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厅 新开 杭州 升级版 劳保

杭州城北新开一家舞厅,1400多方生意蛮火,老板说要做升级版“劳保舞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1 16:32:03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近日,有橙友向橙柿互动报料称,杭州拱墅的沈半路上,新开了一家歌舞厅,每天人流像潮水一样。

1993年,曾有一部电视剧《海马歌舞厅》,讲述了中国人的舞厅故事,从编剧到演员都是大咖。

2021年,一首《漠河舞厅》走红网络。歌曲背后,一位老人用独舞怀念逝去妻子,打动了无数人。

“三千里,偶然见过你。花园里,有裙翩舞起。灯光底,抖落了晨曦。在1980的漠河舞厅……”

展开全文

快报也曾报道过一位大伯,从1992年到1998年跳了6年交谊舞。

每去一家新舞厅,他都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舞厅名字,一共手抄了108家舞厅名字。

“梦蝶、葡萄园、福尔园、梦宁园、苹果园、晚秋、水晶宫、椰岛、红玫瑰、大家乐、白孔雀……”看着这些名字,满满都是回忆。

曾经风靡一时的歌舞厅,已经成为过去,还在开门的,不过零零星星几家。

歌舞厅主要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不少90后10后的认知里,那个时代应该曲尽人散。

这年头还真有劳保舞厅?报料的橙友说,沈半路上这家新开的舞厅,吸引了不少老中青,试营业时,里面挤满了人。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舞厅?

八十多岁的老伯

天天来这里跳舞

上午,沿着沈半路从李王桥下车往半山方向走,记者找到了这家名叫“滚石”的舞厅。

舞厅建在一座商业大厦一层,隐隐约约听到有节奏的舞曲传出。

来之前,记者在网上看到,有个90后杭州小伙,带着手机光顾劳保舞厅拍拍拍,结果被赶了出去,小伙蛮委屈,“我只是想体验一下复古流行文化……”

这家舞厅空间蛮大,一千多平方,来跳舞的人蛮多,数量数不过来。

环舞池周围是几排崭新舒适的长沙发,前面还贴心地摆着长桌。

观察了一圈,舞池里没看到年轻人,来跳舞的大伯阿姨个个身材苗条,舞姿也蛮优雅,人群里几乎找不到身材肥胖的人。

橙柿互动遇到了来跳舞的一对老人,80多岁的刘大伯和70多岁的叶阿姨,两人看上去精气神蛮充盈。

刘大伯说,这个舞厅是2月6日正式开张的,早场6点到10点,下午场1点半到3点半, 晚场7点半到9点半。虽然刚开张,但来跳舞的人蛮多。

舞厅开张后,刘大伯几乎天天来,“我跳舞三十多年了,以前常去的地方,是杭钢群乐宫舞厅,现在那里变成了敬老院。”

一起的叶大姐和刘大伯是舞伴,认识20多年了,“我们的老伴都有不一样的爱好,我们俩就爱跳舞,从没跳过广场舞,不喜欢。”

这家舞厅的DJ师,是40多岁的老汪,杭州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

公司业务很忙碌,但只要有空隙,老王都会做兼职DJ,干了26年。

谈起杭州城的劳保舞厅,老汪如数家珍,“八九十年代,杭州城开的第一家劳保舞厅,是宝石会场,顾名思义地点就在西湖的宝石山。第二家应该是葡萄园,在西湖断桥一带。第三家就是平海路的华侨舞厅。

“劳保舞厅的高潮期是06和07年那两年,丰乐、金舞池、大班、金海岸、金色风情,这些都是杭州代表性的劳保舞厅。

“杭州的劳保舞厅至少经历了三代人,从50后到60后70后,80后比较少了,90后的身影几乎在舞厅绝迹。最早的50后第一代人,如今大多数已经退隐江湖。不过在西湖断桥的凉亭边,你能找到他们的影子:散步、打拳和运动健身。

“不过这家舞厅新开以后,60后的第二代人也常来,只跳早场。如今,70后80后成为主舞厅的生命力的主流。”

不过老汪说,最近舞厅也出现了第一代人的影子:八十多岁的老年人。他欣喜地发现,这里偶然会有90后的身影。

有人骑车从富阳赶来

还有舞客来自江苏

来跳舞的沈大姐介绍说,早上六点就有人赶过来,早场人多的时候有上百人。有的甚至一大早骑电瓶车从富阳赶过来,还有的从嘉兴远道而来……

在舞池,记者请教一位大姐跳舞心得。大姐比较低调,笑着说,“我不是高手。”

她带着记者认识了一对“高手”:从江苏来的薛大哥和成大姐。

50多岁的成大姐说自己从十四岁开始学习舞蹈,“初中毕业时,被高邮师范的舞蹈老师看中,学了三年,当时的舞蹈种类蛮多。

“其实我这次是来杭州玩的,结果被很多舞友留下来,就舍不得走了。”

