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 盛唐 城桥 荣耀 胜迹

(三秦胜迹)蒲城桥陵:盛唐长安荣耀的“缩影”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1 18:44:02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展开全文

U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蒲城桥陵

陕西有一俗语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中国历史上有290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僖宗李儇,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渭北高原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 “关中唐十八陵”。其中有4座就在蒲城,分别是睿宗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宪宗李纯景陵和穆宗李恒光陵,加上以墓为陵的让皇帝李显的惠陵合称 “唐五陵”。

唐高宗死后,李显继位为中宗,武则天认为李显妨碍了她的权力,就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废掉李显,改立豫王李旦当皇帝,史称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她又废掉睿宗,自己总揽朝政,不久改唐为周,自封为皇帝,李旦被改封为相王,及中宗复位,睿宗被立为皇太弟。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中宗,十六岁的中宗第四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帝,韦后为皇太后临朝摄政,韦氏及其党羽垄断朝政,李唐王朝频于崩溃的边缘,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起兵杀死韦后及其党羽,拥立其父为皇帝。他和妻子隆基之间也充满了爱护和谅解。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出谣言说:“根据星象,皇帝有灾,皇太子应当即位。”显然是调拨他们父子关系,但睿宗听后并不发怒,反而说:“传德可以避灾,我的主意打定了。”到七月便颁诏令传位给皇太子,自称太上皇,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从此唐王朝结束了频繁的宫廷政变,出现了开元盛世。716年李旦病死,时年55岁,葬于桥陵。

李旦生于公元662年,卒于公元716年,享年55岁。他是女皇武则天的第四子,李隆基之父。他曾三次登上帝位,在位8年,正式执政两年半,建树甚微,后人评价他虽无政绩,但聪睿明智,恭良谦让,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上让母亲,再让兄长,三让儿子,防止了宫廷政变,顺应了历史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他死后送庙号“睿”,就是指他生前三让天下的聪睿明智之举。

位于陕西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桥陵以丰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丰山气势雄伟,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诸峰环绕,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据说李旦墓址选到蒲城丰山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数学家李淳风有关。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选墓地。这件差事便落在了天师李淳风和袁天罡肩上。传闻他俩是一母所生,是个双胞胎。其父亲是凤翔县姓袁的大财主家的长工,姓李;其母是仙女。孩子生下后,因养不起,李长工忍痛把老人给了袁财主,这便是袁天罡。另一人就是李淳风。仙女生的两个娃绝顶聪明,十几岁时便能写出《推背图》,预知先天未来之事。

这天,两人正在研究星相学。太监传旨让他二人先后晋见皇上。原来李旦还想试试他二人的本事,看看谁比谁强。袁天罡为大,先见皇帝,李旦也不明言,只把一枚麻钱往袁天罡手心一放,告诫他不可告诉任何人。李淳风晋见皇上,李旦却交给他一苗针,叮咛他等袁天罡回朝交旨后,他才可出发。

袁天罡领旨后,已知皇上意图,为寻到最好的风水宝地,他走过九州十八县,遍访名山大川,到了蒲城地界,一眼就看』:了丰山。只见此山正峰势险,峰顶六平,东西向曲峰起伏,状如卧龙,向南平野辽阔,是建陵的好地方。于是,他勘察了方位,把麻钱埋好后回朝交旨,李淳风也知皇上心意,等袁天罡回朝交旨后,出发勘察,没费什么事,选准位置,以针定位,回朝交旨。

李旦听了袁、李二位汇报,暗差心腹太监前去验看,太监按照二人所提供的地貌、山形前往验看,发现银针恰恰插在钱孔正中,从此桥陵的墓址就确定在丰山。

直到今天,蒲城县平路庙乡的上淳风、下淳风两个村子村民还说李淳风就居住在这里。

强汉盛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最高水平,而桥陵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上的代表。

桥陵的建制与乾陵大同小异,都是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绕山筑城。城周长13公里,四方各开一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门各有巨型石狮一对,玄武门还有形态各异的石马三对,这六匹马是昭陵六骏的变体,寓意由六骏引魂,浩浩荡荡地进入天堂。

桥陵园分内城和外城。据史料记载,陵内地面建筑当时有9间雄伟的献殿,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间,设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员30余人,陵户400余人。

当年繁荣热闹的场面在杜甫赴奉先看望家人所留下的诗篇中得到了真实的描写:“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露霜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曙,祠官朝见星。”

