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远方!
如何展开一次旅行?有很多人选择在出发之前,先在书中做一个“纸上行者”。特别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好的旅行文学。
著名历史学者罗新深谙行走的要义,他曾说,“旅行不重要,读旅行文学更重要。旅行消退后,涌现出来的是人。旅行是一种很重要的确认,发现远处的人和我们一样。”
“远方译丛”主编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
很多人从《从大都到上都》了解了“行走中的罗新”,那时,他引用了马克·亚当斯《到马丘比丘右转》一书里的话:“我完成了从旅游者到旅行者的转变。”
这一次,作为“远方译丛”的主编,罗新用 《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 《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彻悟:印度朝圣之旅》等作品和你一起到远方去,重拾被技术文明视而不见的大千世界。
上新!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
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入围
《旁观者》《每日邮报》《伦敦标准晚报》《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当代旅行文学经典
知名旅行作家戴芙拉·墨菲、威廉·达尔林普尔赞赏和好评
洞悉神秘主义者、部落首领和封建领主的生活世界,真正了解巴基斯坦的精髓和本质。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洋溢着对巴基斯坦及其人民的爱和了解,这正是写好游记的先决条件……书中对他在巴基斯坦的游历做了妙趣横生、消除偏见的精彩描述。
——《国家报》
迷人而热情洋溢,诙谐幽默,辛酸又耐人回味。
——《泰晤士报》
展开全文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英国驻外记者伊桑巴德·威尔金森2006年至2009年间在巴基斯坦的旅行见闻。从19世纪开始,威尔金森外祖母的家族就从欧洲来到印度,后来虽然离开了,但无论生活还是社会关系,依然与次大陆息息相关。威尔金森十几岁时首次拜访巴基斯坦,之后更是作为驻外记者到这里工作,在他外祖母的朋友贝古姆的帮助下,他开始探索这个处于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之中的国度。他旅行到巴基斯坦最边远之地,脆弱的健康状况并未阻止他的脚步。
作者简介:
伊桑巴德·威尔金森出生于 1971年,从小在爱尔兰听着祖先们——植物学家、艺术家、水手和士兵——的冒险故事长大,他们游历了中国、非洲、印度和阿尔巴尼亚,这让他对漫游世界充满了激情。大学毕业后,他在《乡村生活》杂志社工作。之后他前往巴基斯坦各地旅行,但这一雄心壮志因肾衰竭而中途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透析和第一次肾移植,他成为《每日电讯报》驻西班牙的战地记者,然后成为驻巴基斯坦的记者并完成了他的旅行,这次旅行成为本书的主题。经过第二次肾移植,他现在是一名驻香港的记者。
推荐序(节选):
对中国人来说,巴基斯坦是电视新闻里最高频的外国国名之一,但作为旅行目的地在周边国家中却可能排在最末。巴基斯坦的政治不稳定并非始于、更非源于“ 反恐战争” ,但21世纪初发生在邻国阿富汗的战争显然加剧了不稳定状况在巴基斯坦许多层面与许多地方的恶化。如今的巴基斯坦,不只在中国大众心目中,很可能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是既混乱又遥远、既危险又神秘的奇妙组合。
二十多年来,外国人所写的有关巴基斯坦的畅销英文读物,其作者几乎全都是记者和研究者,比如OwenBennett Jones (著有Pakistan: Eye of the Storm)和Anatol Lieven(著有Pakistan:AHardCountry),而且都聚焦于政治。当然,这种倾向自1980年代以来愈加明显,引人注目的作者如Emma Duncan (著有Breaking the Curfew: A Political Journey Through Pakistan),以及Christina Lamb (著有WaitingforAllah:Pakistan’sStruggleforDemocracy),都擅长政治观察与记录。以前那种在巴基斯坦凝视自然、体验社会文化的旅行作家,如Dervla Murphy (著有Where the Indus Is Young: A Winter in Baltistan),似乎突然绝迹了。也许这种变化是巴基斯坦局势的正常反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桑巴德·威尔金森(Isambard Wilkinson)出版于2017年的《巴基斯坦寻根之旅》非常难得,值得推荐。
此书原名Travels in a Dervish Cloak,字面意思是“ 像dervish那样的旅行” 。dervish源于波斯语,相对应的阿拉伯语词是fakir,即威尔金森书中多次提到的“ 法基尔” ,指的是伊斯兰教苏非派苦修者,他们总是破衣烂衫、甘贫乐道,关于他们的故事常常强调他们能以某种不寻常的方式获得神示,他们的故事多与医疗、音乐和舞蹈分不开。这样的苦修苏非主要分布在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地区,如小亚细亚、中亚和南亚等。
威尔金森以此名书,当然不是说自己假扮为苏非到处乱逛(如1860年代的匈牙利人万贝里那样装作土耳其dervish 进入中亚),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记者身份才是他的伪装, 他在巴基斯坦各地冒险游历的主要目的,并非探究当前的政治纠纷,而是为了寻觅那些正在消失的古老传统,那些圣地、圣徒和顽强的地方主张。身处乱流,却试图在日益衰败的旧传统中窥探往昔的光亮,以及未来的可能,这是威尔金森《巴基斯坦寻根之旅》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所记的,是威尔金森作为《每日电讯报》记者于2006年至2009年在巴基斯坦许多经历中的很少一部分。他在完成记者的时事报道之余,有计划地探访正在衰落中的传统名胜,探触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多色彩和多声部的巴基斯坦。除了中国史籍称为大小勃律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Gilgit-Baltistan) 和克什米尔,威尔金森的寻访覆盖了巴基斯坦的所有省份。
