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编辑部
文 化 | 历 史 | 博 物 馆
最近在北京有个非常厉害的展览,在这里可以看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宫廷里有意思的皇家档案。《博物馆之夜》自然不能错过博物馆好展,我就先行潜入替大家逛展啦~
展览名称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展厅评分★★★★
展品评分★★★★★
体验评分星不够用了
展览特色“我不专业,能看懂吗?”不要担心,大胆去吧!
展厅设计整体的四个部分风格鲜明,内部无论是展品、展板还是多媒体互动都十分用心,唯一不尽人意的就是结构上,真的让第一次去的人太容易走错啦!(后文带大家逛展会着重标记提醒容易走岔道的地方)
展品上,只要报出主办单位,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再看看“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这个名字,还用多说嘛?
想着重说的是体验,除了多元的新媒体设计锦上添花以外,这次的展览最让人惊喜的是它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把文物的故事和背后的价值传递给观众。
比起观看陈列,更像是让人回到了历史的环境中,哪怕没有跟上定时讲解,也能自己从展览中学到很多东西,是社恐人士和非专业参观者的福音。
比如展板对背景信息和价值的陈述非常全面,展陈文物的介绍详尽,在简牍展厅也会将简牍的释文标出便于观展者辨认,还会有多媒体互动进行知识方面的补充。
完全不用担心“这么专业,我能看懂吗”这样的问题,有些家长一直担心的“带孩子去趟博物馆只能看热闹”的问题也不会出现,不是内行人,我们也能靠着博物馆这座通向历史文明的大桥梁收获满满。
展开全文
这个展开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其实就是国家图书馆,需要提前在公众号上预约,非常方便,因为展期较长,哪怕周末,参展的人也不算特别多。
进门后能看到宣传墙,也分别是四个展区的专题: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
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清内阁大库档案学,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显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大古文献的出土或发现,当之无愧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和学术史的盛宴。以王国维、罗振玉为首的无数学者通过研究这些新资料,重新诠释和解读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汉学的话语权重回中国。
Part 1
殷墟甲骨
第一部分是殷墟甲骨,它的位置是在这四个板的后方上楼,如果从这个门直接进去下楼,是陈列展“国宝吉光”,别问怎么知道的,问就是走错了。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三千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而我们想了解殷商的样子,最好的材料也莫过于甲骨文这第一手文献资料。
进门是个气派的多媒体互动大厅,这个小台子可以占卜,比如今天打仗如何,狩猎如何等等,是模拟当年占卜的环境。
你来当商王,负责等结果;操作系统来扮演贞人,负责把你要问卜的内容说明;屏幕充当卜人,烧灼甲骨钻凿处,让它在正面出现卜字形裂纹。
系统会通过语音告诉你占卜的结果,比如“恭喜大王,今日田猎获豕一”,听了一点都是好话。
但想到毕竟古人是要一卜、再卜,卜到满意为止,都是大吉也很合理。
展厅资料板上有详细讲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甲骨文的历史,我们之前也有做过甲骨文的专题,大家可以点链接了解更多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让历史课本“活”起来(四):字 · 祖 | 课本是座博物馆
这个设计真的会把人逗笑,一群鸟落在木上,一群鱼游在水里。你猜出来了嘛?