至于这些雄伟宏大的陵园建筑毁于哪朝哪代,史书没有记载,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号称 “露天博物馆”的珍贵石刻。

步入625米长、110米宽的神道,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物。东边的那幢已经残损,西边的比较完整。华表又称望柱,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纳谏的象征。

据《淮南子》载:“尧置诤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因而也叫恒表和谤木,相当于今天的“意见箱”。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专制统治,作为虚心纳谦的华表形同虚设,仅仅演变为代表帝王陵墓的标志。

紧挨着华表的是一对陆U。哮豸又名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能辨忠奸、识善恶,鹿头、牛身、马蹄、身生双翼,下有浪花相托,能腾云驾雾,能漂洋过海,在陆地上跑得最快。从不同的角度看花豸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就像今天我们见到的三维立体画。远看人面兽身,像一个和善的老头托着双腮在沉思,近看怒目圆睁,锋牙利齿,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神威和霸气,忠臣过之,温顺可爱,奸臣过之,胆战心惊,将它置于陵道,起保护陵园的作用。

桥陵石刻与乾陵石刻大同小异,但形体更为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朱雀门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长625米、宽110米的神道两侧,虽经千年风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其中有的精品,早为中外专家所赞赏。1982年8月,国家文物总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激动地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好的石刻艺术,真是莫大荣幸!”又说:“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了!”

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的石刻,由南往北依次为:华表又名“望柱”,原为1对,现存西边完整者1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有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1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

咆哮俗称“独角兽”,东西各1尊。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 翼。这样雄壮的巨大圆雕,在唐十八陵中实属罕见。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

鸵鸟东西各1尊,系高肉浮雕,刻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石马5对,身高1.7米至2米,身长2.3米至2.6米,形态不一,鞍子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在多数头部损坏。玄武门外还有破残石马3对。

翁仲俗称“石人”,原为10对,现在多数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拄剑。面部表情,有的巡视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带隐忧。石狮位于朱雀门左右,呈蹲踞状。高约2.8米,雌雄分明,形成各异,肌肉丰满,造型雄伟,堪称石刻艺术精品。青龙、白虎、玄武门外均有石狮1对,其中青龙门回头望狮尤为生动。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的传统技艺,又发挥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桥陵与李旦合葬的有肃明刘后、昭成窦后,陪葬墓有惠庄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凉国公主、郎国公主、金仙公主和彭国公李思训等。在碑刻中“凉国长公主碑”、“郧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的碑文是唐玄宗亲手书写的。

一千多年过后,睿宗桥陵所有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有这50多尊桥陵巨大的石刻墓甬依旧诉说着盛唐的威严和荣耀。

桥陵石刻的规模创唐18陵之最,这对神道前端的华表高达8.64米,只比天安门前的华表矮了一米,这10对中郎将装束的翁仲也高达4.5米,20个翁仲20种表情,今天看来依旧眉目清晰,表情传神。

在桥陵的墓甬面前,你可以看清楚他的毫发指甲,你可以感受到他们或喜或悲的神情,你甚至可以听到他们心跳的声音。

为了了解桥陵当年雄伟的全貌,文物部门于2002年运用先进航测技术对桥陵进行了拍摄;同时测绘队员对实地进行了进一步考察,将记录下的相关数据输入电脑,经过测算,一千两百多年前桥陵的内城图形呈现在大家眼前。考古队员惊喜地发现,桥陵的内城形状,竟和唐长安城的形状惊人地相似。

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有着高大壮美的建筑。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一直奉行“事死如生”的观念,为了让帝王逝去后仍能够保持和生前一样的威仪,陵寝都按照皇城、皇宫的样子建造,桥陵也该是如此。

唐十八陵埋藏着盛唐的珍宝,而传说中最大的宝藏就是唐睿宗李旦的桥陵。桥陵的墓室中究竟埋藏了多少宝藏,在没有挖掘之前,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想象,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打开桥陵地宫的那一瞬间,里面的大唐的珍宝将会照亮世界。(卢剑利)

传媒新锐卢剑利,男,1973年4月生,西安市长安区人。从事新闻文化与书画传媒事业30年,中国当代新闻文化传播新锐人物,资深新闻媒体人、评论人、策划人、中国致公党党员。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万余篇,先后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中国晚报西北协作区新闻奖、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新闻奖、陕西新闻奖、西安新闻奖、陕西日报社社级新闻奖等,著作有散文集《大美秦岭》、杂文集《砚边杂谈》、《三秦胜迹》、《名人与书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