······ 在有关巴基斯坦的旅行写作中,威尔金森此书把现实政治与传统文化区分开来,同时也展示了两者的混融与纠结,对这片土地表达了深深的爱和忧虑。
——节选自《巴基斯坦寻根之旅》推荐序
远方译丛
精选《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盛顿邮报》《男性杂志》年度最佳图书等
世界旅行文学佳作
跟随旅行家和探险家行走并记录当下
感受历史的丰富 探寻生命的意义
远方译丛 系列丛书
1
《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
《国家地理》杂志:“100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类书籍”
“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和最具有成果的小说家”伊夫林 · 沃青睐之书
“同时代人中最成功的旅行文学作家”
埃里克·纽比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几乎任何一种有关旅行文学最佳作品的排名中,这本小书都赫然在列
兴都库什山
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跛子帖木儿皆为匆匆过客
业余登山者挑战英国、苏联曾经博弈之地
阿富汗异域风情,兴都库什山绝地探险
与伟大探险家塞西格的相遇
无尽的逗乐与自嘲。
——《每日邮报》
我依旧认为《走过兴都库什山》的最后几句话是我读过的所有书里最好笑的结尾。
—— 杰弗里 · 穆尔豪斯,《泰晤士报》
1956年,37岁的埃里克·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为了获得阿富汗内陆旅行许可和资助,两人用登山做借口(就像此前很多旅行家、冒险家用测绘地图做借口一样)。纽比并没有任何登山经验,只是和同伴在威尔士某地接受了短暂的攀岩训练,就踏上了旅途。
兴都库什山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
是古代东西文明传播的路径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突厥文化,先后在此交流和交汇。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穿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印度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促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的诞生。之后帖木儿越过兴都库什山,征服印度,为莫卧儿王朝的建立埋下了伏笔。这些,都深刻改变了印度和世界格局。
走进阿富汗居民的生活
兴都库什山是亚洲中南部的高大山地,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历史上的入侵和列强们的对抗,让阿富汗战乱不断,外人很难深入内陆。作者抓住了难得的一段和平时期,进入此地。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得以了解阿富汗本地居民的生活。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时期的外交大臣斯图尔特,就曾经在阿富汗战争结束不久,就以纯粹旅行者的身份前往阿富汗进行了徒步穿越,这本来是年轻人的撒泼冒险,却足以影响他的世界观,并可能间接造就了一位外交大臣。
旅行文学:英国,无可匹敌
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旅行作家之一:埃里克·纽比,被英国旅行作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而《走过兴都库什山》就是纽比最重要的作品,书中最突出的是他那种对一切危险和困难都轻描淡写的叙述风格。
2
《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
走近拉美,必观之景,必读之书,必识之人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男性杂志》年度最佳图书。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址,今日的南美徒步旅行圣地。
马丘比丘
屹立世间500多年的天空之城
110年前的发现传奇
见证聂鲁达、切·格瓦拉、三毛人生的重要时刻
举世闻名的印加遗址
至今仍未完全揭秘
一次为窃贼翻案的旅行
一本随时查的印加指南
如果你没去过马丘比丘及其周边地区,这本书会激励你放下一切,立刻启程。如果你已经去过了,《在马丘比丘右转》会直接带你回到那荡涤心灵的九重云霄。
——《国家地理旅行者》
马丘比丘:一生中必去的世界十大盛境之、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自16世纪中叶后,秘鲁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是什么让马丘比丘幸运地躲过了西班牙人的烧杀抢掠?同时还能美若仙境。有人说,“此城只应天上有”,是的,它确实在“天上”,高高地隐藏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之上。
直到1911年7月,美国探险家海勒姆 · 宾厄姆,《到马丘比丘右转》里写的这个“满身传奇”的探险家,偶然发现了这座古城,才把这隐藏了好几百年的秘密公诸于世。
读拉美必读秘鲁文学,读秘鲁必读马克 · 亚当斯
1943年10月的某一天,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 骑着马,翻越重重大山,专为马丘比丘而来。他为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天空之城”写下了一首 500 行的旷世长诗,激发了无数人对马丘比丘的好奇与想象。
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中描述过马丘比丘,因雨季来临,她在马丘比丘时遇到了洪水,所幸最后逃过洪水。她说:“一份沧桑之感却上心头,拂也拂不开”。
如果说三毛让你认识了马丘比丘,那 亚当斯的《到马丘比丘右转》一定会让你爱上这里——世界上最诗意的遗迹之一:马丘比丘;全球最佳徒步路线之一:印加古道。
文化盗贼?伟大的探险家?传奇宾厄姆的世纪大发现!