给大家展示几片印象很深的甲骨,基本上甲骨都给出了释文便于大家理解,真的很贴心。
这片是【甲骨5460】,来自商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是牛骨,来自刘体智的旧藏。在卜辞中有个词是“立中”,这个词在那时候的本意是树立旗帜,但在这里有不同的说法,有观点认为是用来召集军队或众人,也有观点认为是要观测日影。
“中”算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字了,对“中”的执念甚至跨越了朝代本身。“中”就像一种特殊的哲学,原来在三千多年前,就大有讨论的空间了。
这片看得比较清,是【甲骨6006】,也是来自刘体智的旧藏,牛骨。它是我们谈到甲骨文必须谈到的“三兄弟”。
王国维在研究中发现有两片甲骨可以拼接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商王世系卜辞,修正《史记》记载的错误。后来,董作宾用【甲骨6006】对这两片甲骨进行缀合,进一步完善了商王世系。
缀合后的卜辞内容为乙未日向诸位祖先祭祀,以及进献品物的数量,它较完整地记录了上甲至小甲的商王世系,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正确,也可以推测《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夏代世系可信性。
王国维先生著名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的二重证据法,也由此发端。
放到今天我们就很好理解,甚至传世文献都会骗你,但出土文献不会。比如文帝霸陵所在地,就被史书骗了几百年。( 认错文帝霸陵七百年,史料也“骗人”?“五陵”原是这样来?死后还做打工人?| 博物馆之夜 )
也用到出土与传世文献互证手法的还有这片【甲骨12789】。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四方风甲骨。
最早发现的时候,发现它的刻辞不是占卜,也没有钻凿,一度被误认为伪刻。刻辞里记载了掌管出入风和日月长短的四方神名和风名。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一年之中季候推移会影响风向的变化,以及昼夜的长短。这在《山海经·大荒经》里也是有记载的。
看最左边这个地方,有个“兔”字,这是罗振玉旧藏的龟甲【甲骨2174】,加载了辛卯这天商王田猎,猎获麋(獐)和兔。
看看它的小短腿和小尾巴,“兔”字是很典型很形象的象形字。甲骨文里有不少象形字,看着样子就能猜得差不多。
那无形可象的抽象事物或概念怎么办?甲骨文有自己的办法,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将中国的造字法归纳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这些在甲骨文里都有体现。
展馆有个丰富的设计是姓属林,甲骨文,真是一个看到了答案恍然大悟“就是这个字”,看不到答案时真的很难猜的文字。
Part 2
居延汉简
第二个专题“居延汉简”位于第六展厅,可以在甲骨厅通过乘坐电梯前往,如果在生肖地砖附近的楼梯上去,那是展厅中间,非专业人士建议右转从入口开始了解。
居延这个词听起来陌生吗?回想一下上学时候学的古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还陌生吗?
居延地区是现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家考察团在这里发现了一万余枚汉简,内容和数量惊人,这是第一批居延汉简。
不同于盗掘,国内学术界在1972年和1999年进行科学发掘,发现了后续两批汉简,内容大多数是汉代边塞屯戍文书。
展馆中有张多媒体互动屏,就可以分别观看三批汉简出土的位置,点击后会有文献和地点的详解。好令人羡慕的数据库。
展厅分成“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个单元。
“流沙坠简”,真是个好浪漫的名字对不对。
罗振玉和王国维合撰了《流沙坠简》,并应用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这是简牍学的开山之作,而它的方法也一直在影响这后世对居延汉简的研究。
鲁迅很欣赏这本书:“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第一单元主要溯源了简牍的历史,也在背景资料中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简牍。
制作简牍,要对竹木原材料裁截加工,单片简牍可以用丝绳编连成册。我们熟悉的成语“韦编三绝”,参照传统文献的解释,就是指孔子勤于读《易》,将编连简册的熟牛皮条磨断了很多次。
简牍用笔墨书写,错误的地方用削刀削改,“刀笔吏”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刚进入这个展厅的时候,我是因自己没有文化很露怯的,但走下来发现跟想象中并不一样,文物配有便于理解的释文和解说小卡,记载着汉代边塞屯戍的生活细节,吃穿用度,原来过去的普通人过边塞生活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简】的仿制品,汉简里不少会拿来记账,这里就记录了朝廷使者路过肩水金关的接待费用,招待花费1470钱,由肩水金关27名官吏每人平摊55钱。打工人看了代入感太强,已经想哭了。
汉朝就有九九乘法表,没想到吧!这是居延破城子遗址出土的【算术简】,在汉代,屯戍吏卒就都要学习数学知识了。
【相利善弊剑册】疑似为《汉书·艺文志》中失传的《相宝剑刀》的内容。
我国简牍也不仅限于汉文,四世纪初的【元孟四年楔印契约】就是佉卢文,这种文字源于古波斯阿拉美文字,公元二世纪传入中国。木牍历经千年,封泥和绳索依然完好。
未完
待续
离开该展厅,在同楼层出门右转,是剩下的两个专题,敦煌遗书与明清档案。
敦煌经卷五花八门的装帧、明清内阁档案的气象万千,这里原来有这么多我们想不到的过去。
已经絮絮叨叨这么多了,这一期先讲前两个专题吧。
条件方便的朋友可以周末走起去看看,不方便的朋友欢迎继续关注我们,在星X克都要30+一杯的日子,有趣的博物馆,真是学生党和打工人的避风湾啊。
对不起
设备太差了简牍上的字都没拍清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给孩子点点赞吧
万一火了让《博物馆之夜》去好好拍啦
顺便打个节目预告,对甲骨感兴趣吗?3月11日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博物馆之夜》走进河南博物馆,来一起看贾湖甲骨吧!
字 · 祖
先 · 声
礼 · 器