阴金”“亨得利”,中药店有“中华国药局”“四怡堂”,金银首饰店有“余太华”“李文玉”,鞋店有“美利长”“云飞”,茶叶店有“吴中和”“詹恒大”,笔店有“彭三和”“桂禹声”等。
清代后期业已形成的专业商业街市,此时更趋繁华。坡子街是河埠进入城中区的要道,钱庄、药材店、金银首饰店、铜器店、笔墨店云集此处;南正街是城区南北交通干线,南货店、刀剪店、烟店、颜料店、红纸店和茶庄等商店甚多;具有现代气派的百货店、绸布店则大多集中在八角亭、司门口一带。当时已形成了数十条商业街市。如粮行米厂集中在潮宗门一带,油盐花纱号多设大西门,干货鞭炮庄分布在太平街,书局集中在南阳街,土果行主要设在下河街一带,衣庄以走马楼最为有名,皮货店多设在白马巷,油鞋木屐店集中在化龙池,雨伞店以老照壁较集中,木器荟萃于皇仓街,铜器店聚集于铜铺街,丧葬用品扎堆鱼塘街经营,荒货集散于藩城堤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沙地处后方,沿海及沦陷地区人员、游资后撤,沪、苏、浙等地部分工商户开始内迁,长沙是主要的终点和中转站之一,长沙市人口从1934年的38万人骤增到50多万。由于人口增多,加之北大、清华、南开3所著名大学迁到长沙,大批文化名人云集湘城,长沙市场更趋繁荣,不仅绸布、百货、南货、湘绣、金银首饰等业顿时活跃,而且饮食服务行业更是盛况空前。
餐馆分出中西两大菜系,各具特色和规模。著名的中菜馆有:经营粤菜的南国酒家、经营浙菜的中央酒家、经营川菜的又一村菜馆,正宗湘菜馆玉楼东酒家,回民菜馆“李合盛”等。西菜馆以司门口的“万利春”最为有名。饮食店除原有面粉馆、茶馆门庭更加熙攘外,还新开有咖啡馆和饮冰室。夜市热闹非凡,街头卖馄饨、烧饼、油炸豆腐、茶盐蛋、糯米饭的摊担通宵达旦,夏夜街头绿豆稀、酸梅汤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理发店有高、中、低档共2700多家,浴池有10多家,旅馆分甲乙丙丁4个等级,多达500多户。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毁灭性灾难正向这座商贸名城袭来。一场大火,骤然中断了城的繁华。“百年缔造,可怜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