1911年,年轻的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发现”了马丘比丘。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将这位英雄探险家视为贩运文物的罪犯和欺世盗名的窃贼 。宾厄姆把在考古遗址挖掘到的5000多件古文物带回了美国,被耶鲁大学收藏。2007年,耶鲁终于决定,将取自马丘比丘的文物全部归还给秘鲁。
马克·亚当斯是探险旅行杂志的编辑 ,他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重走宾厄姆的艰险考察之路 。他不仅熟读宾厄姆的名著《印加的失落之城》,而且参考了宾厄姆深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笔记和档案材料。
打开《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3
《彻悟:印度朝圣之旅》
入围澳大利亚书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印度旅行最佳读物之一
背包客印象vs旅居印度两年多的体验
近距离接触几乎所有宗教信仰
深入体验著名瑜伽、修行实践
女性作家的视角与关注,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层次的女性世界
极高的可读性,她的观感是异乡人的,她的表达却是非常印度的
本书是澳大利亚记者萨拉•麦克唐纳两年多印度生活的回忆。萨拉•麦克唐纳二十多岁时曾背包在印度游玩,炎热、污染和贫穷是印度留给她的印象,因此,当机场乞丐给她看手相并预言她会为爱重返印度时,她并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后,预言成真。因为在ABC电台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里,她不得不为爱牺牲,离开悉尼,来到这座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刚安顿下来,萨拉就得了严重的双侧肺炎,陷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她活了下来,并决定直面这些危机,找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开启了她在印度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的发现之旅。
4
《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
这部游记,对这个日趋同质化的世界而言无异于一声怒吼
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入围,比D.H.劳伦斯、伊夫林·沃、阿尔道斯·赫胥黎、马尔科姆·劳里和格雷厄姆·格林笔下描述更为真实的墨西哥
墨西哥,还有什么你所不知的可能?
从十八岁时在美洲的第一次冒险开始,然后直接跳转到四十八岁的他接续三十年前的旅行,在伯利兹考察玛雅遗址。
瓜纳华托 ,位于首都墨西哥城西北方370km的地方,是墨西哥的一个中部城市。有多少人追着《寻梦环游记》,看到了上帝打翻的调色盘。
18岁的汤姆森,买了车
一段史诗级的中美洲公路之旅由此成就
一次横越墨西哥之旅
一部关于生命可能性的书
感情充沛,趣味横生,思想深邃,本质上充满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将读者引向了我们不曾梦想过的地方——地理意义上的、精神层面和情感世界的异域。——英国《独立报》
汤姆森属于探险家中罕有的那一类。他是探险作家,而不是纸上探险家。正是汤姆森在面对危险和非凡的成功时具有的极度谦逊使他跻身与埃里克·纽比相同的传统中。——英国《地理杂志》
1979年,探险家休·汤姆森18岁,他远离家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磨,正在去往墨西哥的途中。当一个陌生人告诉他,买一辆汽车,开着穿越美墨边境,然后到中美洲的黑市上把它卖掉,能大赚一笔,休毫不犹豫地开启了一段史诗级的中美洲公路之旅。一路上,休驾驶他的Oldsmobile 98,在遇到的墨西哥人的帮助下,从奇瓦瓦的荒原开到尤卡坦半岛的丛林,最终到达伯利兹的贫民窟。30年后,休重回伯利兹,年齿徒增,智慧未长,给那段未竞的旅程画上了句号。
5
《行走的柠檬:意大利的柑橘园之旅》
安徒生笔下的天堂
歌德热爱之地
一次迷人的水果探寻之旅
一段隐藏在柑橘园中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用意大利柑橘类水果的种植和栽培展示了一段出人意料的意大利历史,从2世纪香橼到达卡拉布里亚,到阿拉伯人在9世纪控制西西里岛,再到21世纪的慢食运动和先进的基因研究,书中探索了这些柑橘类水果奇特的过去和现在,它的精油在香水中的使用,伊芙雷亚橙子之战的原始暴力,黑手党最早在巴勒莫之外的柠檬园中出现,有组织犯罪与柑橘产业之间的关联,等等……
作者简介:
海伦娜•阿特利,非虚构作家和特稿撰稿人,作品有《行走的柠檬:意大利的柑橘园之旅》、《列夫的小提琴》(Lev’s Violin: An Italian Adventure)、《英国伟大的花园》(Great Gardens of Britain)、《日本的花园》(Gardens of Japan)等。
远方译丛,重新发现身处的世界——跟随旅行家和探险家行走并记录当下,感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
丛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主编并作序推荐,精选历史旅行文学佳作,它们既是经典游记,也是旅行指南。可以说,远方译丛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钥匙,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异乡的生活;一次用文字展开的纸上旅行,一场足不出户的冒险,它告诉我们世界的广阔、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多样,它同样见证了人类好奇心的边界,那便是远方。
远方译丛
精选《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盛顿邮报》《男性杂志》年度最佳图书等
世界旅行文学佳作
远方译丛 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