对于舞蹈,成大姐深有心得,她介绍说,“摩登舞各个舞种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贯通。其基本功对摩登舞的学习和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身体的乐感、舞感及赋予音乐展现出来的舞美效果……”

她的舞伴是50多岁的薛大哥,无锡人,以前曾是锡剧演员。

薛大哥说,“大部分人跳的是摩登舞,但摩登舞没想象的那么简单,是分层次和难度的,基础是华尔兹,再就是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

“摩登舞需要时间历练、沉淀和积累,五个舞种,每一种都非常难跳,要跳好,跳得有观赏性,真的太难了。”

他感慨“摩登舞在90年代很风靡,现在和时代脱节了。现在生活节奏快,除了专业学校的学生,年轻人很少学这个。

“这种舞蹈需要时间磨合的,过去是慢生活,两个人配合日积月累,需要时间积淀和韧性,才能练出好的摩登舞技巧。练习几年后,气质形象会有很大的提升,会有舞者风范,看上去年轻有活力,这是摩登舞的可爱之处……”

晚上8点左右,舞厅里出现了几个年轻人,看模样是90后或者10后。

来跳舞的小张介绍说自己是94年的,他身边站着一个模样更年轻的小伙,上身穿着紧身的洞洞衣,显露出肌肉和活力。

小张说自己的工作是销售,“晚上下班的时候,我会来舞厅看看,平常我喜欢健康舞、拉手吉特吧、三步踩,我的朋友圈,来舞厅跳舞的也有,两三个朋友吧。但我从不带女朋友来舞厅。”

舞厅几乎看不到年轻女孩,小张如何解决舞伴问题?

小张有点羞赧,“找年纪大几岁的大姐吧,她们很乐意和我们跳。”

大众舞厅江湖零落的年代

杭州为什么会新开一家舞厅?

“杭州舞厅史”从起步、上升、兴盛到下滑、没落,不过四十多年,随着一代人的青春一起逝去。仍有人记得金色风情、大舞台、新舞池这些场所,这是老杭州人留下张扬青春的地方。

关于杭州劳保舞厅的现状,一个曾经的舞厅经营者感慨——

“劳保歌舞厅”是一类舞厅的统称,在今时今日的杭州,它代表了低廉的消费、简陋的装潢、中老年顾客,以及某种早已过时的流行浪潮。

上世纪90年代起,交谊舞风行全国,在杭城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舞厅场地供不应求,早早舞、早舞、下午场、晚场、午夜场,很多舞厅一天五场还是人满为患,杭州最多的时候有108家舞厅。

但进入21世纪,随着政府整治、城市改建以及疫情等因素,杭州主城区曾经风靡一时的歌舞厅已经成为过去,还在开门的,不过零星几家,舞厅为广大舞友提供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但两年多的疫情,以及租金价格、员工工资、水电费、生活支出等等,都是如今的现实难题。

舞厅属于人员密集的场所,面对疫情,多次配合政府关门停业,损失惨重,疫情让原本就风光不再的舞厅雪上加霜。

舞厅行业虽小,但也在默默为社会做着贡献,为杭州人民创造了优美舒适的休闲空间,极大丰富和愉悦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真正的民生行业,这也是与国家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符的。

滚石舞厅经营者杨先生,40多岁,他说自己也是个舞蹈爱好者,20岁出头就喜欢跳舞。

“在这圈子里差不多混了20多年了。舞厅虽然少了,跳舞的人还在。关键是以前的舞厅环境太差,慢慢的都经营不下去。

“我们初衷是给70后、80后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大家都喜欢好一点的跳舞和健身环境。你看看,来这里跳舞的人,几乎看不到胖子。”

他又介绍起眼前的舞厅,“面积1400多平方,进口的JBL音箱、上百台全控数码灯、沙发定制上千元每米……加上装潢下来投资了三百多万。

“我们提前做过调研,目前杭州的劳保舞厅设备比较落后,空间不够大,我们要做劳保舞厅的升级版。”

去年疫情期间,杨先生就和合伙人孙先生开始了筹备,前期工作加找场地花了一年多,终于在沈半路找到适宜的地方,距离城区不远,又靠着郊区。

“消防安全、卫生许可证、文化许可证、特种许可证,营业许可证都顺利办了下来。目前杭州其实还有不少劳保舞厅,竞争同样激烈。舞厅收入都是几块钱的门票,价格高不起来。我们综合考虑,推出会员卡,午场晚场的通卡200块30次,早场的月卡120元30次。”

舞厅合伙人孙先生说,“我们跟着时代走,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舞厅环境。”

晚场,DJ师老汪更换了一首曲目,劲爆的迪斯科风格响彻全场,人们重新回到舞池,其中有年轻人的影子。

凌晨前,晚场结束、舞曲停息,但没有关闭灯光。

灯火阑珊处,仍有人没有离开,聚集一起交流着舞蹈……

橙柿互动记者 程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