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能静
引子:清代盛行的《长随论》之类的“官场秘籍”随处可见,他们虽然地位低微,却躲在官老爷的门口或者身旁掌握着隐形权力,成了典型的“老爷多大,奴才多大”的典型人物。
相关画面
在清代,地方官的大队马仆中,至少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是知府和县太爷的长随家人,督抚一类官员的数量自不必说。所谓“长随”就是跟班儿的,尽管他们不属于衙门中人,所得俸禄都是由官老爷自己掏腰包支付,因此成了官吏不能离开的家丁,有的长随几十年跟着“老爷” 基本就属于官员家中的一员。
此外,按照清代衙门规定,地方官要实行任职回避,不能在其家乡任职,也不能在其直系亲属做官的地方任职,因此地方官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面对人生地不熟的情况。如果单靠本地的这些人就是庞大的实际办事的衙役人员,如果官员对他们失于督察,一则会失去当地士绅百姓的信任,落得极差的口碑,二来是一旦衙役出现问题官员难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地方官上任带着自己的长随亲信,在衙门中成立自己的“班底”,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相关画面
展开全文
《红楼梦》里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门子就是这一典型人物,他上知朝廷下知各大家族势力,下知各衙门鸡毛蒜皮,因此让县太爷贾雨村寻找官场“护身符”。
因此,“长随”的角色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于这一问题,朝廷也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清朝对哪一级官员能带多少名长随家丁早就做出明确规定,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廷正式下发了一个文件,实行携带家仆“配额制”:允许地方官除携带兄弟、妻妾、子女外,由汉人出任的总督、巡抚可带家人50名,布政使、按察使带40名,道员、知府带30名,同知带20名,通判、知州、知县带20名,州同、县丞以下可带10名。如果是旗人出任地方官,可以携带的家人是汉人的两倍。很显然,这里的家人是地位低贱的家丁、仆从之类,与主人有着或紧密或松散的半隶属关系。主清代,这些人有个形象的称谓,被统称为“长随”。
相关画面
“长随”本是出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当初赵匡胤还未平定所有地区,因此一天夜里下大雪,突然心血来潮去主动到赵普家,看到一名家人跟随在赵普左右不离,举止恭敬得体,于是赵匡胤便打趣说:“这是爱卿的长随吧?”因此这个称号就保留了下来,这个故事还有一幅画《雪夜访普图》,君臣二人一边吃着烤肉一边谈着天下大事。
由此就出现了“宰相门前七品官”的说法,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性,许多长随跟着官员混得风生水起。那么长随分为多少类呢?《长随论》多按“出身”划分长随,有超等长随(暂随)、特等长随(且随)、次等长随等,而将上宗长随、次宗长随、下宗长随名为“孽随”。因此,这里面也有着等级关系和位置的主次。按其职能来分,有负责把门的“司阀”或“门上”,有负责文书签转的“签押”或“稿案”,有管仓库的“司仓”,有在公堂值勤的“值堂”,负责通讯的“书启”,掌管印信的“用印”,负责税收的“钱酒”,以及“管监”、“管厨”、“管号”、“跟班”等等,名目之多,甚至地方官自己都说不清楚。
如果长随管理或参与的仅仅是地方官的家庭事务,那他们就不会成为衙门中举足轻重的一类,恰恰相反,他们所参与管理的绝大多数都是衙门行政事务。故此,因长随和掌印官亲疏关系的不同,以及分管事务的差别,他们也自然地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富贵双全”的门政大爷,应了那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所谓门政就是给官老爷把大门的,在各种影视剧中多能看到想要得到官员接见,这门口的把门的必须要给孝敬,否则必然要吃“闭门羹”,因此这个长随是很吃香的一种。他们收钱叫做“门包”,甚至约定成俗,送多少,都有明确的规矩,到了最鼎盛时期,门包还发展到了“门敬”的地步,每年逢年过节,必须要给官员把门的送“门敬”,否则后果很严重。
签押长随 ,堪称重量级人员,成为了官老爷的“贴心豆瓣”。
长随中被称为“大爷”的另一种重要角色就是“领班”,俗称“稿签”,是长随中的重量级角色,被称为官老爷的“大席”。这类人物关系到州县老爷的仕途,因此如不是官老爷的“贴心豆瓣”是不能出任这个重要职位的。“签押如同军机处” 等同于官老爷的日常事务主管,比如要了解律令文件,明白公文款式,分清轻重缓急,刑名钱谷要不要,这些都要由真“签押”协调处理。
一般来说,门政大爷要办事,也要走稿签大爷的门路,至少要"出息”“进项”的一部分拿出来孝敬稿签大爷,就社会地位而,他也比门政大爷要高,因此,“高明之士,愿充签押不当门上”就很自然了。
晚清官员
为了在“门上”或签押房弄到更多的钱,两类大爷通常会“紧密合作”。比如说有个乡绅要霸占一处产业,先拟好了状子,再给门政爷使上了钱,门政大爷就得把这些钱拿出一部分送给签押,以便早些安排老爷批阅或升堂。清代州县衙门中经常有“有案无传,有传无送,有送无讯,有讯无结”的事情发生,大多是因为签大爷从中做了手脚。
除了稿签外,签押房中还有发审、值堂、用印、号件及书禀五人,这类长随的职责可以从其名称上获知,发审、值堂、用印属“中席”。因值堂长随经常跟随州县官出门,因而又名“外堂”做得称职,就会晋升为门上。
其实号件和书禀这样的长随收入不高,也非常忙碌,是长随中的“小席”,因此,“大席”稿签要经常设法补贴号件、书禀。
相关画面
凡省会首县地方大缺,司签不少于十人:稿签、发审各一人,其他各二人。论收入,号件要比书吏高,这不但因为号件事繁,更因“诸色公事皆由号件过目”。号件因每天与往来公文打交道,因而熟能生巧,自然而然便明了各式公文款式。
进入稿签“大席”之前,必须先从号件做起,号件是稿签的副手,故每有稿签出缺,即以号件充补。可以看出,这一套组合拳的“长随”彼此关系密切,互为影响。这里面包含的信息很多,由此深度影响着清代官员的整体风气,最终演变成官场难以清除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